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芙蓉村,静水流深品味百年沧桑

2018-05-14郑映

公民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天心

郑映

在芙蓉村兜兜转转,古屋、古道、古树、古刹传递出质朴、悠远的气息,带给人的不只是历史的沧桑感,还有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中最永恒的东西,同时也带给人们很多思考。

每年春天,重庆市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村民廖家绪都要在自家古屋的院坝里晾晒很多鲜菜头,风干的菜头经盐腌制后加上多种香料及调料,装坛、封口,在阴凉处存放,成为一年佐餐下饭的必备良品,慰藉了外出打工者的思乡之情。

春日正午时分,阳光明媚,和风煦煦。廖家绪忙着用蔑丝把菜头穿成串晾在木棒上,此时院外梨花胜雪,红、黄、粉、白的格桑花开得正艳。春天的芙蓉村十分迷人,古朴沧桑的村落伴随着花香越过了几百年的岁月……

百年民居 封印时光

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位于巴南区中部,2017年入选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村子位于一个高高的山坪上,当地人称天井坪。天井坪上有十余处老建筑,是当地有名的廖氏民居。大大小小的院落零散分布,其中规模较大的别山花屋庄园占地近4000平方米。村民廖家绪一家居住的廖家大院,主体保存完整,为两进四合院,木质穿斗结构,青砖黛瓦,飞檐斗拱。横枋中部阴刻篆书“同治元年”款,院外建渔塘,院后设排水沟、水井。朝门左右各有一个木质镂空花窗,分别雕有“幸福”二字,十分精美。2017年4月,廖家大院被列为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

明末时期战乱频繁,当地人上山避乱,逐渐聚居成场镇集市。芙蓉村的老场镇旧称太和场,是取“渴望太平盛世,和睦共处”之意。据考证,廖氏先祖系随湖广填四川至太和场,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定居在了这里。廖氏家族在当地定居后,逐渐开枝散叶,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到清朝中晚期时,已经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从清早期至近代,在太和场延续20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廖氏家族先后有30余位族人为官,其中五品以上的超过一半。

廖氏家族曾经能够如此辉煌,除了经商积累原始资本以外,与本族极度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廖氏族规中记录,设祠堂、祭祀列第一第二位,居家勤俭、教育、家风和其他规矩依次排列,其中教育和教育奖励金的篇幅占了族规

的绝大部分。

据记载,廖氏家族男子以耕读为本,女子以纺织为先,保家之道以读书为上,祠内设有家塾。其教育理念也颇为先进:“读书当明理,勿专以科名为要……”从家塾开始,以季度为周期进行考核,对学习名列前茅者进行奖励。如果参加科举考试获取了功名,家族的补贴更是规定得细:“中举给银一百两,进士给银二百两,翰林给银三百两……”

廖氏民居有一奇特之处:所有院落的大门都是有两个框门,其中外框门是斜的,内框门才是正的。中国古建筑都讲究朝向和布局,为何廖氏民居的门都是“斜门”?

廖家绪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雍正年间最早随父母迁至太和场定居的廖氏兄弟发誓要重振家业,两人早出晚归,赶集做买卖,赚的钱却很少,日子越过越穷。一天,附近天心寺一位和尚化缘时站在廖家门前,抬头看了看大门说道:“阿弥陀佛,房子的坐向还不错,但要分姓氏。如果姓廖的在里面住就不太好了,廖字三撇斜。”

兄弟俩想,廖字三撇斜,门正套手脚。于是将门改成斜门,可此后一段时间,廖氏兄弟发展依旧不畅,于是再次向和尚请教。和尚道出玄机:“门要修斜门,但人要走正道。”原来兄弟中的老二在太和场经商不厚道,经常缺斤少两,做人也不诚信。单单修改门楣如何能发家致富?于是老大便开始帮老二改掉经商中不诚信的问题,同时再次将门楣进行改建,改成了“斜门正道”,即外门斜着修,适应廖姓的字形。内门正着修,教育子孙后代要为人正直,走正道。

世事沉浮,兴盛了200多年的廖氏家族早已沉入历史,如今仅剩下老式的宅邸日益斑驳,亟待修缮保护。这些老屋写满了祖辈生活的记忆,记录了家族的荣耀和衰落、生活的悲欢离合,以及时代的潮起潮落。

古道夕阳远 沉香流韵长

古时,从贵州到重庆有条商贸大路,这条路经过如今的天星寺镇,被称为夕阳古道。踏上沧桑古道,脚下的石板路覆蓋着厚厚的青苔,荒草萋萋。记者拨开峭壁上的一大丛枝桠,“夕阳古道”四个大字顿时映入眼帘。字体苍劲有力,古朴凝重,刻进石壁约两三厘米深。

“古时牛羊、布匹、茶叶等物,从贵州运到重庆销售,似流水不断。那时的夕阳古道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天星寺镇文服中心主任姚述鑫告诉记者,蜿蜒曲折的夕阳古道串起了一片古道网,网中有多条支道,有的顺着村里的小溪石河走,有的顺着山梁走,有的顺着沟槽走……镇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条石道,依然有数十公里。

记者在现场看到,天星寺老街古条石路、店铺、戏楼等仍在。从前街上点长明灯,通宵灯红酒绿,人喊马嘶。据推断,古道修建至少不晚于明末,算来至少已有400年历史。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该镇3公里宽、30公里长的天井坪上,居然还存在过108处石关卡,牢牢扼守住由滇、黔入渝的咽喉。站在一处关卡的寨门前,感觉像一扇让人穿越历史感知过往的时空之门。

