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平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素质建设

2018-05-14刘艳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四平人文素质构建

【摘要】四平地区满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先民的包容、坚强、乐观的人文精神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新时代,如何将四平市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素质建设有机结合是本论文关注的焦点。在充分分析四平市人文素质建设的现状之后,本论文基于四平市现有的区域文化特色对人文素质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意在传承文化、提高四平市市民人文素质,构建和谐文明四平。

【关键词】四平;满族文化;人文素质;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人文素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无法量化。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由此可见,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举足轻重。

一、四平市人文素质建设现状?

2018年7月,市政府为了推动四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市創城办、市文明办经过充分酝酿、多次修改,形成了《四平市民文明公约》。该公约涵盖了市民道德规范的主要方面,包括政治文明、社会品质、职业道德、法纪意识、环 保意识、社会公德、待人礼仪等,对市民思想、行为进行规范,要求 每一个市民都应当严格遵守文明公约。法律固然是提升公民人文素质的强有力的手段,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人文素质像血液一样融入到每个公民生活当中,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首先就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文化是思维的载体,四平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为该市人民的人文素质提高提供了资源。

二、四平市特色文化为人文素质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四平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历史悠久,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何超秀著书立说《话说四平》,从四平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景观、神话传说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四平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等人文知识,其中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见证了四平地区人们传统的人文精神,为四平市人文素质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一)传承革命精神

四平战役纪念馆是红色之旅的圣地,也是教育基地。纪念馆中所保有的断瓦残垣依稀可见当年战争之惨烈。据史料介绍,四平战役持续两三个月之久,国共双方均伤亡惨重,四平落下血城尸城之名。但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四平终被解放。这充分显示了老一辈人的革命和奋斗精神。新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战役纪念馆、英雄纪念碑、动人的英雄事迹将以一种历史的凝重警示着后人,其蕴含的时代精神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子孙。尽管今天四平地区的经济发展迟缓,但以史为鉴,我们所继承的这种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将激励人们共铸美丽家乡四平。

(二)包容多元文化

四平历史悠久,历经沧桑。远在殷、周时代就有先人在这里生息繁衍,距市区50公里的二龙湖畔燕国古城遗址,是汉民族最早开发东北的见证。后在清朝时期,四平成了海西女真的叶赫国辖地,从此满人、汉人杂居,满汉文化相互融合,至今,四平仍是满族的聚集地,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公主岭市放马沟满族乡、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乡等。到了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山东破产农民被迫背井离乡,“闯”入东北,由此四平吸收了很多胶东半岛移民。据四平市人口统计局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从人口数量比例上,闯关东来的汉族占具绝对优势,汉族人口约占91.6%,少数民族则有35个民族。满、汉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相处融洽,这充分显示了四平人们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为多元文化的并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平市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集居地之一,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就出生在伊通。伊通满族民俗馆于1987年3月代创建,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展示满族传世文物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迄今为止,馆藏文物已达六百一十个种类,三千余件展品,吸引了美、俄、日、韩等国际友人。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也创建了满族文化博物馆,融科普、教育、科研、观光为一体,运用场景恢复、浮雕、绘画、沙盘、模型、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充分展示珍贵的满族文物、史料,真实再现了满族文化风情。吉林师范大学于鹏飞教授组建科研团队对满族语言进行研究。这些都很好地保护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四平市丰富的地域文化,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三、特色文化推广与人文素质构建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的教育功能在于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是根本,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情趣才是关键。各学校一直开设了思想政治通识课,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树立爱国热情。但是不爱家,何以爱国?不了解家乡的文化又何以构建自我身份和自信心呢?所以要把四平市地域文化纳入到通识课程中。但是,要突破以往的通识课程枯燥的通病,要借助于影视资料、课外实践真正体会和融入这种文化。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充分结合知、行即理论和实践,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职能,才能充分把四平市地域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才能有效构建四平市人文素质。

(二)有效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我们要突破传统的图书馆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借阅的职能,有效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以长春市图书馆为例,为了提高儿童的人文素质教育,它有效地开展了儿童绘本阅读第二课堂,免费为学生讲解绘本。其实加拿大早在很久以前就在图书馆里开展了儿童阅读课堂,为了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还教孩子制作手工并当作礼物课下送给学生。这些好的案例给四平市公共图书馆一个很好的启示。公共图书馆可以开设满族剪纸免费课堂,让受众体会满族文化遗产,传承文化。

(三)合理利用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

广场和公园是百姓生活的聚集地、娱乐场所和舞台,这里的人群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这一公共场所,借二人转、旗袍秀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四平市区域文化和人文精神。这就要求二人转剧本要有创新。四平流传下来的神话、历史故事如响铃公主、二龙湖传说、四站四平战役等都为二人转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旗袍秀相比于秧歌更符合中青年人的喜爱,在旗袍秀中配上纳兰性德的诗词韵律和旗袍服饰讲解,使文化和生活融为一体。这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还滋养了四平市市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了市民的审美情趣。

(四)互联网与社区有机结合

当前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深入大众生活中。互联网传递信息的时效性、交互性远远超过了社区的职能。所以,社区要与时俱进,与互联网有效结合,借助互联网推送四平市的特色文化,如叶赫古城风景、吉林师范大学满族博物館文物图片及史料、纳兰性德诗词优秀绘画作品等,推广四平市文明公约,宣传先进人物事迹,评选和睦家庭和和睦邻里等。借用虚拟的网络提高居民综合人文素质,共建和谐社区、文明社会。

四、总结

四平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同时体现着四平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融这种文化于四平市的人文素质建设当中,既是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也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有了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四平市人民必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共建美好家园、文明四平。

参考文献:

[1]单泽汀.“我市制定文明公约,提升市民素质”[N].四平新闻网讯,2018-07-25.

[2]高鸿.“四平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N].城市晚报,2015-9-24.

[3]何秀超.话说四平[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1).

[4]刘影.黑龙江地域文化与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融合途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8(1):32-33.

[5]沈学矸.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南京地域文化资源的运用[J].教育评论,2013(5):120-122.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77.

作者简介:刘艳芳(1980-),女,吉林省农安县,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四平人文素质构建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冬闲
象棋棋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