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尼巴克》中的审美意象解读

2018-05-14李小歌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意象

【摘要】傅查新昌在其长篇小说《秦尼巴克》中塑造了狐狸、白狗、猎鹰三个相互关联的审美意象。意象的塑造不仅加深了作品的意蕴内涵和文化深度,而且对连贯文章情节、增添作品魔幻寓言色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本文以《秦尼巴克》中塑造的审美意象链——狐狸、白狗、猎鹰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从意象塑造的深刻含义、意象的独特作用、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之进行解读,体味意象塑造对提升作品美学趣味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傅查新昌;《秦尼巴克》;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秦尼巴克》是当代新疆锡伯族作家傅查新昌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用二十多年时间精心打磨出的一部杰出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锡伯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小说以开阔的视野再现了边疆移民的生与死、血与泪、善与恶、悲与喜的故事。将历史人物、虚构人物融为一炉,既展现了政治风云,又表现了普通人在乱世中的艰难求生。作品以历史背景为经脉贯通全篇,以边疆战乱求生场景为血肉充实内容,以对人性意义的不懈追寻为终极价值追求,并将痛切刻骨的大悲剧观融入其中,从宏观上给读者以极其震撼的阅读感受。本文从微观处着眼,以意象理论为依据,对《秦尼巴克》中塑造的狐狸、白狗、猎鹰三个审美意象进行解读,以此来考察作者处理细节的艺术魅力,并赋予《秦尼巴克》以新的价值意义。

“意象”这一概念在中西方诗学中都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其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提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的古义可以理解为只有圣人才能够发现的表意之象,即“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但这里的意象多指古代传说中的神话形象或图腾形象,是远古先民幻想的产物,还不同于现今所说的审美意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最先把“意象”作为理论术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处的“意象”指艺术构思中的文学形象。我们在文学中经常用到的是“审美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童庆炳在《文学理论》中对之的定义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和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在小说《秦尼巴克》中,作者塑造了狐狸、白狗、猎鹰这三个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象。下面笔者将从意象的深刻含义、意象的独特作用、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之进行深入解读。

一、意象的深刻含义

狐狸、白狗、猎鹰是小说《秦尼巴克》中出现的比较有特色的审美意象。狐狸魅影如噩梦般纠缠安班家族百年,为之带来数不尽的伤痛与苦难。狐狸的频繁出现与其显现出的魔幻荒诞色彩已不仅使其成为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上升为充满哲理与象征含义的意象。白狗和猎鹰对狐狸的绞杀及其最终为战争消灭的情节设置也使之拥有了深刻的求解性与多义性。

(一)狐狸——诡魅的恶灵

狐狸在《秦尼巴克》中多次出现,这一诡魅的恶灵成为纠缠安班家族的百年噩梦。它一出现便为古老的英雄家族带来死亡与不幸。狐狸最先迫害的是锡伯营第二代龙口守望者伊福。“那些狐狸,简直把我们折腾够了。它们天天晚上爬到房顶,从天窗里撒尿。我很害怕,伊福就打死了一只狐狸。他只打死了一只,就来了那么多狐狸报复我们。”狐狸以残忍的复仇者形象把忠厚的伊福逼疯,使之提前放掉布哈大渠水,打破锡伯营多年不变的惯例,使得厄运接踵而来……狐狸把恪守贞洁的菊兰逼疯导致其投井自杀;狐狸以超然的魔力與恶毒使一代边疆英雄安班变得疯癫狂躁,最终堕马而亡。然而狐狸的报复仍在继续。在安班的送葬队伍行进过程中,“突然,两只黑狐狸闪电般从马车前奔驰而过,受惊的两匹马喷着鼻子腾空而起,以惊人的速度超前疯跑。”受惊的马车将安班的棺材抛在地上,“棺材落地时,发出一阵沉闷的巨响,顺着下坡哐当哐当地滚动了几下,棺盖、尸体、绸缎被褥和花枕头散落一地。”罪恶的狐狸把人害死后还不罢休,还来捣毁安班的葬礼。正是狐狸的出现使灵格尔受困于梦魇,清醒后难以忍受剧烈的精神折磨,最终选择了殉情而死。狐狸作为诡魅的地狱使者终结了名满天下的安班家族的辉煌,却并没有放弃对安班家族后人的纠缠。“像平常一样,歇斯底里的黑狐狸会在人们陷入梦境时朝芙蓉袭来。”除此之外,狐狸还纠缠了素花一生,使之不断地遭受痛苦与折磨。

