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
2018-05-14徐佩琦
徐佩琦
【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人物。国人们想起他时总是会在脑海中浮现他皱着眉头的模样,抑或是身穿长袍、胡子充满威严地耸立着,然而鲁迅的许多面卻往往为人忽略。日本汉学家、社会学家竹内好在其著作《近代的超克》中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去了解中国文化,去探索鲁迅,他用“去打破”这三个字形容鲁迅一生。诚然,鲁迅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打破一些东西的一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用自己的笔杆子为我们展现了不同侧面的鲁迅先生。被束缚的、念旧的、浪漫的、孤独的、论争的他,每部作品中的鲁迅都值得慢慢探索,细细品味。
【关键词】鲁迅;中国文学;孤单;论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你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这句话是当我想到“我的鲁迅观”这么宏大的一个主题时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观点。我观鲁迅,无非是从他的生平开始了解,参照我十几年读书生涯中拜读过的他的作品,结合每次咀嚼他的文字时的想法,在我脑海里,从一点一点勾勒他的轮廓到慢慢清晰的形象呈现。写下这篇《我的鲁迅观》,就是希望能用我的语言为你描述我心中的鲁迅。
鲁迅是被束缚的。第一篇接触到的鲁迅作品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时还没读过他那些语言较为晦涩、思想较为深刻的文章,那时的我也是有十二三岁,涉世未深。读完全篇的第一感受是“他真的好惨”,在以“乐”为主题的百草园,他可以听到各种昆虫的叫声,可以想象美女蛇的传说,可以冬天在雪地捕鸟,可以感受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趣。但是到了三味书屋就成了全然相反的一番景象——拿着戒尺的私塾先生叫他反复念着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他虽然没有怨声载道,却总觉得比在百草园的时候缺了点什么。《五猖会》也是如此,当我兴致高昂出发的时候,父亲不知为何硬要我背诵《鉴略》,我死记硬背完成父亲的任务后,却觉得五猖会怎么看都不像原先期待的那样了。这时候他的行动是被束缚的。庆幸,此时他的思想还可以遨游,起码还可以看到“先生读着读着不断仰头,向后拗过去时自己生出些乐趣。”而后呢,他却连思想都差点被束缚了。鲁迅所处年代特殊,那时候的人们已经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处,他们麻木,他们无知,他们浑浑噩噩地苟且过日子。鲁迅却不愿被现状击倒,他积极寻求变化,从加入南京海事学堂到去日本留学,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摆脱那些稍有懈怠就可能加在他身上的束缚。我认为,害怕被束缚的紧迫感其实也从另一种意义上塑造了鲁迅。
鲁迅是念旧的。《社戏》里,他描绘了少年时代在家乡绍兴看戏的记忆,记忆里不仅有那时候的小伙伴、家里的工人,还有我们一起乘船经过的碧绿的豆麦、河底的青草,浓浓的故乡之思飘在文字上方。《少年闰土》更不必说,是一篇回忆自己少年时的好朋友闰土的经典作品,当我去思考深究文章背后的寓意之前,我只觉得这篇文章勾起了我对我小时候玩伴们的深深思念——那时候我们也是像迅哥儿和闰土一般大小,也许再小一点,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就颇有默契地跑下楼玩跳皮筋、跳房子。现在看起来那么幼稚的举动,却是当年最期待的时光。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风筝》《阿长与<山海经>》《我的第一个师傅》和《藤野先生》等。之所以说他念旧,是因为他记得在他不算长的人生中经历过的这些人和事,他用心地写下对于这些人、那些事的回忆。把他们的故事变成篇篇歌词,不自己谱曲,让后世的读者在看到这些歌词时会感同身受,结合他们自己的过往去唱出一首首悠长的歌,在每个人的岁月里循环播放。在我看来,人是由回忆构成的,没有回忆的人生就是没有声音、没有色彩的无聊默片,而这些回忆是让鲁迅在今后悲凉寂寞的人生中感到些许温暖的源头,是支撑他度过每个黑夜的协奏曲。
