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楚汉艺术造型风格与城市公共艺术
2018-05-14张瑞
【摘要】本文立足宿迁本土文化,寻找城市的文化记忆与符号,提炼概括楚汉艺术的造型语言及艺术规律,确立宿迁公共艺术的审美取向及表现形式。在城市雕塑、壁画及其它公共设施中加以借鉴和应用,可以使楚汉艺术的造型特点巧妙地融入居民生活,与艺术不期而遇,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与艺术自信。
【关键词】楚汉艺术;造型风格;宿迁公共艺术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公共艺术在物质层面上特指艺术家为特定空间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反映出创作者对形体及空间的表现及运用。而艺术的公共性反映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更为重要。公共艺术通过塑造、变化空间或景观,营造出一种氛围或突出某种内涵特质,唤起人们的记忆、启发人们的思考,表达出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在精神层面上来说,公共艺术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表现力。一座城市的公共艺术不是众多艺术形式无规律的实践场所,而是对历史文化脉络传承、整体意境营造的审美观与发展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所以,探索城市的文化记忆与脉络、寻找与塑造城市的独特性尤为重要。
一、宿迁楚汉艺术造型风格的形成
宿迁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楚汉艺术的特色可以体现出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特征。夏商周时期,宿迁是东夷的核心地区,战国后期,古徐国、钟吾地区地近楚都,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秦。“汉承楚制”推翻了秦朝的主要势力,如项羽、刘邦、韩信等都诞生于宿迁及附近丰、沛、淮阴一带。皮道坚在《楚艺术史》中说:“战国中期的楚艺术是巫、道、骚三合一的艺术,它是古代世界最有想象力和最有创造性的艺术。”楚艺术信奉神明、崇拜巫术,既与自然和谐,同化与自然,又糅合了楚辞中的浪漫主义美学情感。虽然秦国统一后以中原儒家文化为核心,但至汉代,在地域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美学理念等影响下,又形成了楚汉艺术独具特色的造型风格。
宿迁两汉时期郡国并置,泗水王国创造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宿迁境内汉墓众多,三庄乡的陈墩汉墓、大青墩汉墓、泗洪重岗西汉墓、曹庙东汉墓以及宿城区凤凰墩、三台山古墓群等,其出土的大量艺术品造型精美、种类繁多,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现出楚汉艺术生动、大气的共性,造型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它承继了战国、五代的古朴自然,又开启了魏晋大气沉稳的气韵风度。造型上有其固有的审美倾向、思维模式、观察方法及表现手段。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宿迁楚汉艺术的神韵气质既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审美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造型风格与艺术魅力。
二、宿迁楚汉艺术的造型特点
(一)简洁明快的几何造型
木俑是宿迁泗水王陵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极具艺术价值与代表性的。宿迁周边徐州、淮安等地多出土陶俑,木俑以楚国最为流行,泗水王陵出土的木质步兵俑、骑兵俑、伎乐俑、侍俑等数量颇丰,可见楚文化对其影响之深。对比秦俑的等大写真、唐三彩的华丽细腻,无论是汉代的陶俑还是木俑都显得写意生动、朴实自然,体现出汉代造型的简约大气。而相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俑造型,宿迁的楚汉艺术造型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立俑身形较为矜持拘谨、扁平。泗水王陵出土的木俑体积稍大,由扁平到圆润的体积变化体现了从二维平面空间到三维立体空间的拓展。泗水王陵出土的木雕多体积饱满,以简洁的几何形体造型展现了时代的审美特征。例如汉代多马匹造型,从雕刻技艺上讲,如果用整块木头雕刻马匹,使用横纹,腿和脖子处容易开裂变形,使用竖纹,则身体和头部容易开裂变形。所以分部分雕刻,既保证了材质的完整,又可以充分塑造各形体体积及其关系。从头部到身体、腿部乃至马蹄、尾巴都以立体的形体概括,简洁而生动。《伸臂伎乐俑》的人物双臂呈圆柱体,向上并拢交汇,发髻和头部呈圆形,双腿呈圆柱体,裙子包裹腿部呈立体水滴形。几个简洁的形体结构就把一个正在舞动的形象塑造出来。黑格尔曾说:“雕刻就是单纯的、感性的、物质的东西按照它的物质所占空间的形式来塑造形象。”“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泗水王陵出土的木雕更接近于黑格尔对美的理解。按形体所占空间进行塑造的思维及审美模式,体现了宿迁楚汉艺术特有的几何立体造型特点与观念。
