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目标构建

2018-05-14朱晴艳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

【摘要】心理健康一直临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如果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加以引导,将会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作用。作为美术学科,希望发挥自身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达到学生心理健康目标。本文对阐述心理健康性质、构成要素并结合高中美术课程进行了分析,最终对以心理健康为目标的高中美术课程设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美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者们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①中学里就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逃课、厌学、焦虑、内向、孤独、忌妒等现象,高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②目前,国际上已经把艺术治疗这一研究性成果密切渗透到学校的教育之中。针对上述这一现状,将学校中的美术课程与心理健康为目标相结合,在研究高中生心理及其心理变化特征后,教师可以有效地拓展美术课程,释放学生学习压力,改善心理问题健康成长,养成终身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一、心理健康的性质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health),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渐提升,1992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其中增加了道德健康要素,道德健康仍属于心理范畴。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对于整个健康概念越来越不可忽视,躯体健康是健康的基本,而心理健康是整个健康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关于心理健康有许多定义,如“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亦称“心理卫生”“精神卫生”,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③又如“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具有良好的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④

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总结包括:第一,人们需要达到心理健康的最基本要求,即心理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第二,遇到困难时应具备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迎难而上,实现自我完善;第三,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的陪伴、分享与感恩既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又是我们拥有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心理健康的动态性和相对性

从个体层面而言,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在某个时段心情欠佳、烦恼郁闷,但这段时间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从社会层面而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之间的评判标准不同。如在某个社会或国家的心理是健康的,但在另外一个社会、国家中就可能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要求,这就是心理健康动态性的表现。在美术教学中,不需要过于夸张或轻易对学生心理情况下结论,不能因为学生的几幅作品就评价学生心理健康或者不健康,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对于特殊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有位学者曾提出关于心理中“灰色区”的概念。将颜色间的调和来举例,把白色比作心理健康,黑色比作心理疾病,白色与黑色调和变成灰色,而这个区域,有人称之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condition),即非疾病又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大多数人就处在这一灰色区域,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因此,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灰色区域中青少年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忧郁、狭隘、妒忌、惊恐、残暴、敏感、自卑等现象。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认知度还不够成熟,情绪不稳定。教师及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时纠正,以免加重不健康心理。

二、美术课程中心理健康目标的组成

(一)目标内涵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⑤二战后,心理学更多关注心理的消極方面,变成了对疾病或健康方面的研究,导致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理解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才会接触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回避、嘲笑等现象。直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它对人类健康生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积极的价值取向的形成往往不是取决于问题本身,而是在面对问题时作的积极的解释或回应,问题本身只是给人的优秀品质和潜力提供了展现的机会,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在面对问题时用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来塑造自己的优秀品质,从而帮助他人追求幸福的价值追求。”⑥

心里咨询室普遍存在于中学校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健康生活。然而,大部分学生对其敬而远之、存在偏见,觉得只有心理不正常的人才会去,造成许多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为好面子、担心被别的同学发现而不愿咨询,最后导致心理问题加重。有些心理正常的高中生只是想抒发个人情绪,但内心同样对咨询室有偏见,最终学校咨询室经常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这种误区同样存在于绘画创作中,心智较为成熟的高中生担心,如果表现出内心灰暗恐惧的状态,会被同学和老师误解并歧视,于是故意将感情和颜色表现得开朗,掩饰内心沮丧的一面。由此可见,学生因为对情绪缺乏正确的判断,所以不断掩盖自己,逐渐走向消极。如果学生对于积极心理学有所了解,就可以发现,心理咨询室对于心理健康亦或疾病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帮助的,它让健康的人更健康,让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变得健康。

2.积极的审美观

卢家楣著《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理论和实践》中指出,“心理健康不仅是一种促进青少年各种素质发展的重要中介,而且它本身就是面向21世纪的现代学校教育强调的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观是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⑦审美观的培养将美术教育推向了大众所普遍认知的美术绘画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并提高了美术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的实质是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培养,需要从最基本的开始了解,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指导学生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了解作者及画面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价值。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个人喜爱的作品,并说明理由。健康的审美观能够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生活品味,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3.积极的美术兴趣

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的学生对美术依然存在着浓烈的好奇心,但由于升学压力导致学生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发现美术的魅力,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缺乏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审美认知发展的五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初、高中生正处在审美参与危机阶段。”⑧高中生对于自己的审美有一定的标准,教师只需要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发现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中获取学习兴趣。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用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达到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

4.积极的教学指导

教师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其主要职责就是培养人。教师在拥有扎实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应该用自身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宽容、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伯乐识千里马”的典故代代相传,教师在教授学生时能凭借个人独特且科学的教学方法、高度的责任心,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到最大,使学生在收获知识果实的同时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信,为形成乐观、积极的人格倾向打好基础。

(二)针对心理健康目标课程设计的构建

1.兴趣主导,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力

通过翻阅各个版本的美术教科书后发现,有部分版本的课题语言表达较学科化,对于还处于青春期并有着繁重学业的高中生来说,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有效教学目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科书的编写中可以适当地采取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来编写,从学生角度出发,使学生易于理解。当学生们翻开课本,看到有趣的、接地气的美术标题后就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积极学习的探索者,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合理调节大脑,并制定学习计划,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运用“合作”与“互动”,提升沟通的顺畅心理

在美术课程中经常会遇到动手绘制环节,教师应该结合美术课程,让学生共同完成,享受合作的乐趣。通过合作,营造学生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积极沟通,大胆表达,求同存异,从中获得发展。再者,理论往往与实践相结合,无论任何类别的美术课程,教师不能完全在课堂内教授理论,要多走出教室与学生产生互动。比如美术鉴赏环节,师生共同走向博物馆,教师向学生介绍展品,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感知艺术的魅力;在摄影-摄像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发现美丽的风景和人物,学习构图;在工艺方面,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扎染、陶艺等,体会民间工艺的魅力。这种“合作”与“互动”将实践真正落实,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体会美术的魅力。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使人际关系得以健康发展。

3.巧用精致与赏识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心理

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公正、客观、发展性的评价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适时给予学生准确与精致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作品向学生具体进行评价,并强调教师赏识的地方,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升自信心。运用开放与多元的方式去评价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行为过程与学习效应。同时,也可以适当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并且有针对性地改正,提高美术学习能力。若能长久地尝试拓展学生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就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格。

三、结语

总之,将心理健康作为目标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中,在培养学生拥有美术素养能力的同时保持心理健康,是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的全新挑战。在未来,依然存在着如何将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更好地相结合等问题,需要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配合,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创新得以发展,从而营造健康向上且充满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为未来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指明改革方向,并给未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能量。

注释:

①杨邓红.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 34(2):165.

②张海亮.普通高中生心理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2(33):293.

③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1版.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15).

④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理论和实践[M].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O11(20).

⑤朱红,陶云.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学理论,2009(26):140.

⑥赵枫.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初探[J].亚太教育,2016(28):274.

⑦敖高娃.通过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4).

⑧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1版.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15).

[2]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理论和实践[M].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O11(20).

[3]趙枫.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初探[J].亚太教育,2016(28):274.

[4]Martin E.P.Seligman.洪兰,译.《真实的幸福》[M].辽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

[5]敖高娃.通过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4).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

作者简介:朱晴艳(1993-),女,汉,江西人,在读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猜你喜欢

高中生心理健康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