鲁迅是浪漫的。也许一般人都不会用浪漫来形容鲁迅,鲁迅无论在哪篇课文、那本书中出现的肖像画永远是皱着眉毛的深沉神态。我也曾认为,作为一个革命斗士的鲁迅,作为一个写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作为一个用最残酷的语言拷问麻木国人心灵的鲁迅,会和“浪漫”二字有任何联系吗?会的。如果你看过《两地书》你就会知道,鲁迅的浪漫不是那种说着甜言蜜语、许着山盟海誓的浪漫,也不是那种为你准备惊喜的浪漫。他的浪漫在于和你缓缓诉说中,诉说一些或是今天身边发生的事,或是对某人某事的小小看法,或是对你的疑惑的细致解答,或是对你生活细节流露出的琐碎关心。也许把鲁迅的浪漫说成温柔更加合适吧。但我总以为浪漫是最高的词——在评价夫妻之间的关系时。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浪漫方式,有些人啊,他在别处是严肃、激昂的,可偏偏在某些特定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出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最值得珍贵的部分。“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非常喜欢世人对鲁迅和许广平关系的评价,因为有了许广平,我们可以看到浪漫的鲁迅,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难得的温柔。
鲁迅是孤独的。《野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鲁迅的作品,也是我自认为读了再多次也不能完全理解的鲁迅的作品。为什么呢?我习惯于把自己当下的想法渗入到文章当中——当每次我读书的心境不同,我对《野草》的理解也会有不同。《野草》里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主人公,主人公不管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我看来都是鲁迅把自己放进主人公的灵魂,而主人公的灵魂就是孤独的。他沉默着,感到充实;他将开口,同时他感到虚无。鲁迅的孤独是因为只有他意识到当下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去拯救自己、拯救民族、拯救国家;鲁迅的孤独是因为他怕的不是有过多的反对者或是簇拥者,怕的是他的文字根本不能受到任何人的任何反馈;鲁迅的孤独是因为他在呐喊中、他在彷徨中深深感到的无力。他害怕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跌跌撞撞,只能随波逐流,他希望自己哪怕是那个过客,只一直往前走、往前走便是了。孤独的鲁迅,也是有力量的鲁迅。
鲁迅是论争的。竹内好用“芭蕉与俳谐”的关系来形容鲁迅和论争,特别是在他因病卧床后,鲁迅的论争便有了某种温热的东西时隐时现地包润在锋利之上,“或许是希望之影映射在黑暗之底也未可知”。正是因为知晓了活在当下的悲哀与无奈,鲁迅才选择了以否定一切甚至否定自我的方式去思考、去论争。他承认文学是无用的东西,却又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让文学变得有用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他写作《战士与苍蝇》表达对孙文的敬佩,对奴才们的鄙视;他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明朝暗讽当时的时政;他清醒地活在这个浑噩的世界,结合他目所能及之事以他所期待的未来对比,将这种巨大的反差毫不掩饰地展示给人们——他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鲁迅的论争是复杂纠结的,我总觉得自己对他的论争的解读还过于浅薄,然而当我去看一些所谓大家的解读时却又不是全部的赞同,便会生成矛盾。他是面对着障碍的,既有来自恶意的攻讦也有来自善意的误解。但是为什么他还坚持以笔为武器?因为他明白,文学不是观念,文学是行动。我曾以为鲁迅是带有些许功利性的目的一直在不停地写、写、写,思考过竹内好写的文字后我明白了,也许正是因为知道无用才更要坚持吧。“现代文化就是一种文化的自律性格”,这句话也许是作为对于鲁迅“无谓的坚持”的最好解释吧。鲁迅是斗士毋庸置疑,在中国近代文学的三大时期,他从未停下过他的笔尖。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鲁迅笔下的人难道就是他自己?还是说他造出的形象是他一生的斗争对象?答案无从知晓,每个读者的心里都会为鲁迅解释出一个答案吧。
他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文字和思想是他的刀刃,每一篇文章都是他的战场。打开鲁迅全集,我可以从字里行间隐约看见一位深紧眉头的学者,握住他的笔,坚定地写下他对这个世界的控诉。我只能从语言中尝试着去体会、去揣摩,每次多读一遍就会多一些疑问,每次多思考一些就会更加迷茫,但是,这同时也激励我再多读、再多想。我的鲁迅观,此时写下的这些都只是个表面,希望自己在几年后再思考这个课题时能有更多的感悟。最后,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送给自己:“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处可走。”那么,我们先想想我们是梦醒了还是我们仍处在梦中?如果已经从梦中清醒,那我们就抖擞精神去想想走哪条路才能走得更远、再远一些。
参考文献:
[1]鲁迅《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史略》.
[2](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3]刘春勇.多疑鲁迅[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