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美术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2018-05-14林晓煌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解放创造力因材施教

林晓煌

【摘要】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而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術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很多教师却因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都比较重视技能训练和学生的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中国现代发展迅速,越来越重视教育当中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我国儿童创造力在世界排名靠后,技巧能力突出,思维却被限制。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问题,希望通过本文所论述的观点让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现状,并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创造力;解放;技巧;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今中国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一)中国儿童创造力水平在世界排名靠后,具有较好的绘画基本技巧和模仿能力,却欠缺创造力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孩子是聪明的,我们的教育在某一方面也是成功的。但是技巧类的能力只要认真学习,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学会,只是熟练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可以通过演算之类的方法进行展示,创造力不是实质的东西,然而每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发明却是都离不开创造力。古时候有“嫦娥奔月”的故事,现代人就将这一神话故事变成了现实,这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还要有突破常理的智慧,这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跟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国教育强调学生的技巧能力的培养,什么都要和考试、分数、排名挂上钩。当学生要熟练的掌握技巧,他势必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精力大量消耗,自然而然创造力慢慢就被压制了。

(二)改革开放后,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有受到重视,但效果和力度却不明显

有一批教育家率先反对“死读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陶行知先生不提倡我们教育当中填鸭式的教育,认为教师应该是知识的领航人,指引方向,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放孩子们的思想,所收获的会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二、造成儿童创造力低和培养力度不够的原因

(一)受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习惯于服从、中庸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有利也有弊。古往今来,中国一直提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认死理地读书,以前的读书人都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象牙 塔里做学问。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虽然现在我国的教育也一直在提倡创造力的培养,要给孩子减压,但是却是越减越重。

我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家长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学习成绩好,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过“出挑”。这里所谓的“出挑”指的是做事和看法和社会上大部分的主流不符。想要独占鳌头,却不想做“出头鸟”。每当孩子有一些比较另类有创意的想法,往往过早就被抹杀。

(二)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

一些美术教师也声称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实际授课中还是按照书本的知识传授技能,特别是小学美术课本中都有教案范例,所教内容都是被框定的,技能可以被教授,但是创造力是无法教授的。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教育的伊始,如果家长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在发现孩子特异的想法后能加以引导或者不知该如何引导的时候,静观孩子的做法,那么孩子会一直保持这种探索的积极性;但假如当孩子一提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家长一再地否定,不仅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还将创造力深埋地底,每当孩子一有自己想法就会先自我否定,自我压制。久而久之,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被消磨殆尽了。家长在于孩子相处过程中也应该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鼓励孩子自立,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2]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应该怎么来解决,而不是找妈妈。之前有人说过,中国人有“跟风”的习惯。大家怎么样,就得跟大家都一样。社会环境影响着家长的心态,家长又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了儿童创造力低和培养力度不够的原因。所以,家长也应该注重学习,只有与时俱进,吸收多种方法,在培养孩子方面才能更突出。

(三)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情况较复杂,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不能只是传授绘画或动手技能

许多人认为美术课不是升学的科目,就不怎么重视,在美术课上,将课本上的东西教授完,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就好了,没有顾虑到是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这种方法。

三、美术是一门极需要创造力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更是承担了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担

(一)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创造力,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严谨的、轻松的,有古板的、幽默的。但不管是什么风格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都必须要树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因材施教,根据小学中学生不同年龄的情况特征,组织有利于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活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二)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条件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美术课程比较感兴趣,越往高年级,兴趣值越低。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兴趣之上,才能为培养创造力提供条件。

解放儿童的头脑和双手,意思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经常性地进行手工摸索;解放儿童的嘴巴,就是让孩子能勇敢地指出,说出自己的所想。

解放儿童的空间,告诉教师,不同场景的转化,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的欲望。小学六年,学生都已经适應和接受教师的上课方法,缺乏了激情,所以高年级的学生,在上大部分的美术课时都兴致缺缺。这时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发现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修改,并不是一定要按课程标准走。

(三)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保护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奇异”的想法。

小学的孩子,想法五花八门。对于一些在我们看来很不切实际的问题答案,不要急着否定。例如,在上《心中的太阳》时,提问太阳的光芒可以是什么样的?有些学生就会回答“长条状、锯齿状、闪电状、画成花朵的样子”等答案,这时教师只需要微笑听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并说句:“这是你的想法?很特别”。或者说:“哦,我们可以来尝试一下,这会是什么效果”。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肯定,下次有什么想法会再表达出来。但如果学生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马上否定这些答案的真实性、逻辑性,学生就会自我怀疑。学生都具有向师性,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对待事情的看法。所以,教师每说一句话都应该思考这句话所带来的结果。

(四)学校应安排相关活动及时间,有些时候由于时间的限制会迫使学生放弃思考,听从安排

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将课表上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将自由活动中无意的创造给抹杀了,创造性的思维也是一种习惯,如果没有从小养成,长大以后,就算有时间也不知该从何下手。学校要合理地安排时间,现在教育当中常出现的就是说要减负,可是学生的课业都是越减越重的,这是学校应该思考的地方。

少一些“权威”方面的安排,让学生自己来安排,消除他们的依赖心理。摆脱依赖、走向自立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

四、总结

正视我国教育现状,改善当前局面,加强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力度,是必不可少的。儿童的天性是最宝贵的财富,它能创造出我们无法想象的价值。重视它就有利于我国教育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长足发展。总之,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强加给儿童太多的提示和模本,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需要通过合适的美术教学激发出来的,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本文通过对教师、学校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蕊.中国儿童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850ac0100mg2z.html,2010.

[2]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J].中央编译出版社.

猜你喜欢

解放创造力因材施教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