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2018-05-14姜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胜任分析法辅导员

姜钰

【摘要】本文从胜任力模型的界定、构建流程、构建方法出发,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才路上重要的指导者,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因此,需要对辅导员的能力素质进行界定和分析行界定和分析,为辅导员聘任和后续培养提供依据。近年来,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胜任力模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有力的借鉴:(1)指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自我开发和提升提供了方向和目標;(2)便于上级领导有依据地对下属进行辅导和考核;(3)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4)是开发培训提升课程的依据和基础。

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很快被引入了高校辅导员的鉴定和评估,高校辅导员的聘任和培养也从之前的经验判断逐渐升级为量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很多研究者应用相关方法初步构建了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对这些研究的回顾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取核心因素,更有效地对辅导员胜任力进行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对辅导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1]。

二、胜任力模型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兰德最早对胜任力进行了界定,“胜任力可以将高绩效和低绩效的人员进行区分,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是包括了所有方面特征的综合”。胜任力模型是指能够清晰明确地表明从事某一岗位的人需具备何种能力才能履行该岗位的职责[2]。胜任力模型应该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1)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2)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3)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4)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5)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6)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

因此,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就是对和辅导员绩效有关的特质清晰明确和结构化的知识模型,是个人胜任高校思政辅导员岗位的可测量的特征,可以对辅导员绩效高低进行有效的预测。

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流程和方法

(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流程

借鉴企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流程,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大致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绩效标准,明确高绩效指标

通过对表现和工作完成的考察,将高绩效辅导员区分出来。

2.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

收集不同绩效辅导员在认知、知识、能力、人格特质、政治素养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不同水平辅导员之间的差异。

3.设计模型

对数据进行整合,提炼,设计有针对性的胜任力模型。

4.对模型的实用性进行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模型,看模型能否有效识别出高胜任力辅导员,修订模型。

(二)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借鉴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行为事件资料的主题分析法

围绕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发生的核心事件,对辅导员进行访谈,收集记录访谈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尤其是胜任特征出现的次数,对高绩效辅导员和低绩效辅导员胜任特征出现的频率和相关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两类辅导员的显著性差异,构建高绩效辅导员模型。

2.工作职能分析法

通过对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分析,确定胜任力的描述单元。

3.未来情境分析法

强调工作未来的变化和应对工作变化是个体胜任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对环境的感知和压力的应对可以展现出一系列特征,可根据这些特征确定胜任力模型。这个方法强调了工作单位文化的重要性。

4.绩效分析法

根据前三种方法可以分析出很多影响绩效的胜任力特质,但是这些特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可能在胜任力模型中所占的比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直接根据工作输出分析胜任力[2]。

现在很多研究也倾向于使用多种混合方法开展研究,试图更全面更有效的提取出实用的胜任力因子。

四、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

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对高校辅导员力模型进行构建多数采用问卷和访谈手机资料,采用行为事件资料的主题分析法、工作职能分析法进行研究。

王婧慧(2017)通过对某独立学院的辅导员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胜任特征进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辅导员胜任力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责任感、教育指导能力、继续学习和沟通指导能力三个维度[4]。

吴立爽,熊启,刘鹏(2018)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自编《高校辅导员胜任力问卷》收集数据,研究表明,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包括思想道德、业务水平、职业认知和师生关系四个维度[4]。彭庆红(2006)通过调查问卷法提出辅导员胜任力的三维模型包含管理能力、专业知识、个人思想政治素质[5]。

孙莉玲,江莉莉(2016)通过对81名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事迹进行质性研究,对研究对象胜任岗位所具有的潜在特质进行筛选、总结、提炼,发现辅导员胜任岗位需要具有四大方面的能力,四大能力模块分别是:职业动机、职业认知、职业技能、个性品格[6]。该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其实是某种特殊的行为事件资料的主题分析方法。

也有少数研究者将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应用到辅导员培训实践中,陈勇,汤小宾(2017)通过对陈建文、汪祝华(2009)提出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构建了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7]。

五、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胜任力特征缺乏整合,胜任力模型指导性不强

每一个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构建了独特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大量的胜任力特征虽然被抽取出来,但是缺乏整合,没有办法确定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特征,这就导致理论研究难以对现实工作进行指导。

(二)研究的实用性缺乏检验,未形成有效的测评工具

研究局限于构建出模型,对模型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检验,缺乏定量的描述,没有形成可供借鉴使用的测评工具。

(三)研究采用方法局限于行为事件资料的主题分析法和工作职能分析法

研究方法往往使用问卷和访谈,要求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专家、学校管理者对高校辅导员行为事件资料和工作职能进行分析,主要是高校辅导员,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一是着重于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资料;二是形成的胜任力模型缺乏可信度,当一些环境变量发生变化时,难以有效进行预测。

六、未来研究展望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对象应更加广泛。研究对象应该包括辅导员自身、学生、高校学生管理者、高校管理者、学生工作专家等,多方面收集资料,才能对辅导员工作职能的把握更加清晰,对辅导员胜任力结构分析更加精确,构建合理实用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

我国现阶段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方法比较局限,主要通过行为事件资料的主题分析法和工作职能分析法进行研究,后期要加强绩效法和未来情境分析法的使用,才能保证相应的模型有更高的可信度。

现阶段的模型研究主要是定性描述研究,缺乏对相关因素的定量分析,这就使模型越来越复杂,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对各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各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简化模型结构,才能形成有效的测评,保证模型有实用性。另一方面,辅导员模型研究最终需要应用到辅导员的聘任和培训工作中去,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的实践研究,积累相关的资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第43号,2017-10-1.

[2]葛卫华.辅导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上海高校辅导员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6(7):103-106.

[3]冯明,尹明鑫.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229-230.

[4]王婧慧.独立学院转设期辅导员胜任力研究——以辽宁SF大学HH学院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

[5]吴立爽,熊启,刘鹏.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

[6]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3):90-94.

[7]孙莉玲,江莉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建构——基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的数据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6(6):24-28.

[8]陳勇,汤小宾.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2):79-82.

猜你喜欢

胜任分析法辅导员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糖尿病相关二肽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