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018-05-14陈海涛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改革,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将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文学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内容延伸,对人精神领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利用语文的文学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爱国主義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重视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不断拓展学生传统文化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56个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初中生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进步,有着很大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对初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正面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经历了中国几千年的时代变迁,朝代更迭,仍然被世人所称颂,有其精妙所在。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积极方面的传统文化,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学生弘扬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德的赞颂比比皆是,诚实守信、乌鸦反哺、精忠报国等一系列成语和诗句,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帮助。
二、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
当代学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对电脑、英语等学科的学习热情显著高于语文学习热情。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由于语文学科中夹杂大量文言文和诗文,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少,使得很多学生和家长觉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文言文并无多大用处,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热情大大衰减。此外,由于古文言文和诗词中的一些常用语法和常用字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在这一背景下,利用初中教材中的优秀文言文开展传统文化渗透,难度更大。
(二)信息文化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同时也对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初中阶段的很多学生在信息文化环境影响下,上网打游戏、看漫画的时间要远远大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再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为了学生升学考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是从应试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没有对文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对学习文言文兴趣骤减,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
(三)初中生对语言学习重视程度不高
初中阶段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由于学科增加,学习量增加,学习时间被各个学科所分隔,学生阅读文学著作的时间相对减少,再加之学习压力,以及学生阅读兴趣下降的影响,对经典著作中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及广度不能深入探究,导致很多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和词汇量积累较少,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分析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十分适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这些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含义和思想情感,文笔优美,很多文章中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深入把握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准确判断,将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出来,并在课堂上进一步强调和升华。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岳阳楼记》就是一篇优秀的作品,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友人的鼓励和安慰。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能骄傲自满,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通过分析写作背景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的写作时间离我们现在生活时间较远,学生感觉不到、触摸不到,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有些困难,对于文章中所表达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应该注意将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开展教学,通过让学生对背景了解,更加充分掌握和理解文章,从而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传统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例如,在李白的《长歌行》讲解过程中,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如果让学生拿起文章阅读,学生常常感觉到晦涩难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进行了解。《长歌行》是李白拟乐府旧题而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索,但从其创作内容约略可知必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以后,亦即“赐金还山”,离开朝廷之后,只有如此才能发出“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的深沉而意味无尽的悲慨,因而“强欢歌与酒”。诗以比兴诗句开其端,触景生情,但它并非泛咏桃李荣谢,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之作,而是表现出用常得奇,抒写出超出常人的胸怀壮思,生命的价值。绝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欲,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高扬。它描写出一代精英的爱国衷肠,对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赞颂,对爱美与追求美好理想的倾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敞开心扉,让人们尽情了解他的内心衷曲。让学生进一步对写作背景进行全面了解,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三)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可以对相关作品进行拓展教学。拓展教学包括让学生阅读与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或者与写作背景相同的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学科的文学功能。例如,在讲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另一篇诗歌《归去来兮辞》,让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文章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古诗歌和律诗之间的区别,从而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
(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提升语文各方面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词汇量和知识储备量。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通过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早读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预留一定比例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水平。在早讀或者课前预留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传统文化经典,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剧等,通过教师整理或让学生自行搜集,以此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
四、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赵强国.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3).
[2]权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7(8).
[3]袁静.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亚太教育,2016(26).
[4]杨世花.传统文化教育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
[5]尤炜.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似”与“是”[J].人民教育,2016(22).
作者简介:陈海涛(1972-),男,满族,辽宁西丰人,本科,高级教师,辽宁省铁岭县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