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2018-05-14高秀丽
高秀丽
【摘要】党的十九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针对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迫切需求,从政府与民间协同推进、新旧媒体融合以及事业与产业联动三个方面,提出了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并提出了该路径实现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济宁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1]这是在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施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味着我国将实现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而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内容大国,成为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肩的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相关内容。[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保护、开发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使我国文化具备能够与国外文化开展竞争的能力,这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过程中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前提。
一、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众多文化之中,京杭大运河沿岸的运河文化因运河“来之不易、保之艰难”的特征而显得尤为珍贵。山东济宁地处大运河的中段,是因大运河而生的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公元1283年运河中段沟通以来,济宁成为“高堑深隍、水陆交汇、北方重要之区;襟带汶泗,控引江淮漕运咽喉”,明清两代甚至有了“江北小苏州”的美誉。[3]大运河所成就的闻名于世的济宁运河文化,泛指济宁在运河开通以来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济宁对接和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资源,也是济宁对外传播本地形象的主要途径,在文化强国背景下探究济宁地区运河文化传播问题,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由于济宁处于大运河中段的特殊位置上,济宁运河文化既受江浙文化影响,同时也融合了本地的儒家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济宁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涉及漕运、商业、建筑、民俗、饮食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具有历史、经济、科学、艺术以及生态等多重价值。近年来,济宁市加大了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2007年,济宁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大运河济宁段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2009年7月27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济宁老运河生存现状调查》一文,主要报道了济宁老运河保护中存在的问题,[4]这篇报道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济宁市委对此作出重要批示。2009年11月,济宁市政府出台《大运河遗产济宁段保护规划》,为运河文化保护提供了详细方案。2015年,济宁政府在《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城区古运河及沿岸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打造核心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5]”2017年,省委书记刘家义在济宁调研时提出要“切实把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展示济宁作为、作出更大贡献”。济宁市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争创全国首批运河文化建设示范市”的目标。这一系列举措和目标的提出,为济宁运河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对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礎。
本文在文化强国背景下以济宁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大运河作为贯穿南北的著名工程,连接了我国南北的江南文化、徽州文化、齐鲁文化等各种文化,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运河文化有着共同的运河文化内涵,济宁运河文化在融合了南北各种文化的同时,也烙印上了济宁深深的地域特色。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对济宁运河文化及其与其他地区运河文化的共性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提升学术界对济宁运河文化的理论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济宁地区运河文化的特色及其对外传播的优势,为促进运河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运河文化是济宁地区所具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因而能够成为济宁地区对接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通过运河文化的传播,带动济宁地区与周边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对推动济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重现大运河昔日繁荣景象,以及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加强地区之间的运河文化交流与合作,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文化在对外传播地过程中,会产生人们常说的“高地效应”,即先进的文化通常会向四周传播和扩散,就如“高山流水”一般。自隋唐时期大运河贯通以来,济宁地区的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和兴盛,孕育出了以运河为核心的独特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在明清时期发展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吸收南北文化之精髓,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济宁运河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张力,既发展了儒家文化与商业文化,也维持了自身处于山东半岛的地域文化特色。近代以来,在火车和公路等新型交通方式的冲击下,大运河作为南北物流运输动脉的功能逐渐减退,但兼收并蓄的运河文化已深深烙印在了济宁市的文化中,形成了济宁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这种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在吸收了南北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之后,正借助于多种途径对外进行传播。在新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在新媒体和新文化冲击下的济宁运河文化如何探索出符合时代精神和趋势的对外传播路径,以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这是济宁运河文化亟需解决问题。