(二)动态夸张的自然造型
漢代工匠能够观察物象特征,概括形体造型,以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感悟及体验,对物象造型自由变化。所以,其作品让观者有一定的遐想空间。宿迁出土的《凤鸟叨鱼图》《飞鸟抓鱼图》两幅汉画像石,虽同为表现鸟与鱼的主题,但因其动态的夸张,造型上又截然不同。一只凤鸟直立,脖子扭动,回首叨鱼。一只展翅呈牛角状,嘴巴张开,腿部弯曲有力,抓住鱼身。两幅图都动态夸张,情节精彩,特别是凤鸟的塑造,姿态各异、引人入胜。可见,汉代工匠善于捕捉动态,注重对运动感的表现。泗水王陵出土的动态的木虎后腿蹬起腾空,表现了速度与力量。静态的木狗呈卧姿,头部左倾搭在前腿上、双眼注视前方,表现了机警与专注。动物造型通过自然形体的夸张变形,表现了它们的脾气性格。人物俑同样生动传神、浑朴自然。《仰首伎乐俑》在几何形体的饱满塑造中,其动态的变化也富有抽象的形式美。挺胸、抬头、撅屁股的整体造型生动精彩,整个身体不是左右的弯曲,而是前后凹凸呈S型,形体的转折在三维空间之内,好似一人缓缓走来、抬头望天、闲庭信步,动态大胆夸张,极具趣味性。《骑马俑》中人物的头、身和马匹的结构比例都正常,但人物双腿明显变粗拉长,表现出骑行时的稳定性及汉民族对驾驭的自信。这些人物及动物造型看似用最简炼的形式随心所欲地表现出来,实则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物象最基本的特征及最精彩的动态。运用变体、夸张、转换等思维进行再度创作,丰富的造型语言体现了宿迁楚汉艺术的创造力与多样性,造型抽象又极具现代感。
(三)生机盎然的意境空间
楚汉崇尚厚葬,由于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想,现实与虚拟世界相互交织,生活和神话传说编织一起,从造型引申整体意识、立体观念。构成了诸多的表现主题,形成了丰富的意境空间。被称为“天下第一弩”的西汉错金银铜弩机,箭槽内和弩身上通过多组动态的呈现,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和氛围。箭槽内,一只利箭离弦而出,两只大雁一前一后振翅而飞,仓皇逃走,营造出“一箭双雕”的紧张感。弩身左右两边同样也是与之呼应的狩猎场景,两只金色的鹿在奔跑,后方是虎撕咬野猪的图像,弩身其它部位分布蛇形龙纹、飞鹤、凤鸟等形象,被简化的龙、凤、鸟的造型不是对自然界动物的模拟,而是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想象空间,从再现转为表现,从写实转为写意,充分体现了汉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形体表现能力。泗洪曹庙东汉墓、重岗西汉墓出土的描绘想象世界、羽化成仙的《瑞禽图》《日鸟图》等,都注重意境空间的营造。其物象造型不是简单地摹仿动物的具体形象,而是运用独特的形态语言去组织安排,以线条的疏密、曲直、长短来突出节奏韵律,既富于变化又相互呼应。整体意境之呈现依靠各种形式因素,形成了空间的张力。即使是对故事的刻画,也把复杂的过程简化,强调突出关键情节。例如,泗洪东汉墓出土的《曾母投杼图》,曾母一手扶着纺织机,一手投下梭子,曾子虽被误会,却仍跪地听从母亲的训斥。人物造型一动一静、相互呼应、个性鲜明,展现了故事的高潮。宿迁楚汉艺术在对生命形态、生活场景、故事情节的塑造中善于运用线形变化、主次分明,重情境的塑造与整体氛围的渲染。通过这些艺术形象仿佛看到一场场战马嘶鸣的恢宏气势和人动鸟飞的灵动画面,展现出一个生动鲜活而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宿迁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宿迁缺少城市公共艺术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公共艺术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1995年,为迎接地级市创建工作,市区设立了“霸王举鼎”“天之水”等雕塑,之后又建立了“领航”“成长”“奋进”等艺术作品;先后扩建、修建了项王故里、乾隆行宫、宿迁市博物馆、马陵公园、箭鹿广场、雪枫公园、古黄河水景公园、东关口文化公园、古楚大桥壁画以及众多新建小区雕塑、壁画、景观等。近年来,宿迁城市发展迅速、变化巨大。2017年宿迁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8年又被评为“江苏生态园林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展现了宿迁城市的发展与变新,其中包含了楚汉历史文化内容的呈现,但由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起步稍晚,楚汉文化在宿迁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构筑,主要是以项羽、虞姬等楚汉时期的人物形象、历史情节的再现或复制古代艺术品为依托和借鉴。