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牢把握农业综合开发新常态

2018-05-14李俊宁

奋斗 2018年7期
关键词:项目区高标准农田

李俊宁

党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期经济运行规律,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历经30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就黑龙江省来说,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以来启动实施了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目的不仅在于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更在于为全国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路径。伴随改革试验的推进,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创新发展,取得了新的实践成果。历史证明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和改革试验的创新成果,构成了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新常态的主体框架。牢牢把握新常態,主动适应新常态,抓实落靠新常态,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改革试验成果,不断开创农业综合开发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扭住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新常态

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整合涉农资金为鲜明特色。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总体要求,我省积极推进农发资金内部整合,将土地治理、产业化、部门、科技等几类项目资金集中安排使用,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集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收到显著效果。一是变“撒芝麻盐”为“攥紧拳头”。过去,由于受投入范围、规模、比例等政策束缚和均衡照顾、平均分配等传统思维影响,农业综合开发存在资金使用不够集中、投入相对分散的“撒芝麻盐”现象。改革试验之后,我省大力推进农发资金内部整合,资金高度集中,项目高度聚集,形成了突出重点抓关键、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局面。2014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数比上年减少576个,单个项目投资额比上年增加5倍以上,当年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37个,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二是变“单打独斗”为“多方联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进行整合涉农资金试验,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提出的要求。以往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往往是部门行为较多。改革试验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集群发展,各级领导对农业综合开发更加重视,很多重点项目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集中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农发机构主动协调,与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吸引方方面面增加投入,壮大了投资规模。2014年,据23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调查统计,农民和企业自筹资金达到10.91亿元,比上年增加5倍以上。三是变“一次投入”为“连续投入”。近年来,对一些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区,坚持转变投资方式,实行“一次规划、逐年实施、连续投入、分期达标”。如创建肇东50万亩玉米吨粮田示范区,连续投入,最高时每年开发面积在5万亩以上,该示范区核心区玉米亩产达到2224斤,创全国单季玉米亩产最高纪录。再如经过连续扶持,推动亮子奔腾集团迅速崛起,年生产菌包能力达到2亿袋,可带动2万人脱贫,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黑木耳龙头企业。

二、扭住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常态

农业综合开发是伴随增加粮食产量应运而升的,宗旨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样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攻点必然定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我省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也是商品粮调出第一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历史责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把我们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且碗里主要装中国生产的粮食,关键是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在规划布局上下功夫。2013年,国务院批复出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其中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承担2448万亩任务。据此,我省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注重搞好宏观布局,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建设模式。在东部涝区,突出推进水田改善和“旱改水”,走“以稻治涝”的路子;在西部旱区,重点推进节水灌溉,提高旱灌能力;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建设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相结合,推动规模化养殖园区快速发展。二是在多元投入上下功夫。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财政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整合涉农资金聚焦投入,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扩大投资总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基地,鼓励农民投资投劳。通过上述措施,构筑多元投入格局,努力做大投入“蛋糕”,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资金支撑。三是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农业综合开发最大优势和最鲜明特点就是“综合”,可以突破单一部门、单一措施的局限性。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重点围绕“综合”做文章,坚持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综合组装,各种要素综合配套。水田区突出水利措施,完善渠系建设,配套建设育秧大棚和浸种催芽车间;旱田区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配套建设烘干仓储设施。四是在规模推进上下功夫。从省情特点出发,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布局上,按流域集中开发,沿交通干线延伸开发,围绕产业带系列开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构筑大开发格局。通过规模开发,由整村推进向整乡推进跨越,由整乡推进向整县推进迈进,还规划建设了涵盖几个县的大型项目区。五是在标准质量上下功夫。坚持“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科技覆盖、耕作先进”的综合标准,确保规划一批、建成一批、见效一批。同时,既要取得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效益,还要确保生态效益,做到建一处高标准农田、兴一地产业、活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通过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把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果摆在农村大地上,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扭住创建一流项目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常态