(一)对外传播主体:协同推进
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其发布的文件中对中文“宣传”的英译进行了统一更改,将该词由原来的“Propaganda”改成了“Publicity”,该词对应的意义即为对外传播。[6]英文词汇“Publicity”虽然有着政治学领域所强调的“宣传”含义,但同时也有着传播学领域的“传播”意义,而中文词汇“传播”在英文中对应的是“Communication”。名称的改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观念和行为,这说明以往所进行的宣传工作不再仅仅只是官方及其媒体作为传播主体,而是将民众纳入到传播的主体范畴,在对外传播中强调官方与民间共同传播,这形成了当前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局面。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当代所拥有的一项国际政治权力,这种权力正由以往“雄厚的资本”转向“丰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表现为能够吸引其他国家自愿追随的价值观。[7]对当代国家而言,其对外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其他国家输出其文化价值观,使之变成能够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认同的普适价值观。从某个意义上讲,国家或地区的对外传播力直接决策了其“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因而政府及官方机构在国家或地区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8]包含济宁运河文化在内的大运河文化从此被国际社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背后有离不开济宁市政府的全力推动与努力,济宁市政府早在2007年就为此专门成立申遗小组,并启动了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申遗工作。显然,若大运河申遗工作没有官方的统筹和规划,将很难顺利通过申遗的评估,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对外传播效果。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代越来越强调“公共外交”“公共公关”和“大众传播”的时代环境下,以往由政府和官方单一主体主导的文化对外传播已很难适应当前多元、纷杂的媒体环境与文化氛围,也难以适应本地之外的受众对更加多样化信息的广泛需求。这要求在对外传播济宁运河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文物保护机构、民间组织和文化企业以及济宁市内外各类人群的力量,将其都纳入到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主体的范畴之中。有学者曾指出,文化达到“走出去”的目标,就必须尽力开拓出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与方式,应当将大众媒介、组织传播(经济、教育等交流渠道)以及人际传播(学术交流、智库传播、海外华人华侨传播和跨境旅游传播等)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种传播渠道的优势。[9]唯有如此,济宁运河文化才能获得持续的对外传播力。济宁运河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利用民间力量,对不同传播主体所拥有的传播通道及途径进行整合,以实现对济宁运河文化的全方位传播。从当前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我们也能够看到这种趋势正在显现:济宁淮安网友针对“运河之都”称号到底该归谁的问题在网络上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济宁网友自发针对淮安网友发起的“运河之都”称号争夺战积极应战,使社会对该问题的误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济宁的运河文化被更多人所认可;近几年,央视节目对济宁进行了数次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济宁运河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济宁先是被央视的《国宝档案》节目所报道,济宁后又被选为2018年央视中秋晚会的主会场,从而有机会借助国家媒体向海内外展示济宁包含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
综上所述,济宁运河文化要在当代更好地实现对外传播,就必须发挥个人、民间力量以及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广泛联动,将济宁运河文化的精髓和风貌及其在当代所展现出来的时代气息展现出来,以提升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二)对外传播载体:新旧媒体融合
尽管济宁广播电视台早在2009年就已通过国家批复及省里的备案,获得了互联网视听服务许可证与新闻信息服务的双重资质,成为山东省内少数被获准成立的视频网站和济宁市对外宣传的主流媒体之一,但就在差不同时期,我国所投入的大量3G通信设施及其技术开始运营,我国正式迈入3G网络时代。近几年,我国进一步将原来的3G通信网络升级为4G网络,移动互联网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移动智能设备及移动应用软件使我国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互动传播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国外的外事部门及宣传机构对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应用要比国内的机构更早,且应用得也更加活跃和灵活。早在2010年,美国驻华大使馆就率先开通了新浪微博账号,他们积极利用微博开展互联网外交活动。2011年上半年,联合国与中国外交部纷纷开通新浪微博账号,用以发布相关信息。[10]此后,济宁市政府的许多涉外和宣传部门也开始陆续开通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如济宁发布、济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济宁新闻网等,这些变化都预示着济宁在对外传播本土形象及文化的过程中正在积极创新自身的宣传方式。
一方面,以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旧媒体不断与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广泛融合,以形成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全媒体化。互联网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了充分应用,突破了以往媒体在时空上的局限,使文化的对内和对外传播产生了融合传播的新趋势。例如,济宁广播电视台所打造的济宁新闻网,就实现了新闻视频资源的在线传播,将传统的电视新闻资源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及移动互联网媒体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在对外传播运河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报道,在2009年济宁新闻网最初上线的150天中,就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网友访问过该网站,该网站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成为了对外推进济宁的窗口,成为济宁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的重要渠道。[11]我们在济宁新闻网中以“运河”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上万条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图文、音频、视频、专题与直播等内容形式,能够以多种途径展示济宁运河文化的各个细节。
