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元制”教学模式下“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
2018-05-14蔡英谢志朝
蔡英 谢志朝
[摘 要] 作为一种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及就业求职奠定了基础。“双元制”教学模式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辅助进行,更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其中一种较为突出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识图及应用能力。
[关 键 词] 双元制;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223-01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图则是高职院校工程制造类专业中的一门基础性技术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机械制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广大高职院校教学生应从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新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和作用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难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上过多时间讲授新知识,这些新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翻转课堂教学法下,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扩充自身获得知识的范围。教师不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从而实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角色的变化,将教师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重新划分了课堂的时间,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解除了对学生和教师的限制,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互动及讨论,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双元制模式下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众所周知,机械制图课程主要是研究阅读机械图样规律的学科,它是机械制造行业的基础类学科,是机电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机械制图的方法以及阅读机械图样的规律,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灵活的运用微课,做好课前的自主学习。微课主要是以简短视频为表现形式的教学课程,它能够突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注意突破教学难题,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载体之一。广大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录制成简短的视频,将这些视频发布到网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翻转课堂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有利于学生耐心的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当然,这些课程必须具备回放、暂停等功能。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掌握学习进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采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突破翻转课堂教学难题,所谓学习任务单主要是指由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堂前明确自主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学习任务单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目标和方法,不仅如此,运用学习任务单还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详细的学习进度表。有了学习任务单既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翻转课堂,也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重新建构科学合理的学习流程,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第二个阶段则是吸收内化的阶段,由学生在课后自己完成。但由于缺少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集中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有挫败感,从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进行指导,将吸收内化这一阶段放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有效的辅导。
参考文献:
[1]魏勇.翻转课堂模式下“机械制图与AutoCAD”“三维建模先导”教学法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17,30(4):94-96.
[2]张野,李娜,刘玲玲.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5(2):66-68.
[3]许国玉,兰朝凤.机械制图融合式交互课件研究与教学实践[J].图学学报,2015,36(6):960-965.
[4]宋洪侠.深化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J].图学学报,2013,34(3):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