设计、艺术表现手法上没有独特的、成熟的思路与理念,创新性不强。有些艺术作品在其它城市似曾相识,艺术性、可识度有待提高。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公共艺术要拓展服务范围,转换艺术设计理念,提升城市文化艺术水平,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适。将宿迁楚汉艺术所特有的造型语言运用其中,既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又保持现实生活情调,从而将城市公共艺术所蕴藏的独特性、创造性表现出来。艺术与社会融合,艺术与生活融合,才能提高生活品质,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宿迁楚汉艺术特色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宿迁的公共艺术从表现题材上大致分为四个类型:(1)刻画具体人物、重要人物。如,项王故里雕塑、古楚大桥壁画、箭鹿广场石碑等。(2)表现具体事件、历史事件。如,东关口文化公园杨泗洪壁画、雪枫公园的“拂晓剧团”“骑兵团”等雕塑。(3)具象元素的复制。如,湖滨公园的“传花度曲”“妙香联吟”“酌酒邀月台”等雕塑、壁画,八角楼路口青铜器雕塑、马鞍石墩等。(4)抽象元素的运用。如,湖滨公园的“希望”、下相公园的“三户门”、长廊等。
对公共艺术中的城市雕塑、壁画而言,最重要的是创作内容的取舍与表现形式的选择。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并非把各个朝代的建筑构件、装饰图样堆砌到街道上、公园内、广场中,就可以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要随着城市的发展进步而创新,它要求有更强烈的艺术表现与更专业的艺术语言。突破复古、仿古的圈子,借鉴宿迁楚汉艺术的丰富语言,把造型中的想象力、创造性,铺陈物象的形式感和追求流动的视觉效果运用到城市的公共艺术当中。以简洁、概括的立体造型增加空间的延展性,以动态夸张的线形表现作品的生命力。例如,湖滨公园的雕塑“希望”同《伸臂伎乐俑》在造型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女性肢体的夸张,弱化关节、骨点,用简单概括的几何形体表现出帽子、手臂、上身及裙子。简单的形体结构及动态,表现出母亲在教孩子走路时伸长双臂、弯腰前行的动态特征。在阳光下看到这组雕塑,路过的人们会唤起记忆,感同身受。公园内一叶遮阳的长凳也利用自然的叶片形象,放大伸展,人在被叶子包围的空间内,简洁有趣、生机盎然。而有的雕塑或公共设施在造型及空间的布局上就没有楚汉艺术的简洁生动,显得生硬局促、美感不足,更没有艺术感染力,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艺术家要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 在特定的空间或环境中创造出富有变化和韵味的公共艺术作品,使人们能从不同方位看到艺术特有的形象和形体之美。线条的表现同样能够带给人多种心理感受,楚汉艺术中的线条根据不同的物象特点和情节需要来处理,以线带入情感感受,以线表意。线的顿挫、转折、提按、往复、聚散、疏密等产生圆润、流畅、生动的意味,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运动的轨迹。在金银器、玉器、陶器、漆器上的线条充满形式感、流动感。以节奏韵律的线形来表达情感,既能体现技法的娴熟,又能展现创作者的心境。有的街道或公园壁画只注重画面中块面的分割,鲜有线形变化,简洁的块面虽然简化了制作的工艺,但艺术的表现力也随之减弱。只有对艺术语言有技巧的组织、设计,公共艺术才能让民众生活充满美感与意趣,做到简洁而不简单。借鉴楚汉艺术造型中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材质肌理、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会给公共壁画、公共设施等带来新的面貌与生机。
五、结语
公共艺术是城市整体设计的立意体现,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有益补充。它既是对历史的传承又是对未来的遐想。立足本土文化,寻找城市自身的文化记忆与符号,运用美学规律在现代建筑、雕塑、壁画及其他公共设施中加以借鉴和应用,使楚汉艺术的造型特点巧妙地融入居民生活,人们在公园、广场、小区、道路桥梁等与艺术“偶然”相遇,增强文化自信、艺术自信,宿迁的公共艺术会更加彰显其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瑞(1981-),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就职于宿迁学院,研究方向:国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