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造了丰富的“微内容”,推动我国社会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该时代背景下,“自媒体”传播方式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在新媒体时代,每个接触网络的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与传播者,还是信息消费者与生产者。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也已经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其顯著特征是“重心下移,多元表达”,也就是说,普通大众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更加显著的作用,每个人都有针对济宁运河文化发出不同声音的权利,前文所述关于济宁、淮安两地网友针对“运河之都”称号发起的争辩就是很好地例证。这要求我们在传播济宁运河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官方宣传与传播的作用,更要关注民间人士,尤其是那些在新媒体环境下掌握着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在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要团结他们,运用他们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掌握的国际资源,拓展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渠道。
(三)对外传播业态:事业与产业联动
过去,我们在对济宁运河文化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传播精神层面的运河文化,如与运河文化中的人或事所承载的精神特质及其与本地的儒家文化与商文化的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济宁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但并不能够将本地运河文化所依托的特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风俗和思想展示给世人,这也使得初来济宁的朋友很难理解济宁运河文化到底为何物。近年来,济宁市借助于大运河申遗的契机,通过建设大运河产业带,以期建成具有济宁运河文化特色的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与风景带,大力推进了运河文化遗址及其相关文化形式的保护、开发与传播,济宁对外传播运河文化的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由政府主导的、以理性说教为主的“对外公共传播事业”,逐渐转变为更加注重形象化与感性化的多元化呈现方式,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所取得的成就值得称道。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济宁市加大了对本市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且向公众提供运河文化参观服务的意识以及用于发展本地文化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据2017年《济宁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济宁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3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8处,文物保护机构20个;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个、传承人6人,省级项目61个、传承人32人,市级项目210个、传承人133人;自1990年以来,济宁市涌现了大量博物馆,且近几年博物馆数量呈现出成倍增长趋势,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数量2014年有16个,占84.21%,2015年有25个,占92.59%。
但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注重官民的互動交流,既要能够“走出去”,更要能够“卖出去”,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作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性事业,同时也要为本地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实现运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全球的文化市场份额中,美国的份额为43%,欧盟的份额为34%,亚太的份额为19%。在亚太地区诸国中,日本的份额为19%,韩国的份额为5%,而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份额只有4%。[12]显然,文化对外传播,不仅要传播文化产品自身天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与思想,也要挖掘这种以精神价值为内核的文化所包含的潜在商业价值,使之能够实现精神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同对外传播。文化在对外传播集中表现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技艺层面和器物层面。济宁运河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对外传播内容主要指的是济宁地区与运河相关的民俗、思想及传说等理念与价值观念;在技艺层面的对外传播内容主要指的是漕运、商业、建筑和饮食等艺术形式、工艺与技艺等,这些内容既可以体现于某种运河文化载体之上,也可以隐藏于济宁地区人民的语言行为之中;而器物层面的对外传播内容则指承载前两个层面内容的各种运河文化产品。精神内容是运河文化的核心,直接影响和体现于后两种内容。文化产品的重要特点表现在,文化以获得体验为核心,以对内容的消费为根本,因而济宁运河文化要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就必须对现有的运河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形成丰富的运河文化产品,通过推动运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实现运河文化的持续对外传播。
三、提升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水平的策略
济宁的运河文化始于隋唐时期,形成于两宋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在当代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济宁运河文化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既要创新自身的传播理念,又要改变自身的传播策略。我们认为,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应以大运河流经的梁山、汶上、嘉祥、任城、市中区、鱼台、微山等区县为主要节点,积极融入大运河两端的环渤海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带,推动市内节点区县的整合传播,构建统一的共享平台,形成对外传播的整体效应。
(一)政府主导、文化对接
