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兔纹二题
2018-05-14李熊熊
李熊熊
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画中有许多以兔为题材的纹样。这些兔纹集中出现于明嘉靖到清康熙之际。分析这一时期兔纹的画法和画意,我们可以看到两大类型:一类是以展示祥瑞为主题的白兔纹,另一类是以祈望多子为主题的兔月纹。总体而言,这两种类型的兔纹画意截然不同,但存在的时间和画法上有传承关系。
讨论明清瓷器兔纹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白两个区别:第一,现代家养兔子与古代兔子的区别。据专家研究,目前世界上家兔品种都是由地中海地区的“穴兔”驯化而成的,中国也不例外。驯化的“穴兔”传入中国的时间不明,成规模的饲养可能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因此,中国在近代以前,兔子不是家畜,而是野生动物。野兔在家养条件下所生的幼兔,通常会患佝偻病,难以繁殖。
第二,中国本土兔子中,白色兔子与杂色兔子的区别。中国本土兔子的本色是灰、黄等杂色,古代多见;白色兔子则是一种白化变异的兔子,十分少见。因此“白兔”这种现代人看起来很普通的动物,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却不一般。人们认为它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的出现是圣人出世、天地祥和的吉兆。
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我们再来看兔子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的价值。首先,普通的兔子是人们早已熟知的美味佳肴之一。远在《诗经》时代,就有以烧烤兔肉款待朋友的诗歌传世。如《小雅瓠叶》云: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这种做烧烤的兔子,应该是先民捕捉到的杂色野兔。
其次,若偶尔在野外捉到白兔,人们通常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祥瑞。南北朝沈约编的《宋书》“符瑞志”,列举了从东汉光武帝到南朝宋孝武帝期间白兔出现的例子,并总结说:“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意思是:帝王能尊敬老年人,则白兔就会现世。
因此在历史上许多时候,白兔成了人们争相追逐的对象。一旦捉到一只,献给皇上,献者会大获奖赏。唐代时的酷吏王弘义,贫贱时曾经向一个瓜园讨瓜吃,瓜园主人没有给他。狡猾的王弘义就向县官报告,说瓜园里发现一只白兔!结果引来大批捉兔之人,竟把整个瓜园一举夷为平地。后来王弘义当了御史,人们讥讽他是“白兔御史”。这个典故从一个侧面说明唐时人们对白兔的重视。
到明代嘉靖年间,由于皇帝信奉道教,瑞符再度被君臣看重。嘉靖十一年(1532),四川巡按御史宋沧在梁山县捕获一只白兔,献于朝廷。礼部请贺,嘉靖皇帝将这只白兔献太庙、世庙以示天降祥瑞,又呈两宫太后前观赏。朝廷百官纷纷上表称贺,有的作诗,有的歌颂,有的献赋,而嘉靖皇帝又一一应答褒扬,大大地热闹了一场。这场闹剧中也有倒霉的,如侍讲学士郭维藩献的赋不对嘉靖的口味,竟然因此被责备一番,革职闲住了。自宋沧之后,全国各地献白兔、白鹿、白鹊等瑞物者络绎不绝,扰民不浅。这股热潮直到嘉靖皇帝去世才平息下去。宋沧因带了个坏头,被时人戏称为“白兔都御史”(事见《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
在青花瓷器纹样中,元代就已经出现兔子的形象。但元青花里出现的兔子都是着色的,显然属于杂色野兔。明代从嘉靖开始,瓷画中白兔形象多了起来,这应该与皇帝将其视作瑞兆有关。所以此时的兔纹画法,必定强调白色兔子,以突出祥瑞之气。如图1,将兔子置身于一座花园之中。兔子的身体用一座假山作为背景,以假山之色衬托兔子之白。另外还配有灵芝等仙草,营造吉祥的氛围。图2的画法也很精妙,一只兔子卧于一朵巨大的灵芝前面,以象征祥瑞的灵芝衬托兔子的白色,简洁明了。图3用的也是这一手法,主题应该相同。正因为嘉靖出现的兔纹强调白色,我们可以称这一类型的兔纹为“白兔纹”。
嘉靖时,白兔难得,而白兔产子更是难得。因为如前所述,中國本土兔子难以家养繁殖。不过嘉靖时,宫廷里的白兔,竟然有过产子的记录。据《明世宗实录》五二四卷记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五月乙卯日,“……其夜白兔生二子。上益喜,谕礼部谢玄先庙……”白兔生二子究竟是真事还是身边的人在设局糊弄皇上?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但当时嘉靖皇帝迷信祥瑞走火入魔,坚信这是真事。民间也受他的影响,相信这个故事的存在。
