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研究:以北京为例

2018-05-14陆园园吴曼丽

创新 2018年6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

陆园园 吴曼丽

[摘 要]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加快探索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是参与国际竞争、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必要手段。北京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密集、产业创新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在分析北京市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从四个方面推动北京市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一是推动企业完善内部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级;二是推动大企业引领的变革性突破,促进产业原始创新;三是强化多主体创新协同联动,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四是配置优化产业创新服务,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关键词] 创新驱动; 产业创新; 企业主体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6-0063-07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在产业的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能力提升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加快探索和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创新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是参与国际竞争、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必要手段。本文以北京市为例,运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探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丹麦经济学家伦德瓦尔与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率先提出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理论。NIS理论随即得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重视。早期 NIS 理论的基本要义是“产学研结合”,即 NIS 是一种“产学研结合”的网络系统 [1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与重视。政府不仅能够弥补市场失灵,而且还能够促进企业组织网络和学习过程的重构和大学的研究 [2 ]。

我国政府及学者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NIS理论,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创新网络的新思想 [3 ]。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到1998年。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主要表现为产学研联合,目标是促进科研院所向产业的技术转移。第二个阶段从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开始到2005年。该阶段,我国企业的吸收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产业创新体系主要是建设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三个阶段始于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NIS建设,将 NIS 定义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学者随后提出了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目标用户、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全方位协同创新模型 [4 ]。2016年,我国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至此,“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 NIS 理论被正式提出。

(二)产业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产业创新体系是指以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为创新主体,构建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联系网络,实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产业创新是培育经济增长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最优选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归根结底要落脚在创新发展上,最根本是要发挥产业创新的牵动作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5 ]。

产业创新体系由四部分构成:一是产业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主要参与者即企业,次要参与者即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用户和供应商。二是产业创新体系的资源要素,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资源、知识资源,政府为促进产业创新提供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技术市场、咨询和创业中心等服务。三是产业创新体系的对象要素,主要指通过产业创新体系实现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结构创新。四是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政府给予的政策引导和法制调控、行业协会提供的标准和规则,以及产业创新体系自身的相关机制 [6 ]。

从创新对象来看,产业创新体系主要由产业的组织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四部分组成。其中,组织创新是先导,结构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创新是保证。产业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元素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复杂系统发展进程的普遍特征:结构复杂性、动态平衡性和系统演化性。结构复杂性体现在产业创新体系中,多样化的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对产业创新体系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动态平衡性体现在产业创新体系中的价值流动和物质流动处于平衡状态;系统演化性体现在产业创新系统是长期形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

二、案例分析:北京产业创新體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一)北京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密集、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产业创新体系形成早、参与主体多、链条环节长,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贯穿于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资源集聚效应不断加强。2017年,北京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51万人,研发人员数量达37万人,人才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1.8%。北京科技资源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北京地区单位全面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累计承担重大专项项目57842个,占全国的40%;获得中央财经经费527亿元,占全国的45%,北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起符合企业成长规律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体系框架。重大科技成果的创造和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强。2017年,北京发明专利申请量达99167件,同比增长1.8%;发明专利授权量46091件,同比增长11.3%。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企业创新成果占据主导地位。2016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投入的企业1155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研发人员共计7.1万人,研发经费内部支出254.8亿元;申请专利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9392件;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08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0.7%。截至2016年底,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9300多家,其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近20%,年专利授权量16700多件。

三是产业创新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2017年,北京全社会R&D经费支出1595.3亿元,比2016年增长7.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7%,居全国首位;研发活动人员38.8万人,增长3.9%;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8.6万件和10.7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4.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3452.6亿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模(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51157.9亿元,增长11.1%,其中实现技术收入8327.7亿元。

四是北京产业高端创新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6年,北京实现工业增加值365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2620亿元,合计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2%。以电子、汽车、医药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约为51.3%,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约为21.3%。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不断涌现,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达到116个,北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4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创新活动的占比为65%,创新活跃度居全国之首。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高端液晶显示面板、自动驾驶平台、石墨烯制备与应用、LTE移动通信平台、北斗卫星应用等技术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五是总部创新特征明显。2016年产值在8亿元以上的248家工业企业中,总部企业144家,占58.1%,但贡献税收573.1亿元,占年产值在8亿元以上企业的83.6%,占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的50.7%。企业产值规模越大,总部型特征越明显,其中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中接近九成均为总部型企业。年产值在100亿元以上企业中,汽车、电子和公共事业板块分布最多,其中国家电网、北京奔驰和北京现代2016年产值超过千亿元。