狐狸在此是“恶”的象征。它是无情的复仇者、残忍的施暴者、善与崇高的对立者、英雄荣耀的祛魅者。作者借助狐狸这一看似有宿命意味的审美意象将英雄家族的一切统统解构,意在先破后立。古老的英雄时代曾经辉煌壮阔,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的摧残,一切早已不复存在。现今是以狐狸为代表的恶欲横流的时代(从安班家族的断子绝孙和德英阿家族的枝繁叶茂可见),在这样的时代需要树立新的“善”的法则。作者在《秦尼巴克》中设定的白狗和猎鹰对狐狸的消灭,便是试图在新时代为“善”立法。

(二)白狗、猎鹰——忠勇的战士

在《秦尼巴克》中,邪恶的狐狸最终被永康的白狗和猎鹰合力绞杀,终结了缠绕安班家族的百年噩梦。小白狗出现时,安班家族已被狐狸残害多年,此时素花正深受狐狸的折磨,而永康还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孩。最初,安娜是小白狗的主人,在安娜和素花一起把永康抚养长大之后,永康便成了白毛狗的主人。不同于狐狸的阴森、诡魅、邪恶,白毛狗是以亲切、忠诚、勇敢的形象呈现的。“(小白狗)望着主人亲密地摇摇尾巴,伸伸舌头,尽情在野地上迅速穿梭着撒欢。”“小白狗一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声,欢欢喜喜地跑过来,跟着它的主人朝喷泉走去。”同样,猎鹰也具有忠诚,勇武的品质。猎鹰是在安娜完成对阿力卡的复仇之后出现在永康身边的。“突然间,他们听见一只猎鹰的哀鸣,急忙朝四处张望,只见一只猎鹰在半空无力地打个盘旋,轻轻地落在泉边的绿草地上,仿佛正在吃着什么。当他们急忙赶到它跟前时,它惊慌失措地将脑袋钻进草丛里,然后又抽出脑袋,瞪着眼睛向他们窥望。它十分大胆,尽管和他们相离不远,却没有飞走。”翅膀受伤的猎鹰就这样来到了永康的家,被安娜亲切地称为上帝赐予的猎鹰。此后永康开始了对白毛狗和猎鹰的训练,并最终猎杀了纠缠安班家族百年的两只黑狐狸。“威武的猎鹰扑动翅膀,时高时低,迅速地盯着地面上奔逃的狐狸,盘旋飞翔。突然间,它发出猛烈的声响,像疾箭一般从空中俯冲下来。就在这瞬间,一只老狐狸被猎鹰用利爪撕烂了脑袋,溅起老高的血,像红旗一样,飘了一下就不见了。白毛狗已经朝另一只狐狸猛扑过去,将狡猾的狐狸咬倒,直到被咬得遍体鳞伤而死。”在永康的指挥下,白狗和猎鹰联手将狐狸杀死。

恶灵般的黑狐狸在安班家横行百年难遇敌手,最终却死在白毛狗与猎鹰的手里,寓言般的场景安排背后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白狗和猎鹰是忠勇的战士形象。象征终极之恶的黑狐,只有通过具有忠诚、勇敢品质的白狗和猎鹰才得以消除。而最终白狗和猎鹰遭受沙俄白卫军炮弹和枪杀的情节设置不仅让永康悲痛欲绝,也令读者不胜唏嘘。战争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切事物当其面临战争时,留下的只有伤痛罢了!

二、意象的独特作用

作品中塑造的审美意象以其独特的哲理性、象征性加深作品内涵的同时还在多个方面起作用。笔者将《秦尼巴克》中的审美意象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作为线索连贯整体故事情节

整体而言,小说《秦尼巴克》并不是以塑造审美意象为主的作品,但狐狸、白狗、猎鹰这三个意象却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一条似有若无的暗线贯穿小说全篇。虽然在作品后半部分狐狸、白狗、猎鹰已经死去不再出现,但是在文章末尾仍提到永康给女儿新芳讲安班家族被狐狸精纠缠的往事。由此可见,这三个审美意象从不曾完全退出作品,而是起到连贯整体故事情节的线索作用。