图4至图8的瓷片里,用青花画一只草窠,里面卧一只白兔。蓝色的草窠,正可反衬兔身之白。这种画法想必与宫里白兔产子的故事有关。而且草窠中的白兔大多画得头大身小比例失调,应该是在有意表示它们是产下不久的白兔幼崽。这种草窠白兔纹虽然画法比较简单,但从画意讲,仍然属于祥瑞性质的“白兔纹”。
随着嘉靖皇帝去世,白兔的祥瑞意义不再被人重视。但瓷画上白兔纹本身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转型成另一种主题的兔纹。这种新兔纹最大的特点是将兔子与月亮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称之为“兔月纹”。
图9至图13的画面,粗看与前面“白兔纹”画法相似,但都在空中多画了一个月亮。月亮的出现,表明它们是“白兔纹”向 “兔月纹”过渡的形态。
图14至图18是“兔月纹”完成过渡后出现的比较成熟的画法。它们的特征有三:一是兔子的环境改为普通的野外或庭院;二是不再用背景衬托的方法,强调兔子的白色;三是兔子都昂着头在看天上的一轮明月。
为什么说,月亮的出现标志着兔纹有了新主题?要理解“兔月纹”的画意,我们先来看几条史料。
明代张瀚曾在《松窗梦语》中说:“兔视月孕,以月有顾兔,其目甚嘹。今人卜兔多寡,以八月之望。是夜深山茂林,百十为群,延首林月。月明时则一岁兔多,晦则少。是禀顾兔之气而孕也。”这段记载表明:明代人还不知道兔子是怎样怀孕的,相信“兔视月孕”的神话传说。
“兔视月孕”的传说其实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有一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大意是:对月亮有何好处,顾菟在其腹部?后世的解说认为:“菟”同“兔”,传说天下兔皆雌,唯月中兔为雄,天下兔皆禀月中顾菟之气而生兔,故月中之兔曰‘顾菟。张瀚的记载正是这一传统解说的延续。
清初屈大均笔记《广东新语》也有一则记载:“粤无兔,比年乃稍有之。盖兔者太阴之精,一兔居于月腹而顾天下之兔,天下之兔皆望之而孕,故曰“顾兔”。上顾而下望,其精自口而入,故兔吐而生子。”可见,清代康熙年间,人们仍然相信古老的传说,认为兔子是望月而孕、嘴吐生子的。
瓷器上出现的“兔月纹”,画意正是“兔望月孕”!按张瀚和屈大均的记载,“兔望月孕”发生的时间是“八月之望”,也就是“中秋”之夜。具体过程:张瀚比较文雅的说法是兔子“延首林月”“禀顾兔之气而孕”;屈大均比较通俗的说法是月中雄兔与地面雌兔“上顾而下望,其精自口而入”,雌兔就怀孕生子了。
“兔望月孕”这样一个传说,瓷画是怎样表现的呢?我们来细观一下图15这幅画得比较精细的“兔月纹”:兔子所在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有树。下垂的树枝上有夸张的叶和点状的花,这正是桂花的特征,桂花盛开表明这是中秋的季节。桂花树上半部被条状乌云遮掩,表明此时是夜晚。左上方的天空中有一轮圆月,庭院里的兔子正痴痴地望着它。你看,桂花盛开表示“中秋”,烏云遮掩表示“夜”,兔子“延首林月”表示它正在“禀顾菟之气”。这不正是“兔视月孕”传说的真实写照吗?特别有意思的是这幅图中,圆月有表示物质发散的点状线条,这是在强调月中“顾菟之气”的发散;而地球上兔子圆圆胖胖的身子,暗示的是它已经有孕在身!
“兔月纹”还有另一种从草窠“白兔纹”演变出来的画法,如图19至图22。这种画法将草窠改画成一株桂花树,并在树冠里藏着一只兔子。这看起来有些奇怪,其实很容易解释。因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有一棵大桂树,因此可以用桂树象征月亮,比如称月亮为“桂宫”“桂轮”。将一只兔子画在桂树里,意指这只兔子是月中的“顾菟”。神话传说也认为月中有一只兔子,所以也可以用“桂兔”来指称月亮。如果说,图14至图18是将瓷画的重心放在地面上的雌兔,那么图19至图22的重心则是月中的“顾菟”。虽然画法的侧重面有所不同,主题仍然是要表现“兔望月孕”的传说而已。
瓷画在万历年间由“白兔纹”转化为“兔月纹”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开始时加画月亮的意图,可能还是为了丰富“白兔纹”的画面。后来“白兔”祥瑞的画意淡出,“兔望月孕”的画意注入,使瓷画反而更能被普通人所接受。人们希望通过在瓷器上绘制“兔望月孕”的传说,来表达对传奇生殖能力的崇拜,盼望冥冥之中有神相助,使农业丰收、六畜兴旺,甚至盼望人也能如兔子一般多孕多育、丁口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