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光绪年间景德镇瓷艺成就

2018-05-14刘清华

东方收藏 2018年10期
关键词:粉彩景德镇

刘清华

不少学者认为,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到中国古代瓷业的最高峰。康雍乾之后 ,景德镇瓷业和瓷艺都步入了下坡路,实在是无可论处。尤其是清朝后期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后,御窑厂为核心的政府官营体制渐告解体后,景瓷更是不堪。

其实,要说康雍乾之后景德镇瓷业步入了下坡路,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生产数量和部分品种的质量上看,景德镇瓷业整体呈衰落之势。但要论瓷艺,光绪年间(1875—1908)景德镇的瓷艺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不仅在五彩、粉彩、高温彩等仿古瓷方面卓有成就,还有浅绛彩瓷的创新。从陈设艺术瓷的创制来看,景瓷出现浅绛彩瓷和新粉彩等新品种,艺术瓷创作仍呈繁荣勃发之势。

以下将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光绪年间(1875—1908)景德镇瓷器珍品作一简单介绍。

1.清光绪玲珑粉彩《西厢记》故事图盖碗(见图1)

盖碗通高7.5、口径11.6、底径3.5厘米

盖碗虽然在盖顶和碗底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款,但实际上为光绪年间所烧制的仿品。盖和碗外壁饰粉彩《西厢记》经典故事场景图(见图1-1)。窗格等多处镂空各种不同形状的孔眼,以透明釉料填孔,再通体施釉入窑烧制。玲珑瓷的装饰技法早在六朝时期的洪州窑产品中已经见其端倪,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遗物中也有这种透明青白釉填饰孔眼的器物残片,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已烧制出成熟的青花和粉彩玲珑瓷。

2.清光绪粉彩堆贴龙纹盖盒(见图2)

盖盒通高15.2、口径20.4、底径11.6厘米 。

盒上为近似半球面盖,盖地施黄釉,上顶满满堆贴九条云龙,做工非常细腻:龙姿生动活泼,形态各异;龙目和宝珠还是活动的装置,盖面下沿以两凸弦纹之间堆贴结带八宝纹一周。

盒浅弧腹,矮圈足。盒腹外壁堆贴结带暗八仙纹,近足处塑海水纹(见图2-1),浪花飞溅,极具层次感。盒腹内施松石绿釉,釉下有暗刻纹饰。

盒底黄釉绿彩刻阳文“大清乾隆年制”篆款,實为光绪年间仿品。

彩绘与堆贴相结合的综合装饰技法在乾隆时期已经非常流行,晚清时虽仍然采用此法装饰器物,但终不及乾隆时精细。

3.清光绪粉彩缠枝莲纹提梁壶(见图3)

提梁壶高14.8、口径6.7、底径9.5厘米。

提梁壶为壶肩上安置桥形提梁,提梁粗壮不高,非常坚实,虽然截面方形,似与壶体在形体上不协和,但提梁与壶肩部均饰以回纹、卷草纹等图案,且色调非常和谐,因此,提梁与壶合体并不令人感觉突兀。

壶有盖,壶、盖为子母口,壶颈短,曲流也较短,腹鼓,呈六瓣瓜棱形,腹下渐收,浅圈足。颈部绘卷草纹,盖面、器腹及流饰以缠枝莲纹,枝蔓缠绕,勾线填色。器底书红彩“大清光绪年制”楷书款。

提梁壶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时期,提梁及壶体多有变化。

4.清光绪青花水仙盆(见图4)

水仙盆长方形体,高3.8、长14.6、宽10厘米 。

水仙盆胎白坚致,釉面白中微泛青,青花呈色纯净明丽。口沿饰花卉纹和水波纹,器身主题纹饰为折枝牡丹和折枝菊纹,寓意富贵长寿。水仙盆下有四个曲尺形底足。器底青花有“体和殿制”篆书款(见图4-1)。