我们在上文中指出,国家或地区的对外传播力直接决策了其“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因而政府及官方机构在国家或地区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占据主导地位。在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措施提升政府的文化传播能力,以增强济宁地区运河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联系。济宁市政府的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应从财政保障、传播体系的完善、先进文化的传播、传承工程的建立、人才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实现。具体而言,在财政保障方面,济宁市政府需要加大其在文化保护、开发与传播方面的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文化传播能力与本地政治、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将政府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到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之中,既要切实落实公共财政对于文化传播的各项标准,确保文化传播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积极支持各项运河文化工程建设,又要将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与传播过程中权责进行划分和明确,提升政府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方面投入的精度,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加入到运河文化传播供给能力建设过程中。
济宁市政府还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素质,积极寻求与本地众多文化传播机构开展合作,调动社会力量,提升自身对文化传播的整合能力,并打破当前在传播运河文化过程中的封闭保守局面,提升自身与其他地区的运河文化或其他文化的传播协调能力。济宁市政府在对外传播运河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宣扬运河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抵制和消除运河文化中的落后文化,从而提升济宁市政府对运河文化传播的引领能力。除此之外,济宁市政府还应建立和推进运河文化的传承工程,通过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加强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建立运河文化保护机构,构建运河文化传承体系,并针对广大市民开展运河文化宣传教育,积极扶持运河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并加强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人才队伍素质及其对新技术与新媒体的掌握程度。
(二)推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精准化、数字化与整合化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兴起、发展与普及,新媒体平台促进了传播传播平台的升级,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如移动化、智能化与个性化等。科技的发展已将传播带入了全新的“媒介化社会”,媒介不再简单的只是“中介性”传播要素之一,而是成为了一种制度化的要素,渗透到了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变化之中。互联网在与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使文化呈现出新的业态、样式与模式,而不只是新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应通过搭建集成化的济宁运河文化信息传播数字平台,利用数字化、可视化等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传播技术,构建传统运河文化与新媒体文化融合、区县节点共同发展的传播体系。
具体可从以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济宁市应建立起网络化、立体化的传媒矩阵,积极引入当前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推动其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本土化应用,重点打造一批全面宣传与推广运河文化的新闻网站、文化网站、商务经贸网站,提供多种语言内容的网站版本,并号召济宁市政府对外宣传部门、本市的传媒机构、文化保护机构以及文化企业开发本机构的客户端和新媒体公众账号,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媒体对外传播平台,以便将济宁运河文化推向国际。其次,促进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积极建设和拓展济宁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通道,实现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多主体、多通道与多样式化。在对外传播济宁运河文化的过程中,可通过语言教学、出版物输出、文体交流、国际旅游以及会议展览等多种形式,加强济宁运河文化与国内其他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抓住重大国际活动的机遇宣传和推广济宁运河文化,也要注重培育新兴媒体传播活动,有意识地拓展海外传播资源与平台,搭建起运河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更要注重人际传播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济宁赴外机构、人员和游客的运河文化传播意识与素质,积极培养民间的运河文化传播使者。最后,坚持“共享”理念,推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积极创造良好的对外传播环境。亲身体验济宁运河文化是对外传播该文化的最好途径,要使人们有机会了解和接触济宁运河文化,就需要济宁市对外来人员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挖掘和全面分析,以掌握济宁民众交往的关键节点,如交通站、公共场所、旅游点,以及对外交往活动的关键区域,如国际口岸、外国人聚集区域、国际商贸区域等。在这些关键节点与区域,根据国际人士的不同需求与行为规律,为其提供贴心的服务,并借助于新闻媒体,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实现运河文化传播供需的有效衔接。
(三)以产业化带动运河文化的持续传播
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但相近的文化却能够以其共同的文化心理作为基础,避免文化在认同上的混乱,这便是文化亲缘性的具体表现。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南北不同地区,且与运河沿岸的其他文化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这种文化所特有的亲缘关系与跨地区性是济宁地区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独特优势。我们认为,济宁运河文化可以充分利用该文化的亲缘性市场和推动运河文化的产业化,积极实施对外传播。
