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路径研究
2018-05-14洪弋力
洪弋力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工业化的直接推动力,从工业文化的推广和高职教育教学的革新入手,对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路径进行探析。
[关 键 词] 工业文化;高职教育;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119-01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人类自有手工业开始,便有了工业文化萌芽,而如今工业文化逐步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对中国的高职教育而言,弘扬和培育工业文化,将带来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变革,逐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对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教育的职责是育人而非制器,高职教育的职责也并非单培养技术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持,还要在培养具有深厚工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建设者的同时,创新、发展工业文化,为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应有的贡献。目前,中国面临着由“创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应担当起传承、创新工业文化的重任,加强具有工业文化特点的内涵建设,主动融入工业文化,建设凸显工业文化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积极将工业文化引入课堂,把工业文化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一要求为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一、搭建科研平台,开展工业文化学术研究交流
高职院校应践行“政府+机构+企业”的共享开放合作模式,与国内外企业共建“创新产业、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引入世界工业强国企业文化,更新工业文化中的过时观念;不断深化“平台+园区”的合作模式,实施“一园一院”工程,运用前沿工业文化观念时刻检视工业科技发展方向,在政府机构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前提下,高职院校通过改进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工业文化带进课堂,消除校企合作中与企业合作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目前,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前期得到普遍推进,取得了明显进展,高职院校应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搭建地区工业文化交流平台,以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工业精神文化为研究核心,搭建科普科研平台,以科研促教学,形成兼具职业素养与工业文化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制订具备工业素养、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科研人才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工业文化、工业文化知识、工业精神、工匠精神宣传新路径。
二、发挥育人功能,推动工业文化教育教学
(1)利用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开展工业文化教育。院校多重整合政府、区域高校、行业、企业相关师资资源,推动工业文化进校园、行业文化进院系、企业文化进班级,在现有人文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搭建《工匠精神》《工业文化》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升工业人才软实力。(2)利用现代学徒制试点,成立“大师工作室”,树立“工业文化”精神典型。(3)利用师资优势,与行业、企业共同挖掘特色企业文化,构建新时期的工业人才进修培养体系,推动企业将工业文化内容纳入创新科研、管理流程、生产制造等方面,发挥工业文化的引导作用。
三、利用工业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开发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路径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科普及阵地,搭建工业文化推广平台,如四川省工业文化普及基地依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以“三馆一区”(工业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工业分馆与工业文明体验区)为核心的整体工业文化推广窗口。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工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艺术节、技能竞赛节、科技创新节等品牌活动,并带动区域内职业院校参与;逐步深化“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的“四位一体”工业文化推广活动运行模式,通过技能大赛、课堂教学、活动课程、体验训练、文化讲座、企业观摩和文艺演出、工业展览、技能大师讲演、校企教育整合等形式渗入工业文化,塑造现代人才工业价值观。以工业文创成果为载体,孕育工业创新创业模式,推动工业文创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孕育工业创新现代化模式,深化工业文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正林.工业文化纵论:为合肥“工业立市”而作[M].安徽工业出版社,2006:40
[2]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3]趙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
[4]王新哲,周荣喜.工业文化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1).
[5]王新哲,孙星,罗民.工业文化[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