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淄博寨里窑青瓷探识

2018-05-14盛秉祥盛佳陈萌琦王春林

东方收藏 2018年3期
关键词:青釉釉色青瓷

盛秉祥 盛佳 陈萌琦 王春林

凡是谈及北朝陶瓷,肯定会涉及到寨里窑;只要提及莲花尊这一时代性极强的代表性器物,当然也会想到寨里窑。寨里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东十余公里的寨里镇,烧造年代为北朝-唐代,是目前已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的重要窑址之一。寨里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寨里镇寨里村及大张村附近,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于大张村村口,村委会东侧。

由于窑址面积较大,自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至今虽然经过几次考古发掘,也没有展现寨里窑系的全貌,发掘的只是冰山一角。笔者参阅《淄川考古》及多年实地考察,参访民间收藏者的器物标本,笔者把对北朝时期寨里窑的有关问题的认识与大家一起分享。寨里窑北朝时期不但烧制青瓷也烧制陶器,陶器包括素烧陶器和釉陶

1976年,对寨里窑进行第二次发掘时,根据出土瓷片,判定寨里窑青瓷为北朝北齐时期。1999年春在纪恩桥旁挖土时,挖出三只竖穴式窑和一只横穴式窑,其中一只正好被挖掘机挖成了窑体的纵切面,呈圆筒状,高约90至100厘米,直径40厘米左右,无窑壁砖,窑内有大量残件,在残件中有一个高三角支架和一个小碗,并从窑底中取到了铺窑底的粗料和从下部取到了一些碎木炭。高三角支架从上至下有青黄色流釉(图1),小碗内满釉外施半釉(图2),釉色青绿,色泽差,釉色与寨里窑南北朝窑址的物件挂釉相同,只是烧成温度较低一些,釉面瓷化不够均匀,这是因开始烧造技术尚未掌握好,还有一个原因窑址器物大多是烧报废器物的缘故。从窑炉的造型看,这些窑是挖掘而成,无任何垒砌的痕迹。1976年对村南的窑炉试掘时发现的残窑是用耐火材料所做的砖砌成的,已经完全没有原始状态的任何痕迹。从原始的挖掘式窑炉到利用耐火材料垒砌窑炉,这期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转换过程。魏晋到南北朝时期,在陶瓷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是由陶向瓷进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这在山东地区寨里窑遗址及其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也能较清楚地看出寨里窑的发展轨迹。寨里窑在北魏晚期烧制白陶器物(包括白陶瓶、白陶碗、白陶钵、白陶佛等)这些白陶器物上都施化妆土(图3)。北齐时期烧制釉陶及青瓷(包括龙柄鸡首壶、黄釉陶佛等)(图4、5)。北齐是寨里窑青瓷的鼎盛时期,彻底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从1976年在寨里村南至大张村南这片土地上的试掘来看,其种类从单一的日用陶瓷的碗盆,发展到了罐、盘、尊、壶、豆、瓶、杯等多种器皿。

寨里窑的胎釉特征

寨里窑陶器包括白陶、灰陶、红陶、釉陶。釉陶胎有两种;一种为红陶胎,一种为白陶胎。白陶胎的釉陶是两次烧成,先1000℃烧素胎挂釉后再800℃二次烧成。寨里窑白陶及白陶胎釉陶的胎是高岭土,以高岭土为胎,胎色灰白,施釉效果更好,釉色青黄或青中泛黄,表明其须在北方的馒头窑并采用氧化气氛烧造。寨里窑青瓷的胎呈灰白色、灰褐,也有深灰色,釉色以青釉、青黄釉或黄褐色釉为主。北朝时期胎壁较薄,有粗细两种胎,烧制火候较高,有的釉色纯正,但大多釉色深浅不一,有带青褐色的,也有青黄色,釉面厚薄不均,多有黑色斑点,胎釉结合有紧密和胎釉结合不很紧密两种,有的釉面有剥落现象,有的釉面结合好,瓷化程度高,至今光灿照人(图9),是采用二次上釉法的结果。寨里窑北朝早期器物碗盘类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晚期器内外施全釉。隋唐时期施釉不到底是它的施釉特征。到了唐代,寨里窑青瓷逐渐衰退,其釉色变为黑中泛青、褐中泛黄,逐渐烧成唐代名品茶叶末釉(图6、7)。

寨里窑的装饰特征

寨里窑青瓷的装饰方法有剔刻花、划花、印花、堆贴、浮雕、圆雕等多种方法,以上各种装饰风格大多用在与佛教有关的器物上,当然大部分民用器还是以素面上青釉或是陶器为主。剔刻花是用竹刀在半干的胎上剔刻出花纹再上釉烧制(图8),划花是用尖锐器在半干的胎上划出花纹(图9),印花是用外壁有纹饰的陶模,放入成形好的泥坯中,压印上花纹,经修饰、干燥后挂釉烧成(图10)。

