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的建设研究
2018-05-14李鑫泽
【摘要】在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设计类应加强“产学研互动,多层面实践”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本文结合数年一线教师实践教学经验,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创新培养体制改革层面进行研讨,简述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希望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类院校为不断加快教学革新速度,适应专业技术、媒介传播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依据各专业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专业教学改革,以及“新工科”教育理念。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工科院校的情况和特点,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凝练专业特点,在专业建设的观念上体现学科的相互支持,人才培养的手段上体现行业、职业的特点,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体现适用性,产教结合架构上培养具有适用性、多样化、创新型的应用服务型人才。艺术设计类根据专业学科特点以及生源特点,以专业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服务型与实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根据艺术设计市场需求制定教学模式,以行业用人的标准评价教学效果。民办高校通过分析企业岗位与能力需求、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培养的能力、分析专业教师能力需求、分析现有教师具备的能力开展教学改革,重新明确了各专业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类涉及创新领域与实践操作领域,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为生活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学科,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他领域都广泛应用。由于多媒体的飞速发展及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迅速改变,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须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育人理念,艺术设计类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的需要,又能在相关领域从事艺术设计研究及实践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二、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研究主要途径与方法
应用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艺术类实践教学的关键为三方面,一是学校,创新管理体制;二是教师,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学生,培育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校的管理机制探求变异以求独特、创造与发现的融合进行实践教学主要途径的探讨。
(一)主要途径
1.与专项工作室相结合,形成第二课堂,共同打造教赛结合
目前,应用型人才占据社会主导地位,艺术设计类以采取制定化设计服务。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为创新的教学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作为主线。在高校中设置“专项工作室”进行教赛结合,形成第二课堂,以师生共同完成专项训练为主。专项工作室包括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培养学的“趣味性、动手性、琢磨性”以及硬件环境。通过相关尝试,教赛结合与师生专业热情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增加校内资源的课外使用率。民办高校通过教赛结合建立赛事指导小组,指导学生从市场调研到作品提交到完成作品,结合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进行专业赛事的考核,选择国际、国内及省内成型专业赛事。将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专业教学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融入工作室的实践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校企合作
目前,民办高校在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书,其中,与企业展开长期合作,为企业提供行业人才。也有不少院校已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逐步开展定制班项目,并根据行业龙头企业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管理制度,加强对外实训基地的指导与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同时,开展岗位认识实习,主要形式以学院安排集中实习、学生自行调研等形式开展,高校组织学生对行业、岗位现状调查。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实践教学的保障要素,使其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搭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高校与企业相伴随,通过沟通和交流,实现校企最大化合作。
3.課外实践设计研究及教师技能大赛
民办高校陆续展开第二战略发展,发挥专业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贯彻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文件,特在相关范围内以专业为单位举行以“新课改、新理念、新成果”为主题的教师技能大赛。此类技能大赛不仅能引领教学改革,坚持先进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用型民办高校应建立以“设计实践应用和服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双师型教学体制,设计教师与设计师都要对艺术有很好的感觉和领悟。不同之处,教师必须把这种感悟变成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教师的职业要求。设计师靠作品“说话”,因此,提升艺术设计类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反思到自己的实践能力时,才发现并没有真正拥有创新与创造能力。这时,更应该提升实际的设计训练,“琢磨形式”的过程,艺术设计类学生本身的自主能力较弱,需要更多实训基地参与设计教学和训练的核心环节,这种“琢磨形式”既是对形式进行雕琢打磨的动手过程,也是对形式进行反复思考的动脑过程。
(二)主要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印刷课程教学研究现状、教材编写情况以及各种教学模式等,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2.调查法
通过开展对应用型高校印刷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人才培养等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及学生对印刷课程教学中接受情况的调研,了解存在的不足,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总结研究,为印刷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实验法
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载体,基于实际设计过程,让学生参与设计实践,了解设计整体流程,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设计大赛,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支持。
4.总结法
结合学院近年来印刷课程开展情况,以及课题组成员参与印刷教学及各种实践的成果总结,为印刷课程教学和相应人才培养进行归纳性总结并推广应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际化、多元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化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实践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解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线教师正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技术能力等相结合的综合类艺术人才,为师生们提供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努力为艺术设计类院校打造多样化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教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J].艺术百家,2012(2).
[2]雍晴,李磊,唐雪莲.建构以工作室实践平台为依托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6).
[3]黄彬,杨奎,吴怡昕.浅析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制”教學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4]刘祖凯.浅谈基于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平台的动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3).
[5]崔敏.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6]蒋灏东.基于高职院校工作室建设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1(26).
[7]胡娟.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室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11(3).
[8]张晓冬.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改革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9]叶林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10]徐丽.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9).
作者简介:李鑫泽(1979-),硕士,副教授,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