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2018-05-14郭依顺
郭依顺
[摘 要] 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就业难的客观现实,然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就业创业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而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效果和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作用的发挥。围绕“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展开讨论,分析了教育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94-01
全民教育与素质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使我国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民办高校内部学生数量亦显示出极强的增长趋势。大学生数量增长,但社会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并没有提高,这就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优质的大学生资源被浪费、搁置,不仅对大学生自身产生了不利影响,也给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一、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问题
(一)就业创业教育严重缺乏实践性
首先,就业创业实践性教学的类型比较多样,如创业竞赛、企业实习、创业实验教学等,毋庸置疑,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方面能够发挥出良好作用,然而实践教学与实际的就业创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所能够获得的效果比较局限。与此同时,很多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基建设施,就业创业教育实践课开展制约因素较多。其次,很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只针对毕业生展开,教学时间比较有限且实践教学落实效果不佳,因而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并不能产生非常巨大的作用。
(二)师资质量不佳、相关机制不健全
就业创业教育者肩负着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艰巨使命,然而很多民办高校由于未能正确认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常常会选派毫无就业创业经验的辅导员担任就业创业教育者,辅导员缺乏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根本不具备落实创业就业教育的相关素质,这就使就业创业教育落实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很多民办高校内部的就业创业教育以理论教学形式展开,教学内容枯燥、不直观,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难以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
(三)国家方面关于创业支持的力度不足
与就业相比创业的风险更高,学生方面即便有较强的创业能力、选择了较好的创业课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但创业的最终结果成功与否无人能够保证。这就在精神层面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更倾向于选择就业。与此同时,国家方面缺乏创业相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民办高校方面亦没有配合学生提供创业的相关措施,学生创业成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增长,而这无疑也会影响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二、提升民办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改革现有的民办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结构
首先,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将教育的对象定义为全体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大学生进入民办高校的同时给予其适当的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思想和意识。其次,加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教育力度,调整现阶段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课时比例,为就业创业实践课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再次,完善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形式,让实训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教育等教学形式配合现有的教育形式,全面提高教育实效性,扩展教育覆盖面。最后,强化教育指导,在学校内部设立专门的就业创业咨询室,为学生及时解决就业创业问题提供便捷。
(二)提高民办学校内部的就业创业教育者素质
首先,加强对民办高校内部现有的就业创业教育者的教育力度,提高其就业创业教育素质,鼓励教育者继续深造,确保他们能帮助学生合理地解决就业创业教育相关问题,合理引导学生就业创业;其次,制定良好的薪资待遇,完善现有的人才聘请制度,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入优秀的就业创业教育者,在引入新思想的同时提高现阶段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民办学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动力。
(三)加强各方对民办学校就业创业相关的扶持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善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社会氛围。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出发给予民办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相关的政策、资金扶持,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降低学生的就業创业风险。其次,民办学校方面应该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给予就业创业学生技术、理论方面的支持,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和技能,为其成功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难就业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损失。因此,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以提高创业率为途径降低学生就业难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资源,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构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洋.“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4):166-167.
[2]潘丽娜.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创业就业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