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高质量发展
2018-05-14杜金莹
杜金莹
年初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下简称“两头两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两头两尾”高质量发展。但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相对滞后,与农业大省所拥有的富集农产品资源极不相称。近日,围绕农业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推动黑龙江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等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王金会。
奮斗:今年上半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扭转了2014年以来连续滞长的被动局面,“两头两尾”取得“一转四增”阶段性可喜成果:发展形势全面转好,呈现发展增速、效益增加、链条增长、质量增强的良好态势。在推进“两头两尾”工作中,我省在加得好、加得深上是怎样做的?
王金会:在加得好、加得深上下功夫,要立足“两头”壮大“两尾”。“两尾”是“两头”的延伸和拓展。依托我省优质农产品量大质优的优势,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培育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园区,把食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产业。截至6月末,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 12.9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加值同比增长13%,是近年来最快增速。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利润71.5亿元、税金5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和12.7%,效益明显好转。一是建载体。抓住国家“三区”“三园”建设的政策机遇,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不同发展定位,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了3个国家级、1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重点打造了20个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园区,上半年,20个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达到400.4亿元,同比增长了7.3%。二是育龙头。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行业领军企业。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10大产业,集中推进16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重点企业,推动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5%。重点培育的50个主营收入可过10亿元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6.9%。三是抓链接。积极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入社、托管服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带动更多农民发展规模经营和合作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广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方式和“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品牌”等经营模式,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分配方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更多农民合理分享二三产业发展成果。
奋斗:为做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我省在农业产得出、产得优上下了哪些功夫?
王金会:“两头”是“两尾”的源头和基础。我们依靠“两尾”倒逼“两头”,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使主要农作物面积稳定在70%左右,既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又发挥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一是推进绿色化。实施绿色兴农战略,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保护住黑龙江绿色农业的“金字招牌”。发挥“黑土、净土、冻土”的优越生态条件,扩大绿色高品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强农业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农业“三减”,实施黑土地保护,扩大耕地轮作试点,探索耕地休耕试点,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坚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上半年,全省落实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3500多万亩。落实耕地轮作试点任务1350万亩,比上年增加850万亩。落实水稻休耕试点任务140万亩。在9个县(市、区)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面积90.2万亩,在3个县开展耕地地力恢复试点,在全省79个市(地)、县(市、区)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2.43万个,已完成土样检测工作。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7083万亩,比上年增加1551万亩。二是推进优质化。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拓展多元供给,加快发展有品质优势、有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第一车间建设。继续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在第一、二、三积温带重点发展高淀粉加工型专用玉米品种,在第三积温带重点推广品质优、适口性好的优质水稻品种,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强筋小麦等品种,今年推广四大作物优质品种面积655l万亩,实现“由单纯注重产量向产量质量并重转变”。三是推进特色化。突出区域生态资源、种养传统、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巩固提升“北菜南销”基地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市场有旺盛需求、黑龙江有明显供给优势的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马铃薯、杂粮杂豆等高值高效特色作物生产、富硒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培育主导品种特色鲜明、优势产区相对集中、知名品牌数量众多的园艺、粮油麻糖、中药材、水产、蚕蜂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截至6月末,全省经济作物面积1687.1万亩(不含杂粮杂豆),同比增加7%左右。
奋斗:产品好,更要卖得好。为了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在提高农民在价值链上的收益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金会:在卖得出、卖得好上下功夫,必须串起“两头”衔接“两尾”,强化头尾衔接,融合发展,补齐种强销弱短板,特别要在营销上大作文章,让农产品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提高农民在价值链上的收益。一是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农民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把农民发动起来,调动农民积极性,去研究市场,去闯市场,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让农民学会市场营销,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创新营销手段。把黑龙江大米网打造为展现黑龙江农副产品独特优势的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每个市县至少培育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运营好一个有影响力的自建电商平台,推动适宜网售的农产品营销形成蓬勃发展之势。大力推广众筹、私人订制、网上交易、拍卖等点对点、线上线下互动的现代营销方式,扩大网上拍卖的交易范围和规模。瞄准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求,在农业和二三产业的边际培育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发展向“产品+服务”转变。上半年,黑龙江大米网销售额达到26.28亿,同比增长.13倍。北京年货大集,签约销售额1 27亿元。“我在龙江有亩田”认购活动推出众筹、订制等新型营销项目385个,实现销售额24亿元。三是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将品牌建设与“三区”“三园”建设、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等紧密结合起来,遴选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继续采取产权股权重组、企业问合约、特许经营许可等措施,整合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品牌。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注重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品牌的“含金量”。在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中,全省共14个公用品牌获奖。其中,全国粮食油料类获奖品牌23个,我省入选11个。上半年,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产品2600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识产品52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126个。“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达670亿元,较上年净增30亿元,位列大米类第1位。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要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抓园区、抓项目、抓政策、抓平台、抓队伍,加快构建“两头两尾”经济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产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龙江贡献农业力量。
责任编辑/隋安辉suianhui@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