首先,济宁运河文化应坚持内容为上的对外传播理念,挖掘本地的运河文化资源,推动其国际化传播。文化产业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以内容为主导的产业,文化所固有的价值内涵与精神要义是该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其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济宁运河文化产品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主要是通过所开发出来的运河文化产品能否对消费者产生思想上的触动来判断,包括思想的撼动、情感的共鸣以及精神的鼓舞等。基于济宁运河文化及其特征所提取出来的创意元素是济宁运河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上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唯有展现出济宁运河文化的本土元素、内涵、创意的文化产品,才能够在国际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这就需要对运河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解读,使之形成具象化的文化商品,进而生产出更多能够表现济宁运河文化精髓的创意文化产品,进而形成济宁运河文化特色产品走出国门、占据国际文化市场的局面。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拓展济宁运河文化产业的对外传播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局面。近年来,济宁市通过推动大运河申遗和对运河文化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济宁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但对于运河文化产业的对外传播还是远远不够的,济宁市需要拓展更多的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渠道。一方面,需要济宁市充分利用国内的传播渠道,如各种文化产业论坛、展会和文化经济带建设等契机,在国内形成对运河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积极推动济宁市与国内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的密切合作,与之开展文化贸易,实现运河文化的国内传播;另一方面,需要济宁市拓展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鼓励和支持濟宁本土文化企业在海外建立发行分支机构,或在海外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拓展国际文化市场,并争取国内驻海外的文化机构成为济宁运河文化对外推介平台,或者构建互联网平台,建立展销售后一体化的济宁运河文化产品在线服务平台。
再次,打造具有济宁特色的运河文化产业品牌,扶持和培养本土运河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济宁运河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和对外传播并不是蜂拥而上,若推介的运河文化产品缺乏足够的内涵和底蕴,那么这种急于求成、不讲质量的推销很可能会知得其反,运河文化产品及其产业会出现资源浪费和附加值下滑的情况,因而济宁市应有意识地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运河文化企业,以确保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有一批实力雄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作为支撑。这些企业需要努力挖掘济宁运河文化的特色,开发出有比较强的外销能力的本土运河文化品牌,从而能够真正提升济宁运河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文化企业作为济宁运河文化国际市场的主要开拓者,既要其自身按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努力优化自身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追求企业利润与效益,又要积极培养相关人才,进行制度创新,也需要政府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最后,积极为济宁运河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对外传播培养急需的人才。济宁运河文化产业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最缺乏的是国际化、应用型的相关人才,包括文化创意类、设计类和对外贸易类的人才。这既要求济宁市注重从民间发掘和培育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的运河文化专业人士,如运河文化能人、运河文化技艺传承者以及运河文化活跃分子等,也要注重培育能够适应当代文化产业发展与传播的相关人才,如掌握当代文化产业运作规律与知识的新型人才、精通现代传媒技术的传播人才以及既懂管理又掌握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培养熟知国际文化市场,能够对外开展文化传播与贸易的外贸人才。要实现该目标,济宁市可尝试在本地高校中设立运河文化产业对外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或实际基地,还可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特色学校,开设一些运河文化产业相关的课程,以此为济宁运河文化产业发及其对外传播培养充足的人才。
四、结语
文化交流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济宁市所特有的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路径及策略,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深入的当代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官民互动、新旧媒体结合以及文化传播事业与产业的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具体路径及其策略,这对济宁市针对本地区的运河文化开展对外传播提供了直接依据,也为其他地区推动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EB/OL].[2018-09-28]. 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94156/231018/index.html.
[2]人民網.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8-09-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 c64094-29613660.html.
[3]济宁新闻网.济宁运河文化与城市记忆[EB/OL].[2018-09-28].http://jining.dzwww.com/2016/whjn/zjjn/201607/ t20160725_14674524.htm.
[4]中国经济时报.济宁老运河生存现状调查[EB/OL].[2018-09-28].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27/09062972407.shtml.
[5]济宁市人民政府.济宁市国民经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8-09-28].http://www.jining.gov.cn/ art/2016/10/26/art_13671_355263.html.
[6]王虹光.论对外传播的间性思维[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362-365.
[7]吴爱俊.试析对外传播文化产品制作策略——以文化形态与价值理念间互动为视角[J].语文学刊,2012(8):79-81.
[8]杭州网.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EB/OL].[2018-09-28].http://ori.hangzhou.com.cn/ornews/content/2014-06/22/ content_5332488_4.htm.
[9]侯斌.从“5w模式”看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J].新闻世界,2014(1):165-166.
[10]付玉辉.中国对外传播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新变化[J].对外传播,2013(2):10-12.
[11]百度百科.济宁电视台[EB/OL].[2018-09-28].https://baike. baidu.com/item/济宁电视台/3026604.
[12]廖华英,鲁强.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