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雾霾》教学设计
2018-05-14刘菡
刘菡
[关 键 词] 《走进雾霾》;教学设计;大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143-01
近年来,雾霾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关乎民生,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我国华北地区受雾霾污染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持续高发,北京地区肺癌发病率较之前也有明显上升。雾霾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环境治理的顽疾。作为一名环境专业教师,我将带领学生了解、防范、治理雾霾,力求让学生成为环保工作的宣传者,大气治理的践行者,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梦。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采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环境监测技术》。通过增、删、合以环境污染源为划分依据,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将时事热点融入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本课选自项目二:大气污染与防治,任务一:走进雾霾。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说出雾霾主要来源及危害;能力目标:能掌握雾霾条件下的健康保护与检测治理;素质目标:养成大气保护意识和创新治理思维。
结合本专业学生学情和课程特点,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探究性“家庭日常活动产生PM2.5差异”的实验设计、实施与论证。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资源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社会媒介初步了解雾霾主要成分、常见危害及防护知识,但作为专业学生,缺乏专业性认知,对雾霾的防治缺乏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導。
(四)教学策略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试图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发布与反馈,满足学生海量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下载、登录PM2.5监测APP,完成探究实验设计;通过Flash动画追踪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过程及机理;借助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创新设计和实时论证。
二、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2课时,以各地雾霾情况为线索,各小组活动贯穿始终。
(一)情境创设
上课伊始,教师在线查询搜索,呈现北京、上海、广州及当地实时雾霾图像和雾霾指数。各组围绕信息展开活动。
(二)课堂实施
环节一:分组汇报,互评打分
课前,教师将学生分成北京、上海、广州和当地四个研究小组。学生通过平台学习课程资源,借助学习软件和视频自主学习。利用在线自测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授课侧重点。各小组在平台中领取任务单,在线搜索、调研各组关联地区雾霾情况并将结果制作成PPT于课堂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打分。
环节二:生成问题,逐个击破
生成问题:师生结合各组汇报,归纳各地雾霾问题出现的共性与差异,提出“雾霾从哪里来?”“雾霾有什么危害?”“在雾霾条件下如何自我保护?”“如何治理雾霾?”等问题。
解决问题:(1)投票排名,揭示雾霾来源——学生登录网络学习平台点击选取关联地区引起雾霾的各类因素,系统后台实时统计排名,揭示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2)Flash动画,警示雾霾危害——学生观看视频动画,观察PM2.5逐步侵入人体肺部的过程,明确雾霾的危害。(3)交互游戏,掌握雾霾保护——学生借助互动游戏,在不同雾霾情境下,为虚拟人物选择正确的应对装备和方式。游戏结束自动生成得分,反映掌握程度。(4)仿真设计,创新治理——面对严峻的雾霾危害,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更应思考关于雾霾的治理问题。各小组借助仿真设计软件,利用冷凝、热交换、物理沉降等专业知识结合关联地区特点设计新型治霾“烟囱”。通过3D打印机生产设计模型,利用PM2.5测定仪判定设计可行性,各小组将设计模型和可行性得分上传至学习平台。通过这一过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环节三:设计探究实验,掌握研究方法
按照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放在突出的地位,把科学探究作为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本课探究“家庭日常活动产生PM2.5的差异”。
学生按小组讨论,确定探究方案,并将方案上传至学习平台。教师在线审核,整改方案。各小组实地模拟测定各种方式数据;撰写结论报告,提出健康建议,整理完成后上传至学习平台。
(三)总结评价
学生围绕本项目“知道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希望告诉大家什么?”展开小组成果汇报。师生评议,课后借助平台选举“优秀活动小组和个人”,借助学习平台上的“课前测试”“模拟设计可行性测定”和“实验方案制订情况得分”构建全过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课后拓展
作为课堂延伸,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在校公众微信平台发布“防霾小贴士”,指导师生“科学防霾,理智防霾”,学以致用,服务师生提升职业责任感。
三、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过程实施,较好地达到了预期效果。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使教学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中跳脱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仿真设计软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难指导、学生难练习的问题,实现虚实结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实时互动,及时反馈,构建了全过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质量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如何在发展和环境上获得双赢,是我们环境工作者和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们也将以此为己任,不断努力,谢谢!
参考文献:
[1]张玉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
[2]戴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做情绪的主人》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