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方向
2018-05-14杨嘉懿
杨嘉懿
[摘 要] 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其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变革经济体系质量的关键,是变革经济体系效率的依托,是变革经济体系动力的支撑。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变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要求、赋予新方向,即深化的着力点要以实体经济为主,主攻方向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优化结构来化解矛盾,以改革为途径,以现代化为核心,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的转型升级,并以效率为基础实现经济的稳中有进,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 新时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方向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6-0024-08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为主线,并指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 ],这更进一步凸显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政策体系和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对此,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建设经济体系之中,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方向,构建现代化的质量体系、效率体系和动力体系。
一、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全面贯彻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线。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定位,是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分别从质量、效率以及动力三个层面,赋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意义,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变革经济体系质量的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前的高速增长阶段是以数量为主的快速增长,主要解决需求短缺的问题。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主,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进而促使整个经济活动的规范和有序。同时,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需求结构逐步形成,并需要新供给结构来适应。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抓住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有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才能实现对新需求的适应和满足。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落实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上,并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供给体系质量的全面提升,正是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变革经济体系效率的依托
效率是涉及各经济活动的最大和最小的关系,更体现经济发展的质量。一直以来,资本存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近五年虽然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下行,这突显了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恶化。同时,要素市场价格的扭曲及非效率配置的增多,使得我国经济运行成本有所增长。并且,由于要素市场扭曲的局面一直以来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限制了整个经济体系效率的改进,因此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改革来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重构竞争优势。要摆脱这种增长困局,需要着力解决“低效率洼地”的问题。由此可见,供给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落后的产能退出,激发了新的生产动能,让生产要素释放出新活力,以此提高经济长期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有利于消除制度性的障碍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以创新来推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变革经济体系动力的支撑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旧增长后继乏力,新增长尚未形成,内外部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叠加,使得经济发展趋势稳中有变,下滑压力仍旧存在。要破解现阶段困局的关键是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寻找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着眼于解决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问题,注重通过供给端的结构性变革和制度性创新,来加快新旧动力转换的速度。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以优化结构引领产业升级,以供給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力,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高层次的需求,并通过发展生产创造出新的更多的需求,为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二、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战略目标的形成,这些都赋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内涵。对这些新变化和新问题,必须透过纷繁的事物表象,把准改革脉搏,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规律。
(一)深化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作为主要任务,当前改革的成效已经显现,宏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质量已发生本质性的转变。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但供给的结构与不断升级的社会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失衡,严重拖累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持续低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资金涌入金融、房地产领域,资本的“脱实向虚”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马克思阐述资本循环时曾提及:“循环本身当然又要求资本在各个循环阶段中在一定时间内固定下来。在每一阶段中,产业资本都被限定在一定的形式上: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产业资本只有在完成一种和它的当前形式相适应的职能后,才取得可以进入一个新的转化阶段的形式。” [2 ]63这就说明了,以实物为载体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必须要在一定时间内以固定形态锁定,否则就会发生实体经济断裂,进而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1 ],坚持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同时,要做优做强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由此可见,新时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找到了出发点和着力点,即以实体经济为主,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深化的主攻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经济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3 ]48这就说明,一个国家是否富足,以其拥有的使用价值量为转移,生产并提供有效、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物质前提。“供给质量”是供给侧所具有的特性满足需求侧要求的程度,决定了供给对需求的适应程度,它包括供给要素质量和供给体系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通过供给要素数量增加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提高效率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当前更需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1 ]从“提高供给质量”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对主攻方向更为具体化、系统化的阐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包涵了提升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提高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深化的实现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直以来,我国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进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然而,长期高速增长累积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日益上升,收入差距扩大、区域发展失衡等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对此,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正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预见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4 ]。