“体和殿制”款瓷器是同治年间慈禧太后的专用官窑器,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别烧制。体和殿是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的用膳之处。慈禧太后使用瓷器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为她烧制的瓷器上都要署上其用的殿堂名,这一做法在清代绝无仅有。“体和殿”瓷以各式花盆和盆奁居多,器物胎釉和绘画精细,多色地粉彩,也偶见青花器物,纹饰以花卉居多,有慈禧喜爱的兰花、牡丹、菊花、水仙、荷花、梅花等,充满女性特色。

5.清光绪粉彩仙人乘槎图盘(见图5)

盘高6.3、口径38、底径26厘米。

光绪年间景德镇烧制的粉彩仙人乘槎图盘较为常见,盘的形制和图案也大同小异,一般为敞口、斜腹、浅圈足。此盘外壁绘黄地粉彩花卉万寿无疆纹(见图5-1),纹饰勾描细腻,文字书写工整;盘内绘粉彩人物图,茫无际涯的大海上,独木舟似的木筏上,有仙女六人、仙童二,卷云缠绕的枝梢上隐现一童子,空中一仙骑鹤背桃。构图疏朗。器底白釉青花“大清光绪年制”楷款(见图5-1)。“槎”指的是一种独木舟,形状奇特,如月牙形,故又称月槎。“仙人乘槎”这一古老题材,反映了先民成仙升天的美好愿望和奇思遐想。

6.清光绪五彩镂雕西厢记故事图棒槌瓶(见图6)

瓶形制较大,高49.6、口径13.4、底径11厘米。

瓶造型奇特,撇口,长颈,圆溜肩方截。四个截面各有两个开光,开光内饰西厢故事图,加上长颈上的一个画面,以连环画式的形式,表现了古典名著《西厢记》中9个经典故事的场景。

瓶口沿、颈部饰回纹、人物纹,衬以镂空云石纹,腹部四面纹饰采用镂空、堆塑综合装饰技法,富有立体感。凹底施白釉,刻“大清康熙年制”楷款。

棒槌瓶因形似洗衣用的棒槌而名,康熙时极为流行,因造型的不同,可分为圆棒槌、方棒槌、软棒槌三种,此方棒槌瓶从其造型、纹饰及色彩来看,当为晚清光绪年间时的器物。

7.清光绪豇豆红菊瓣纹长颈瓶(见图7)

瓶高16.4、口径4.4、底径4.1厘米。

瓶口外撇,颈长而细,圆溜肩,长鼓腹,圈足外撇。底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款,实为清末光绪年间仿品。

器身外壁主体施豇豆红釉,底施白釉。口外沿显青色,长颈和鼓腹红釉主色调中泛青绿色斑点。腹下部刻菊瓣纹。圈足外壁釉色之中大片绿色较明显。

豇豆红是清代康熙朝创烧的一种铜红釉制品,其釉料主要是氧化铜配合石灰石及富含石英、碱金属原料混合磨细而成。上釉的方法是在生坯上先挂一层透明釉,干后喷吹精研色料,然后罩透明釉,在窑内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成。成品因釉色千变万化,有“美人醉”“娃娃脸”“桃花片”等称谓。

8.清光绪仿竹粉彩平升三级图帽筒(见图8)

帽筒高28.4、口径12.5、底径12.3厘米。

帽筒造型奇特,仿细小黄斑竹联排编制而成一圆筒,直口,筒腹,挖足,整体又像一节竹筒。整件器物,无论在造型、呈色,还是质感上都与竹制器皿相似。仿竹瓷器在清代嘉庆、道光时最为流行,器型多为笔筒、帽筒等。

帽筒通体施黄釉,釉上饰褐色斑点纹,筒外壁堆贴粉彩花瓶,瓶内插有孔雀花翎、鹿角、戟,戟上系有一磬,寓意“平升三级”“吉庆富贵”。

9.清光绪粉彩黄地桃芝纹渣斗(见图9)

渣斗高8.8、口径8.2、底径5.1厘米。

敞口,圆腹,矮圈足。器表和内口沿均施黄釉为地,口沿和胫部各有一道描金。在黃釉地上以粉彩绘通景桃纹,衬以灵芝、水仙、树枝等纹饰。

此渣斗与图4水仙盆一样,为慈禧太后进膳用茶之地体和殿所用物品。其底有“体和殿制”红料篆书款。渣斗是宴席上用来装骨头渣子的器皿。

10.清光绪俞子明浅绛山水琮式瓶(见图10)