发展现代农业是国际化潮流,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战略目标,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攻方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体现了时代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不可能包打天下,但可以打造一批标杆和样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业综合开发点燃的现代农业星星之火,由点连线,由线到面,呈燎原之势。我省以肇东玉米吨粮田示范区、青冈贫瘠土地创高产示范区、望奎现代化旱作农业示范区、北林高标准水田示范区、庆安优质粳稻示范区为重点,打造松嫩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带;以依兰提水灌溉示范区、佳木斯郊区水田连片开发示范区、汤原引汤工程“旱改水”示范区、宝清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为重点,打造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带。2014年以来,围绕推进改革试验,我省又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坚持国内先进、省内一流标准,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关键措施,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的先行区、样板区。一是推进水利化。水田区大力实施“旱改水”和水田节水改造,按照硬质化要求推进渠系配套,水利构造物配套齐全。旱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集中实施“节水增粮”项目,积极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新技术。林甸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采取水田管道输水措施,输水快、用工少、使用寿命长,方便机械化作业,1万亩水田可节水200万立方米、节省耕地1000亩。二是推进机械化。重点扶持组建农机合作社,旱田区突出装备大型农业机械,水田区突出装备先进的插秧机和收割机,畜牧业重点地区突出装备大型饲草饲料收割机。望奎现代化旱作农业示范区,全部采用世界一流的大型机械作业,从整地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三是推进规模化。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使用大型农机统一作业,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难题。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兴起,吸引农民主动带地入社,走上合作化之路。据23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调查统计,共流转土地45万亩,全部实现农民土地入股或由农民合作社规模经营。四是推进科技化。综合组装节水灌溉、农机农艺、畜牧养殖、信息管理、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积温带的科技组装模式。实施的催芽浸种、超早钵育摆栽、工厂化育秧、大型喷灌、膜下滴灌、温室大棚遥感自动给水、标准化TMR日粮喂养、机械化榨奶等技术,促进产量大幅提高、品质持续提升。如积极扶持龙江元盛集团,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2000头纯种和牛进行繁育,组建生物工程中心,全面提升了高端肉牛养殖水平。五是推进产业化。推进项目开发向产业开发转变,推动优势产业提速升级。重点扶持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牵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其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如2014年以来,围绕“飞鹤”“贝因美”“大庄园”“宾西”“宝宇”等龙头企业扶持建设一批奶牛、肉牛、生猪养殖场,共建设优质饲料饲草基地85万亩,新增奶牛存栏3.96万头、肉牛存栏6.24万头、生猪存栏8.8万头。

四、扭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改革完善生产关系的新常态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要内容。我省坚持以项目区为载体,大力培育具有农业综合开发特色的新型农業经营主体。在改革试验推动下,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一是突出战略升位。按照国家农发办要求,把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作为主要任务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到哪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延伸到哪里;特别是集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之跟进,配套建设,同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推进生产关系改革完善,这是战略思路的重大调整。二是突出大力倾斜。实行项目倾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确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同时,重点向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实行资金倾斜,逐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投入更多的中省财政资金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政策倾斜,进一步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范围。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并逐步提高投资比重。探索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成的资产交给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资产收益由全体社员共享。三是突出扶持重点。重点扶持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具有发展潜力、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在农民合作社中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当增加农机合作社投入。四是突出配套建设。建设一处高标准农田,配套一个农机合作社。通过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支持农民带地入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建设一处规模化养殖园区,配套建设养殖合作社,并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衔接,解决养殖园区优质饲草饲料供给问题。通过配套建设,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五是突出典型示范。望奎项目区由农机合作社牵头,联合玉米、马铃薯、红辣椒、菊苣合作社,“一社带四社”,组建联合社,规模经营土地发展到5万亩。六是突出规范发展。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引导单一型农民合作社向混合型、综合型、服务型方向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推进。创新扶持方式,重点支持社社联合、强强联合,发展联合社、建设示范社。

五、扭住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多年来,我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果。特别是实施改革试验以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提出项目区既要成为现代农业样板,又要成为生态建设楷模,高标准农田一定是生态友好的高产稳产良田,规模化养殖园区一定是花园式生态园区,在生态建设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一是着力保护珍贵的黑土资源。2008年以来,我省实施了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先后投入农发资金近6亿元,涉及22个县,治理面积2321平方公里,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720元,植被覆盖率提高3.4%,减少土壤流失量591万吨。二是着力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合理利用地表水,严格开采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为解决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问题,规定各地申报高标准水田项目,必须以利用地表水为前提,否则不予立项。为充分利用地表水,明确发展水田面积可大可小,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渠首工程提取江河之水,实施大面积“旱改水”,也可以建设一些小塘坝、小水库,在一些较小的区域发展高标准水田。三是着力解决过度施用化肥问题。对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项目优先扶持,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切实减少化肥施用量。确定在养殖园区里列出一块专项资金支持粪便处理加工有机肥,在土地项目区里列出一块专项资金支持有机肥使用,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四是着力实施生态脆弱区重点治理行动。在水土流失区域,重点推广综合治理模式,同步推进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在草原区,重点推广深松振动集成技术治理盐碱草地模式,同时积极推进草场改良;在北部风沙严重地区,重点推广“庄园”治沙模式,搞好田间林网、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在畜牧业重点地区,抓好秸秆养畜、饲草饲料种植,推进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效利用资源。五是着力调整开发布局。重新审视我省资源现状,按照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三大类别,调整和理顺开发布局。

编辑/曲直

猜你喜欢

项目区高标准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22年我省将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山西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复工
汪岗镇三万亩农田改造工程启动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古代器具灌农田
黑板像农田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