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人才强农助推乡村振兴

2018-05-14安美忱

奋斗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人才

安美忱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引导优秀人才投身新时代“三农”事业建设发展,为打赢乡村振兴战略攻坚战,实现人才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农业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喜人成就的背后仍存在很多隐忧,如城乡差距依旧明显、农业生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但短板就是空间、差距就是潜力、挑战就是机遇。补短板、缩差距、赢挑战的过程,就是发挥人才智力和财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因此,只有大力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深的“三农”人才队伍,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依靠人才。“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农业农村建设要素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人才作为核心要素的地位不可动摇。当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缺乏问题突出,579.1万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0.6%。50岁以上的务农农民比例达到70%,25~35岁的不足20%。农村人才匮乏导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不足,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现象普遍;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大而不强、多而不精,领军人才严重稀缺;“三区”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依靠人才,突破人才瓶颈制约。从全国各地率先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得出,一个共性的事实就是有一大批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照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能够走进基层、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一方面,我们要加大“三农”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补齐“三农”人才短板,全面推进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互联网+农业”建设,牢固树立“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理念,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用“三农”人才创新创业新成果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立足国情农情乡情,加强各类人才的思想引领,不断增强人才对乡村振兴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其发自内心认同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家园、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从而坚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心、确立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实施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培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已经陷入了“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恶性循环。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整体水平偏低,拥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有22.7万人,即便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文体艺术类人才等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中专学历也只占11.6%和10.9%。靠这样的人才队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难度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构建和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体系。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培养和造就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科技带头人。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计划,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素质结构,突破学制年限束缚,注重学历教育的实用性、实效性,大力推行“送教下乡”“定向培养”“半农半读”等培养模式,支持涉农院校开展农民学历提升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专业人才。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建设田间课堂,将培养体系延伸至产业,覆盖到基层。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培育挖掘乡村文化人才,改善乡村生活面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留住人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关键在人。人才匮乏,一直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大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我们要抓住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燕归巢”“新回乡”的创业契机,用农村的产业、环境和机会吸引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事业上有成就、对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有热情的人才回乡干事创业,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本土人才队伍。同时,为了更好留住本土人才,要加强乡村本土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让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返乡帮富带富成效显著的优秀人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既让乡村本土人才在农村有为有位成就一番事业,还能找到参与社会管理,推進乡村振兴的平台和渠道,真正实现把个人干事创业的果实,结在乡村振兴这棵常青树上。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激励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乡情牌,念好‘人才经,激励各类人才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己任,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因此,我们要利用国家各级科技园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平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探索“人才+地方政府+农民”“人才+大学+企业+农村”等模式,吸引乡村振兴急需的科技、文化、卫生、文体等领域人才投身乡村建设。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人才到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政策,保障其在职级晋升、科研立项、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健全“三农”领域人才知识产权入股、项目红利分红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人才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化取酬。全面实施双实用人才计划、农技推广服务专家特聘计划、“三区”人才计划等项目,放宽“三农”人才职称评定标准,探讨设立农业推广型专业技术职务,从而更好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各高校积极推行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选调生等人才计划,引导和激励毕业生到乡村一线就业工作。针对“三农”产业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对于愿意从事农业研究、扎根农村一线、指导农民实践的紧缺人才,我们要建立以业绩为核心,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为支撑的人才评价政策,打破时问、身份和学历的限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让其享受全职引进人才同等待遇,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保护主义上升的国际背景下,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走自力更生、改革创新的道路,不断激发和释放“三农”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使其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人才
耕牛和农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毛遂自荐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