(二)增添作品的魔幻寓言色彩

有论者将《秦尼巴克》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相媲美,是看到了《秦尼巴克》中显露出来的历史感与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而审美意象的塑造无疑增添了作品的魔幻寓言色彩。小说开篇对狐狸的一段描写就展现出了魔幻色彩,“安班率兵跟着伊福来到杂草丛生的鸽子沟时,发现遍地都是胡乱调情的黑狐狸,有的低声求欢,兴奋鸣叫;有的肆意纵情,旁若无人……”。往后历次狐狸出现的场景也带有魔幻色彩,“透过老树林的空隙,他(德英阿)看见两只黑色的狐狸异常兴奋地从老树林子跑了出来。在白皑皑的雪原上,它们互相嬉闹着,活蹦乱跳地跑着,摇晃着冲动的尾巴,消失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而白毛狗和猎鹰对狐狸的捕杀场面,也充满了善恶角逐的魔幻色彩。

三、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独具特色的意象塑造背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傅查新昌作为一位新疆锡伯族作家不仅深受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有锡伯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他创作的底色。因此,小说《秦尼巴克》中塑造的审美意象背后有着多重的文化内涵。

(一)狐狸的文化内涵

《秦尼巴克》中的狐狸意象是在多种文化因素影响下,加上作者的独特创意塑造而成的。文中黑狐狸神秘,邪恶、荒淫的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狐狸文化对作者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狐狸多是以“妖物”形象呈现出来。即使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狐狸形象有所好转,但仍难以脱离“狐狸精”给人造成的心灵上的恶感。此外,作品中狐狸的疯狂报复行为,来源于锡伯族传统狐狸文化对作者的影响。在锡伯族传统文化中,狐狸是作为图腾出现的。作为神仙的狐狸是不可得罪的,否则必将遭受狐狸的狠心报复。在小说《秦尼巴克》中,正是安班对狐狸的大胆猎杀导致了狐狸的疯狂报复。此外,狐狸如撒旦般的恶灵形象,以及以安娜为代表的基督精神多次对罪恶的黑狐狸的抵制,又隐隐地透露出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二)白狗和猎鹰的文化内涵

狗一直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秦尼巴克》中白毛狗意象的塑造仍旧延用的是狗忠诚的特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狗在锡伯族文化中拥有独特的涵义。狗是锡伯族中的一大禁忌。锡伯族是禁食狗肉和禁用狗皮的民族。远古锡伯族,系打牲部落。狗是锡伯族人民的一种劳动力和忠实的伙伴。平时它为锡伯家庭看门望户,防止盗贼窜入;当放牧時几条猎狗可保护上百只的羊群;狗又是猎人的左膀右臂,帮助猎人捕获猎物。正是因为猎狗忠实的为主人终生服务,永不变心,所以锡伯族对狗是很爱惜的,锡伯族把它当做伙伴和朋友。民族习惯绝对不能杀狗和食狗肉,也不能扒狗皮做褥子、袜子等,也不允许戴狗皮帽子,所以狗病死了都是挖坑埋掉。这种传统风俗在锡伯村仍严格延续,如有外族与本民族结亲移居村内,必须尊重锡伯族的习惯,不能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否则将驱逐出村。

猎鹰意象背后也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容。鹰具有无与伦比的飞行力量可以接近苍天、靠近太阳,蕴含着一种野性勇猛的精神力。驯养猎鹰狩猎在哈萨克牧民当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狩猎术,也是哈萨克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猎鹰一般从小受训,驯服后的猎鹰会对主人绝对忠诚,听从主人发出的号令。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牧民会定期举办猎鹰狩猎比赛。在当地气温低至近零下30度的时候,牧民在马背上与心爱的猎鹰们一起在白雪皑皑的原野上纵情驰骋,向观众展示了放飞猎鹰、猎鹰捕野兔、狐狸和野狼的精彩表演。傅查新昌在《秦尼巴克》中塑造的白狗和猎鹰象,充分发挥了这两个动物意象蕴含的文化精髓,塑造出忠诚勇猛的战士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四、结语

总之,傅查新昌在其长篇小说《秦尼巴克》中塑造的审美意象是非常成功的。审美意象的塑造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意蕴内涵和文化深度,而且对连贯文章情节、增加作品魔幻寓言色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作家对狐狸、白狗、猎鹰三个审美意象的理解和表现都有独到之处,为作品增添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周易·系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1.

[2][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5.

[3]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4]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2):9-15.

[5]傅查新昌.秦尼巴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2).

[7]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8]陈泳桦,祁晓冰.锡伯族民间故事的文化透视[J].怀化学院学报,2016,34(8):5-7.

[9]李娜.浅谈狐狸文化的历史流变和现代解读[J].历史回廊,2010(6).

[10]王刚,金永辉.新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小歌(1993-),女,内蒙古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借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词系列之一——意象篇
朦胧意象
意象花园
来自林间的风
抓住古诗词教学的核心:解读意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