夕阳古道边的石河社有一座太平桥,建于清代咸丰七年。该桥由条石砌成,上有栏杆,桥面中间有一古钱形流水眼,长10.7米,两端有石梯。桥旁西南角20米处有一焚字塔,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塔为石质结构7层楼阁式,全高8.88米。

为什么会建这样一座桥和塔呢?相传清道光年间,当地一姜姓大绅因族中无人在朝为官,纵家有房屋百间,良田千顷仍不满足,成天闷闷不乐。一个瞎眼道士帮他找了块风水宝地迁移了祖坟,并建议他在石河上修建一座石拱桥,方便来往村民,这样家境会越来越好。姜老爷按照道士的指点,派人在石河上修建了一座弯弯的石拱桥,取名太平桥。这座桥修好后,姜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粮食年年丰收,生意顺风顺水,后人读书上进。几年后,姜老爷的一个孙子果然高中翰林。

从此,姜家把瞎眼道士奉为上宾,天天好酒好菜伺候。后来姜老爷去世,姜家后人就开始虐待他。某天,道士的徒弟找到了他,为报仇,徒弟便设计让姜家人在西面离桥20米处的地方修了一座七层高的石塔,取名焚字塔。每当傍晚来临,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夕阳斜照塔身,反射出点点金光,倒影在石河水面,像一把长长的箭,箭头(塔尖)刚好对准东面老君山姜家祖坟坟头。太平桥倒影在石河水面,恰似一把弯弯的弓,组成了一幅射向祖坟的弓箭图。

从此以后,姜家老小就病痛不断,田地年年欠收,生意也一落千丈。不久,在京城的姜翰林因牵涉到一件案子,被革去官职,在狱中畏罪自杀,没过几年姜家家破人亡。当地人编了一句顺口溜“桥是弯弓塔是箭,射死姜家翰林院”。

如今,太平桥和焚字塔依然守候在石河边,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列为区级文物进行保护。

天心问禅 宁静致远

村上的天心寺位于莲花山上,镇党委书记李昀告诉记者,山势自然形成莲花状,与佛教莲花佛台有某种契合,地理形貌印合了佛家禅语,与佛经中说“从烦恼得到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人,都是莲花化生的”契合。

天心寺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许多重要的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寺庙占地10余亩,规模宏大,核心建筑是一座上、中、下三重殿和左右殿相结合的四合院园林建筑,规模宏大、金碧辉煌。这里曾是重庆地区佛教学习传播的重要场所和高等学府。下设院、庵、堂等机构,现有龙井庵、天心堂等遗存。山门两边除雕有龙凤外,还有“所愿大千世界,都归不二法门”的铭刻。上殿佛堂立柱上刻有“成佛不难佛法原无定法,参禅何用禅心乃是婆心”。像这样的铭刻还有许多条,上殿几乎每门都有。

天心寺与华岩寺、罗汉寺、玄堂庙(慈云寺)并称重庆地区四大佛教圣地。历届住持都是由学识渊博、戒行高深的法师担任。在古刹里,还有一棵几百年的古银杏树与寺庙风雨相守。相传此银杏树为游方僧人所种,当年僧人发下愿心,欲在巴南天井坪建一庙宇弘扬佛法、福佑过往黔渝古道的商旅,种树为誓。这棵银杏树为巴南境内最大银杏树,需4个人才能合抱。几经风雨的古老银杏树如今依然生机勃勃,周围农民每年都要收到数百斤银杏食用。

闲山闲水造闲境,禅意禅韵养禅心。天心寺,是一个闲适的佛国净土,有清新醉人的仙气袅绕,有清澈深邃的湖水,更有空灵幽远的晨钟暮鼓。在佛国闲境中,让你的心沉醉其间。禅茶一味,养心养情。而禅茶味浓的,莫过于天心静心苑了。静心苑毗邻天心寺,继承了天心古寺的风韵。在绿草茵茵的园圃之间,在湛蓝如洗的苍穹之下,大气、庄严、恢弘,真正体现出儒家建筑文化的严谨、厚重。

保护开发 静水流深

在芙蓉村兜兜轉转,古屋、古道、古树、古刹传递出质朴、悠远的气息,带给人的不只是历史的沧桑感,还有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中最永恒的东西,同时也带给人们很多思考,如何保护、利用名镇名村,使其不仅能留得下原住民,还能让人们在假期里去旅游“打卡”,以及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等问题。

据该镇人大主席徐军介绍,为了加大对芙蓉村的保护、利用,目前镇政府已着手将廖氏民居、夕阳古道等古建筑纳入修缮保护的范畴,传承古村的历史文脉。

近期,巴南区天星寺镇人大组织辖区40余名人大代表就古村落保护开发情况开展调研。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古村落修缮工作,还要关注人文、地域风情、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水平;开发工作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重点从空间形态、街区布局、民居保护等方面着手,彰显民族特色;要注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恢复古建筑廖家大院、石坝屋基等古代民居,打造特色民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古村落旅游精品线路,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代表们所有的建议意见,都围绕一个宗旨:合理的开发才是最好的保护。当地的人们,也遵循着这一理念,守护着他们的家园。

猜你喜欢

天心
毛泽东与天心阁往事
毛泽东与天心阁往事
天心阁
玩不起的游戏
秋窗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