瓶高30、口径8.3、底径11.5厘米。

琮式瓶圆口象耳,方腹圈足。方腹四面中两面绘山水、人物,两面绘花卉。此瓶为俞子明之作,绘于光绪六年(1880)。山水画面有俞子明署款,各面皆有钤记,一面白篆,三面朱篆。

山水画“庚辰三秋月”图画面构图遵循黄公望浅绛画和董其昌“远山、中水、近坡树”的创作规则,画面意境深邃,演绎出文人风月情怀。只有画家胸中自有丘壑烟霞,才有如此独运匠心。

人物画“清献高风”图绘传统山水画一角,演绎一个传统的菊献高士故事,也是浅绛文人画意,人物面相十分疏简,不设色,松皮、人物衣服以淡赭浅敷,背景大片留白,留有浩大的想象空间。画面景象松润、浅淡、平静,与画面故事所要表现的主题十分吻合。

花鸟图一为“富贵催人易白头”,绘一红得发紫的硕大牡丹,一白头翁立于枝头之上,两眼死死盯住怒放的花朵,流连忘返,贪恋、难以割舍之情溢于“画”表。花叶为粉彩工艺绘成。另一画“红杏枝头春意闹”花鸟图,满缀成熟紫色杏果的红杏树梢之上,双燕正在奋飞嬉闹。

11.清光绪五年程门浅绛山水人物图瓷板(见图11)

瓷板纵40.5、横30.4厘米。

瓷板釉面为晚清流行的浪荡釉,呈卵白色,折光呈粥皮皱。以浅绛绘山水,画面山拥如簇,山势峥嵘,山色苍翠,古亭掩映其中,有高士独行于青山绿水之间,以留白来表现山麓湖水,整个画面设色淡雅,意境幽闲。

清初赵执信在谈及传统艺术意境的表达方法时说了一句至理名言:“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谈龙录》)程门精构的这幅画面,就是这句名言最好的注脚。

题记“路穿松坞翠阴斜”很恰当点出了整幅画面的主旨。款署“己卯首夏,虞阶漕师大人钧鉴,雪笠程门写”,下画白文“程”“门”方印。程门(1833—1908),字松生,号雪笠、笠道人,安徽黟县人,清末著名的浅绛派艺人,工书善画,清咸丰同治时已名噪大江南北。

12.清光绪十四年程门浅绛山水纹瓷板(见图12)

瓷板直径28厘米。

浅绛瓷板画绘制于光绪十四年(1888),属于程门晚期的作品。与以上介绍的前十年的几件作品相比,题材和意境大致如一,但绘画技艺明显更高一筹,表情达意更为老辣。画面上群山绵亘,白云缭绕,大树挺拔,泉水淙淙,一高士策杖独行于林间木桥上。设色淡雅明快。

画面题记:“泉从何处来,千山万山里;隔溪一片云,时口(字迹不清,但不影响整诗意涵理解)幽人起。”该题记点明了本画的主旨。在画面上,隐隐约约有千山万山绵绵无尽,但作者只着重渲染了一座雄峰;一老者扶杖跨桥而行,其身后杂树高矮倚斜,错落有致,而溪涧对面的前坡上矗立着三棵挺拔的古松。此景是本画的画眼所在。款署“戊子新秋 笠道人程门”,画白文“程”“门”方印。

“浅绛”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褐和极少的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其瓷上纹饰与绢纸上浅绛画近似的一种制品。浅绛瓷解放了陶瓷画家的创作思路,在中国陶瓷装饰史上进行了第二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宋元时期单色釉瓷发展到彩瓷),从此景德镇的瓷艺真正由匠艺衍生出了文人艺术,景德镇的工艺瓷发展出艺术瓷一脉。

猜你喜欢

粉彩景德镇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彩泥变变变
我的家乡景德镇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从身份变迁到粉彩传承
景德镇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