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思想文化助力扶贫的现实举措
2018-05-14贾海燕
贾海燕
林甸县深刻把握脱贫攻坚进入常态化阶段的要求,按照“思想是先导、精神是动力、群众是主体、干部是关键”的思路,深入推进思想文化扶贫,借助先进文化的力量打破贫困群众落后的思想藩篱,树立起“困则思变、穷则思富”的积极进取精神。
一是把握脉搏,抓好思想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鼓励贫困群众精神独立、奋斗自强,开展“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主题宣传,利用“讲习所”“扶贫课堂”等载体开展宣传教育,利用户外公益广告、农村文化墙等载体,开辟广播电视“脱贫攻坚进行时”等专题,讲政策、讲形势、讲机遇,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熟知政策,努力形成“人穷志不短、脱贫靠实干”的良好氛围。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采取入户到人的精准宣传和思想工作,全县2270名帮扶干部和83个驻村工作队250名驻村干部,全部进村入户帮扶,将宣传制品送入每户贫困家庭,建立扶贫工作微信群,及时发布扶贫惠民政策,推送扶贫致富信息,回应群众脱贫关切。破除“等着干部送小康”的懒汉思想,树立开拓创新、不等不靠、奋发向上的新理念。引导贫困群众改变生活面貌,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帮扶干部和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帮助打扫环境卫生,开展农房清扫、厨厕改造等义务劳动,创造洁净、舒适的居住庭院,提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展现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软硬结合,推动文化惠民。加强扶贫文化建设。逐步完善48个貧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实现综合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文体活动器材、村村通“大喇叭”和数字有线电视全覆盖。广泛开展“结对子、种文化”等活动,举办“乡村艺术节”,组织“脱贫路上、携手同行”乡村巡演,成立文化扶贫志愿队伍,组建秧歌队、器乐艺术培训等,打造村史馆、民俗博物馆,实现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扶贫到“根”。加强技能培训指导。开设政策宣讲等平台,利用电子图书借阅等手段,普及农业种植养殖、手工编织等职业技能,对有发展愿望的贫困群众,及时入户帮助指导,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加强文明乡风培育。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媒体曝光突出问题,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倡导移风易俗,组织开展道德评议和乡贤评理活动,进一步修订《村规民约》,制定红白喜事操办规程,引导贫困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和不良习俗。加大孝道文化建设,开展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组织“讲林甸孝道故事”“讲述家教故事”等在各村巡回宣传演讲,引导贫困户孝敬赡养老人、培育和谐家风。
三是发展产业,提升造血能力。让文化与产业结合,引导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致富增收。建立贫困村文化资源台账和精准文化扶贫项目库。研究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文化旅游扶贫,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点,鼓励开发农家乐、主题民宿等,引导农民从事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文化专业村扶贫,引导鹤鸣湖镇胜利村发展芦苇画制作,带动周边贫困村屯发展手工技艺脱贫;推动文化节庆扶贫,举办“林甸美食节”,制作播出“美味林甸”专题片,宣传推介林甸乡村美食,推动林甸黏豆包、小笨鸡、卤水豆腐等产品销售,促进贫困户增收。
四是培养人才,提供持续力量。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骨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壮大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立“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村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非遗传承人,为乡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工艺接续骨干力量;支持成立各类乡、镇、村文化团队、协会,充分发挥乡贤、文化骨干作用,活跃乡村舞台;引导文化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五支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综合发力,合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建立美术、书法、刺绣、编织等乡土文化人才库名册,选聘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组成专门培训队伍,深入乡镇村组,采取集中讲座辅导、分类办班强化、演出交流互动等形式,为乡村培养骨干文化艺术辅导员。
(作者系中共林甸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