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8-05-14鲁婷婷
鲁婷婷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教育的实施与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模式的研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创业教育;意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297-0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国外对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综合起来,国外的研究可以分为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如何进行创业教育等几个方面。
根据学者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同,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当前人们最为认可的是欧盟委员会工业总署在一次报告中所提到的:创业教育应该包括敢于承担风险、具备首创意识的创业精神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雇佣的职业选择倾向;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实践;提供进行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现在正逐步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创业应当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一种技能,成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许多研究者都认为,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优良的条件,它处于学生正规教育的末端,和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教育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
国内的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界定的。当前的概念界定趋于统一: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创意识和首创精神,为提高学生创业工作中的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可以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各高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心理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提高创业能力的目的。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内涵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业教育是新時期下高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它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创业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对各科知识及能力进行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将高校教学和企业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可以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高校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到普及化阶段时的教育理念之一。该理念对于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形成主动发展意识具有推动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可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更加主动地积累工作经验。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教师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对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寻求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业指导模式。教师可以对创业教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不仅向学生传授创业的步骤、途径和方法,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事业心、抗挫折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的内涵应该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的领域也应该进一步扩大。
三、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方式
(一)研究思路
以我校的实际和学生基础为出发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在研究中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经验,并对本土化的教育模式展开大胆设想,积极论证,不断修订,以构建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业模式。
(1)制订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
(2)建立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创业管理知识,进行社会创业环境的分析,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
(3)建立创业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系。为了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对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修订,就要建立一套评估系统,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4)对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广。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既是对培养模式的普遍意义的检验,同时也是扩大创业人才培养规模的必经途径。
(二)研究观点
(1)建立起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满足就业为基本导向的教育目标,开创高等教育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结合各系部的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培养方案。
(2)建立起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教育方式的创新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将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能力。
(3)建立以调控课程有效开展为主要目的,以多元评价为主要评价形式的课程评价体系,以保证对创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4)建立以创业实践基地为中心,面向社会发展的创业教育实践和推广网络,保证创业教育从创业人才的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应用都有一整套创业教育模式。要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等方式,实现专业和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具有以下应用价值:
(1)可以有效解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倾向,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可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培养方案的战略调整。
(3)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现自我就业和带动其他人员就业,缓解就业难问题。
(4)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创业人才提供有效的培养模式,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适应就业导向的培养需求,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