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
2018-05-14孟媛
孟媛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也逐渐完善。预算是事业单位内部实现科学控制管理的主要途径,只有将各部门、各环节、各项业务纳入预算体系,才能够提高资金的管理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特殊性,其在预算管理以及绩效评价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相关内容入手,对事业单位如何加强预算管理、改善绩效评价提出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对策
预算管理就是市场主体内部对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经济活动的实践方式;绩效管理则是对预算执行效果的系统考核与评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内部要想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就应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和系统的绩效评价。而在完成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评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绩效考核,事业单位能够明确各部门预算执行效果,判断各职能部门责任履行情况,强化对内部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预算对内部各项业务的约束力,同时为下一阶段的预算管理提供依据。但是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依旧需要我们进行关注与分析。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编制是预算形成的前提,只有根据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效果,以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确定预算项目,才能够逐渐将事业单位内部各环节纳入预算。但是目前在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为获取更多的国家财政支持,一些单位盲目夸大下一阶段的预算支出;财务部门人员配合管理者,私设“小金库”,在预算中故意留下账目空白;预算编制方法有待提高,基数增长法等方法只能从静态角度反映当期的预算管理效果,难以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进行动态分析,影响了预算的预见性,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造成了阻碍。
(2)预算的执行力有待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就是根据管理方案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并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事业单位内部各项业务的开展需要财务资金以及非财务资源的支持,但是目前在事业单位内部,预算执行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预算的权威性常常遭遇挑战。例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对于预算方案缺乏重视,忽视预算的约束力,对于超支的问题不以为意,而相关部门对于预算方案没有落实的情况也缺乏足够的监督与控制,审查、核对、支出缺乏严格控制,甚至存在利益勾结的问题,严重损害了预算的权威性。此外,管理者对预算执行的干预较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凌驾于预算之上,破坏了预算管理体系。
(3)目标模糊,缺乏绩效评价意识。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中,绩效评价也是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单位内控建设过程中,对于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却存在一定的漏洞。理论建设是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事业单位内部对于绩效评价缺乏认识,对绩效评价目标缺乏明确规定,在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失去了依据。例如,对于预算效果的评估重点主要为财务资金的支出、预算与业务内容的契合性等,缺少对预算执行的动态分析,预算管理目标也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的指标,从而难以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4)绩效评价过程有待完善。目前在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评价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事后评价上,缺乏全过程的绩效管理,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全过程预算体系的建设。在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管理中,内部体系缺乏制度化、规范化,使得各部门之间资金分配不合理,预算资金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关的监督措施,使得绩效评价更多的只能对已经形成的预算项目进行分析,而缺乏事前规划、事中控制的能力。
二、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对策
(1)注重预算编制,完善预算编制方法。事业单位在加强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出发,制定全过程的预算编制方案。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在預算编制过程中对数据信息的获取也更加便捷,因此,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编制部门并配备专业的、编制人员,对上一阶段的预算执行数据进行收集、整合与分析,并根据市场经济需求进行动态化分析,提高预算对经济活动的预测,从而量入为出,提高预算方案的可行性。此外,注重对内部财务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提升职业道德,提高其对集体的责任感,并利用制度规范控制管理者对预算工作的干预,从而体现预算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加强监督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效果。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事业单位在提高预算执行效果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制度上入手,(转13页)(接14页)根据预算管理需要,设计逐级分解的管理体系,从主体部门到个人,确定预算执行责任人,并结合绩效评价指标,确定各环节的预算执行效果,强化执行责任;其次,进行适当的预算调整,预算编制方案在实际执行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出入,在调整预算的过程中,单位应该利用严格的控制制度,对调整项目、调整金额等细节进行审核与监督,以体现预算的权威性,避免随意更改预算,控制超支行为;最后,控制管理者的权利,利用制度牵制领导对预算的控制,避免主观意识对预算的影响,提高预算执行过程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3)明确评价目标,提高绩效评价意识。事业单位在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关键要从绩效评价以及预算管理目标入手,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完善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实践。在实践中,事业单位首先要根据预算管理目标确定绩效评价,并结合预算项目细化绩效评价指标,从而实现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契合性;其次,强化对绩效评价目标的审核,结合预算管理要求,各级财务部门应对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确保在实践中切实可行;最后,加强对预算管理中的投资资金的经济性审核,配合监督体系逐渐完善绩效评价的效果。
(4)明确评价指标,发挥绩效评价作用。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基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建立全过程绩效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要根据各部门的业务特色,建立多层面、立体、交叉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完善绩效评价方法,不仅要根据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确定定量定性评价方法,还应建立相关数据库,将绩效评价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最后,强化是事前评估与事中控制,以避免事后评价的滞后性。
三、结语
目前,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其在编制、执行与评价方面的问题相对突出,而要想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相关部门就应该从问题入手,一方面要从思想理念上进行转变,建立全过程预算管理,并提高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实践入手,转变预算编制方法,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推动预算的执行,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够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更好地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鲍瑜.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研究.会计师,2016(21).
2.申慧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刍议.经济研究导刊,2016(15).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