APP下载

借力改革开放之大势 成就龙江牧业腾飞之梦想

2018-05-14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

奋斗 2018年17期
关键词:牧业畜牧业黑龙江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全社会带来了观念大转变,为经济管理带来了大突破,为生产力提升带来了大利好,也为畜牧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乘势做大做强提供了良好条件与难得机遇,并成就了黑龙江牧业今日之辉煌。

一、回望——从数字看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畜牧业只是大农业的一个小角色,是典型的副业与附属产业。1978年,全省生猪、肉牛、奶牛、羊和家禽存栏仅为835万头、105.1万头、6.2万头、218.7万只和1899.7万只;到2017年,全省上述品种存栏规模已分别达到1305.43万头、363.1万头,136.12万头、835.18万只和15326.54万只,分别增长了56%、245%、2095%、282%和707%,其中奶牛存栏年均递增8.0%。

改革开放4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增长了5.54倍,禽蛋产量增长了14.4倍,牛奶产量增长了39倍,牧业产值更是增长了284倍!在全省耕地面积净增近1亿亩,粮食产量连年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4.23%提升至32.6%,实现了农业三分天下有其一。我省已成为肉、蛋、奶、皮、毛重要生产基地,全国最重要的乳制品生产、加工、研发大省,奶粉产量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二、戮力改革。助推梦想

以市场化为取向,以现代化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要抓手,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的工作主线。

“鸡蛋碰石头”,地产畜产品勇闯市场。从1961年至1978年,我国一直对禽蛋实行严格的派购制度,产业发展严重滞后。1979年,以小小鸡蛋为代表,努力尝试从严格的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目标是价格与购销双放开。当年,全省鸡蛋价格上调30%,城乡间有5%的差价。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势的支撑下,鸡蛋率先,肉牛、肉羊、生猪紧跟,逐步打破计划体制的束缚,开始向市场化突围,出现了一批“倒蛋大军”,个体经营开始萌芽。1984年7月,国务院决定放开牧区的肉牛、肉羊供应,对鲜蛋实行自由购销;1985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价格随行就市。同年,我省决定放开鲜活商品价格,从而刺激了生产发展,一批个体养殖户开始登场。到1983年,全省家禽存栏量从1978年的1893.7万只猛增到3308.8万只,禽蛋产量由6.7万吨增至12万吨,五年间接近翻一番。市场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能。

“多条腿走路”,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营。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省开始了以适应商品化、市场化大趋势的生产方式变革的努力。先是在绥化地区的庆安、望奎、海伦等地进行专业化养殖一条街的试点,以期利用“政府+农民+市场”的力量,加快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进程。此后,为了解决村屯卫生、粪污治理与管理滞后的问题,结合合作组织与新兴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又进行了养殖小区的试点与推广。到2005年,全省各类专业化养殖小区已达3675个,其中奶牛小区991个、肉牛小区848个、生猪小区850个、养羊小区267个,肉蛋鸡小区487个、鹅小区154个,其他小区78个。进入新世纪后,在养殖大户基础上,家庭牧场与养殖合作社异军突起,同时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又建设了一批大规模、高标准、现代化的牧场。到2017年末,全省共有各类牧场6867个,其中奶牛544个,肉牛1049个、生猪2455个、羊874个,家禽1945個。特别是近五年,在政府支持和企业主导下,一大批现代化奶牛和生猪养殖企业的雄起,为我省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由粗放走向集约形成了强力支撑,规模化与标准化已成为我省现代牧业发展的新标志。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与支撑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着眼于强基础、建体系,不断探索与专业化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基层综合办站试点,将涉及畜牧业的品种供应、动物防疫、技术指导、草原管理、综合统计等职能整合起来,创办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解决了基层与养殖户急需的服务配套问题。到2005年,全省共有1611个基层服务站,打通了指导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对省、市、县三级动物防疫、产地与产品检疫、草原监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强化;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制试点;按照多元化思路,引入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强化对牧场规划建设、投入品研发供应、畜产品储运和产品营销的服务功能,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开始加快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单一政府服务向“政府+协会+企业”组合方向发展,从而使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服务效能更高。我省已成为全国动物疫情最为稳定,畜产品安全水平最高的少数几个省份之一,也为黑龙江畜产品树立了安全、绿色、生态、美味的良好形象。

发挥政府组织引领功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几十年来,我们一直紧紧扭住安全和发展这条主线,在资源配置和工作精力投放上突出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规模化经营和做大做强奶业这四大板块,一届接一届地干,从而推动我省畜牧业不断跃上新台阶。政策引导一直是我们的主要抓手。不同的历史时期,省委、省政府都及时出台相应规划方案和引导政策,从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开始,先后组织制定了《畜牧业大省建设规划》《关于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半壁江山”规划》《奶业振兴计划》《黑龙江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等;出台了一批专项地方法规。特别是近几年,省委、省政府从黑龙江振兴和建设绿色有机食品大省的角度,把畜牧业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两个“25号文件”,旨在把畜牧业培育成为振兴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与此相适应,集中资金对现代牧场、原种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草原修复与改良等重点工程予以支持。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省政府投入20亿元,撬动社会投资100亿元建成182个单体1200头的现代化奶牛场,使得我省奶业大省地位得以巩固。目前,我省奶牛、生猪、肉牛三大产业竞相发展;部分现代牧场软硬件及产品质量已接近或达到欧盟标准;培育了飞鹤、完达山、龙江元盛、大庄园等一批自有品牌;“好奶源自黑龙江”“南猪北养”已叫响全国,质量效益型现代牧业已初具规模。

三、启示与新目标

黑龙江牧业在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得以破茧重生,一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创造的大环境,为黑龙江牧业由副业变主业、由计划管制向市场竞争的转变营造了可望而又可及的舞台,从而使昔日的小角色如今放出了大光芒。二是得益于不断推进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包括生产方式、科技服务与政府组织方式的适应性转变,从而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快了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三是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以安全为底线,以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保障的路线不动摇,把动物卫生、畜产品与生态安全始终放在工作基础位置,把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牧业始终放在工作主轴之上;同时,在历次改革中,尽量稳定和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畜牧业发展与产业安全,创新服务机制,壮大服务实体,并做到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化解了产业风险,提高了产业效率,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得益于科技兴牧的助推。长期以来,我们从良种、良料、良法配套,科技推广与技术创新结合的角度,持续推进产业的技术进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从国外引进良种和现代养殖技术与成功模式,使我省奶牛单产、生猪出栏率、饲料报酬及产品附加值等各项指标持续提高,形成了黑龙江牧业的持续竞争力。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机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建设现代化牧业强省为目标,以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信息化武装、生态化建设与品牌化引领为着力点,把黑龙江牧业建设成为“四好”产业,即依托科技实现“养得好”;依托市场实现“销得好”;依托法治实现“管得好”;依托创新实现“服务得好”。在此基础上,形成市场更强的竞争力、价格话语权;并将黑龙江牧业提升至强省标准,支持黑龙江全面振兴,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我们历史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嘉宾zhaojiabin@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牧业畜牧业黑龙江
发展低碳畜牧业的必要性及应对措施研究
重新加码终端奶市场现代牧业欲减少对蒙牛的依赖
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961个
对加强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思考
羡慕等
草牧业解读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