(二)北京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在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够强健,创新资源在产业领域配置不足。2015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29%(欧盟为2.7%,日本为3.2%,美国为5%);企业研发人员占全部研发人员的42%,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36%,企业办研发机构数占全部研发机构数的比重为51%,而深圳这三项指标均在90%以上。近10年来,北京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二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少,面向新一代技术革命的优势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在电子信息、互联网、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没有像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大族、华大基因等国内行业顶尖企业。世界500强中总部位于北京的58家企业中,只有北汽、联想、京东、首钢4家产业型公司。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优势地位尚未有效确立,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21.3%)远低于深圳(2015年占比6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0%左右。近两年来,高技术制造业年均投资下降13.3%,低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20.2个百分点。

三是科研和产业资源融合不够,科技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集聚区功能单一、存在板块化现象,成果跨区域流动与共享的机制尚不健全,如亦庄开发区以及房山、顺义、大兴等产业聚集区对中关村科技成果吸收力不强,科研和产业之间缺乏良好的“化学反应”。

(三)北京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于上述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腾笼”与“换鸟”不同步,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亟待加快。受资源环境的约束,四方继保、精雕科技等部分高精尖企业纷纷向北京外转移且这一现象有扩大迹象,反映出北京产业发展环境和企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虽然北京在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快速增长,但是其体量相对传统行业而言仍然较小,新动能培育亟待加快。

第二,要素配置和资源约束趋紧,企业在京投资意愿不强。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更加强调减量发展。如供地指标方面,工业用地年度计划指标逐年收紧,从2014年的450公顷缩减至2017年的90公顷;环保指标方面,围绕集成电路产业,上海拥有砷排放指标3000千克,北京仅为5.6千克,许多集成电路企业因无法拿到排放指标而不能落地北京。同时,工业重点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低位运行,从2011年的581亿元下降至2017年的380亿元左右。总的来说,企业在京投资意愿不足,在建项目压减投资计划;在谈大项目偏少,成功率低;新项目接续不足,落地条件成熟度低,挖潜大项目、新项目的任务异常繁重。

第三,项目落地服务保障支撐不足,项目推进难度大。目前,北京重点跟踪的项目共计116个,总投资1628.7亿元,其中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296.4亿元,与370亿元的年度投资任务目标存在较大缺口。从北京各区和相关部门推进项目落地来看,在土地供应节奏和规划调整周期、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高级人才安置奖励、产业配套环境等方面,对高精尖项目的服务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导致部分高精尖项目落地迟缓或无法落地,对北京产业提升和稳定经济运行影响较大。

第四,产业创新发展的配套支撑环境没有形成。受京津冀地区重点城市过去自成体系,在工业领域突出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影响,三地支柱产业同构现象比较明显。根据统计资料,以钢铁、石化为代表的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在三地均占有较大比重,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上限为0.85,国家内地区间的相似系数上限为0.90,而京津冀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83,产业同构现象明显。受此影响,京津冀地区重点产业的协同效应相对比较薄弱,北京的电子信息、汽车等配套产品供应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环境还没有形成。

[2]Curtis M R. The Innovation of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the U.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Case of the Advanced Turbine System[R].Washington: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03.

[3]杨丽花,马相东.政产学研用一体制造业创新网络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3):30-35.

[4]杜兰英,陈鑫.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研究——以中小企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103-107.

[5]柳卸林,何郁冰.從科技投入到产业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6]张珺,刘德学.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2):169-171.

[责任编辑:陈展图]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ccelerating the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n enterprise-centered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m is a powerful support for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is a necessary means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allocate global innovation resources. As Beijing has the most re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the most resource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paper takes Beijing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Beijing's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aspec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m. These aspects are: first, to promote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secon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al breakthroughs led by large enterpris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original innovation; third, to strengthen multi-agent innovation synergy and build a synergistic innovation community; fourth, to distribute and optimize industrial innovation services and build an innovation ecosystem.

Key words: Innovation Driven; Industri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Subject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市政建材行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