1982年,在淄川区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寨里窑生产的青瓷莲花尊被视为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青瓷莲花尊是集划花、堆贴、印花、浮雕、圆雕为一体的产品, 体线优美,造型独特(图11)。它的口径13.1、足径16、高59厘米。莲花尊的胎体厚重,质地坚硬,装饰典雅。它的口颈部饰有八道阴线弦文,肩部围绕着一周凸起绳纹,下面有四条弧形系,系之间装饰着四组模印宝相花纹,每组共三朵。腹上部堆塑二十一朵覆莲瓣纹,莲瓣凸起丰肥,瓣头尖向外微卷。腹中部模印两周忍冬花纹,腹下部装饰有一组双层仰莲瓣纹,腹以下收缩,圈足微侈,整个造型既丰富多样,又和谐统一。此尊满施青釉,薄而均匀,釉色青中泛黄,光亮晶润。此器器型硕大,装饰华丽,不仅代表了北朝晚期我国北方地区高超的制瓷技艺水平,也是南北朝时期全国目前所见十余尊青釉莲花尊中唯一能确定其窑口——寨里窑的产品(由于寨里窑考古出土的一块罐的残片肩部贴的宝相花、连珠纹和腹部忍冬纹等,与莲花尊上的纹饰相同,且出土莲花尊的和庄村与寨里村相距11公里,故专家学者把和庄村出土的莲花尊定为寨里窑产品)。

北朝佛教盛行。在佛教文化中,许多都是以莲花作为主要象征的。因为根据佛教经典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而莲花是圣洁之供花,以莲喻佛,所以莲花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主要象征。另外莲花又有出淤泥而不染,圣洁高雅的韵味和清廉纯洁的寓意,自古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因此,盛行佛教文化的中国北朝时期,就产生了许多以莲花为主题的器物。

寨里窑的器足及烧制工艺特征

寨里窑北朝器足大多为平足或平足内凹,也有少量乳丁圈足,器足外撇,器足有平切和拉线割两种。隋唐器足平足为多,唐晚期有玉璧足、玉环足。烧制工艺为正烧和叠烧两种,碗盘类采用叠烧工艺,叠烧有三叉支烧(图12)和五叉支烧(大器,图13)

寨里窑窑炉是馒头窑,器物直接放入窑内,直接与火焰接触,容易造成尘渣及窑灰污染,产生窑沾、黑斑等窑病,质量下降,成品率降低,也是当时生产力的体现,更是我们鉴定时所用工艺缺陷的一个重要依据。 纪恩桥窑址所出土的窑具仅为较高的三角支架(图14)和三叉形高支柱(图1)以及民间发现三角垫饼(图15),寨里窑的三角支架上留有黄釉,三叉支柱顶部有青黄釉器物胎体的残留痕迹,器身粘附青黄釉及窑汗,证明其为烧制青黄釉陶瓷器的专用窑具。《中国陶瓷史》记载“山东也出土过一些釉陶,如高唐东魏房悦墓有酱褐色釉陶器;淄博辛店北齐崔氏墓出土的黄釉高足盘。这些墓葬都是贵族墓,说明陶瓷在北朝时期是有阶级性的,是专为寺庙及贵族烧制的。高唐东魏房悦墓、辛店北齐崔氏墓釉陶器的制作方法和胎、釉成分,与寨里窑有共同的特点。”民间发现的白陶佛及黄釉陶佛(图16),它们的胎都是相同的瓷土,白陶佛是素烧器,釉陶佛是在烧制白陶佛的基础上而烧成的,从图17我们很直观地看出寨里窑黄褐釉陶是两次烧成的,也是我国陶瓷史上最早采用两次烧制的窑口。需要说明的是寨里窑釉陶中红胎的不是两次烧成,它是一次烧成的(图17)。釉陶的发展轨迹是红胎釉陶-灰白胎黄色釉陶-彩色釉陶。

寨里窑的成就

寨里窑器物多样是北方地区瓷业生产的发源地之一,不但生产日用生活用瓷,还生产陈设用瓷,尤其生产的佛像、佛教用器是其他窑口难以比拟的。寨里窑青黄釉陶器是先烧素胎再上釉二次烧成的,晚期寨里窑青瓷是两次上釉,釉层加厚,明泽光亮。寨里窑北朝时期就已烧成青釉窑变釉器物(图18),寨里窑在唐代是最早烧成茶叶末釉的窑口之一,寨里窑青釉釉料玻璃质感强是寨里窑的精髓,同山东中陈郝窑、朱陈窑,河南相州窑以及河北贾壁村窑、曹村窑同为北朝时期北方重要的青瓷窑场。寨里窑作为一代名窑,曾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它对山东省内陶瓷业影响巨大,为淄博窑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南北朝时期烧制青瓷类南北方一些窑口多类同,一些好的器物往往被各地爱好者认领成自家窑口,极易混淆,所以笔者所选用标本瓷片,主要以淄川博物馆及淄川民间出土器物为范本,尽量反映寨里窑当年的辉煌。

目前国内南北朝时期陶瓷研究相对滞后,寨里窑發掘只是冰山一角,以及笔者才疏学浅,文中难免有疏漏不足,敬请大家谅解。

猜你喜欢

青釉釉色青瓷
浅谈宋瓷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笛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报错恩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浅谈毡包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