由此,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 ]显然,这就更加丰富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恩格斯所提到:“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5 ]因此,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对实现目标的丰富和充实,即通过改革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更好地满足人民在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思路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深刻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可以看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清晰地聚焦于发展的问题,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就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化结构来化解矛盾,以改革为途径,以现代化为核心,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的转型升级,并以效率为基础实现经济的稳中有进,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一)构建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同时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然而,这一主要突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仍难以满足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现阶段,从规模上来看,我国总供给存在着过剩的现象;从结构上来看,供需错配相对严重,一方面满足中高端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低端供给过剩,消费需求难以达到相应规模。另外,不仅仅传统产业低端供给过剩,在新兴产业中,因有效需求难以充分激活,也存在供需不衔接的问题,导致了“高端同质化”。馬克思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他提出“要得到和各种不同需要相适应的产品量” [6 ],“所改变的不是简单再生产的各种既定要素的数量,而是它们的质的规定” [2 ]569。这就说明了,要实现发展的平衡,就需要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构建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而抓住了质量这个关键问题,也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对此,报告中还明确了新思路,即“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1 ]。具体来谈,一是优化存量配置。要实现产业发展从“多产低质”转为“优产高质”,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来有序化解产能过剩;还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来调整产业结构,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发展,积极构建“互联网+”等新业态模式。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以及财政政策的支持,为技术创新注入新动力,增强技术研发能力,优化组合整体资源和管理流程。二是扩大增量供给。创新有效供给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而提高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有效供给的扩大不是盲目的,而需瞄准市场需求,抓住产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依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积极谋划特色资源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强供给效率和活力。同时,要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水平,逐步壮大信息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并进一步提升教育、养老、医疗、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水平。三是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出清低端无效供给需借助市场化手段,通过制定产业禁投负面清单、设置阶段性的财税体系来淘汰落后产能;要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加大土地供应的调控力度,打造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借助托管、资产置换、破产等手段,着力清除僵尸企业,让低效、无效的资产有序退出。
(二)构建现代化的效率体系
当前,我国处于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的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解决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持续的问题,才能有效提升经济效率。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效率逐步放缓,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更为明显,其主要来自于内部资本形成的变化,即资本利用与资本配置效率下降,这些都是因资源配置长期存在误配问题,其表现为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空间上的低效配置。因此,我国经济今后还会延续新常态以来增速向中高速收敛的态势,提高效率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进而要保持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关键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提到:“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3 ]59马克思认为有效率的生产才能形成生产力,有效生产才能产出有效商品,而这个有效商品是可以与现实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的正常运行。对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增加要素投入和改善要素(劳动、资本以及土地)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的增长潜力,进而能确保经济运行的效率。
有效率的生产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抓住要素效率的提升,才能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效益优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激活潜在生产率来重构经济运行效率。对此,报告中还明确了新思路,即“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1 ]。
一是优化传统产业。首先,应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重塑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共享技术研究中心,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并对其再创新,或充分转化自主技术成果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开发替代劳动力的生产装备,推动传统产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其次,要强化传统产业组织调整和集群创新,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对传统产业整合及重组。通过兼并破产、收购、重组等方式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淘汰部分落后产能,把资产从低效产业引向技术水平较高的高效优势产业,进而改善传统产业的市场绩效;还要借助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金融优惠等政策,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促进传统产业形成集群与集群创新。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吸引于一个地区集中,形成传统产业集群。对于已形成传统产业集群的地区,要采取各类政策提供集群创新。例如,创建产业集群品牌,扩大传统产品的国际市场;搭建集群创新的服务支撑平台,建立提供法律、金融、集群管理培训等服务机构,构建集群产学研合作中心,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集群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要提升服务业的社会供给。不仅要在整体上增加服务业的份额,同时做到增强如科教、医疗、养老等分行业的供给,把服务产业创新与化解社会过剩产能有机结合,实现“去产能”。还要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与创新能力,共同提升服务业有形和无形的质量。其次,要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发挥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对生产性服务业要推动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生活性服务业要推动其向精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另外,要有序破除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壁垒。现代服务业要向民间资本开放,政府可限定不能进入的某些行业或领域,其他行业则有条件地放宽进入,建立平等规范的市场机制;现代服务业还要向外资开放,利用外资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提升产业价值链。首先,要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大幅度提升产业创新研发的投资强度,进而推动价值链的全面升级。其次,着力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尤其是要提升本土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工艺,突破核心零部件过分依赖进口的困境。还要增强对全球價值链的参与度和控制力,培育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进而提升对全球资源和经济的控制力;支持各个行业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发展和延长国内价值链。
(三)构建现代化的动力体系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旧动能消退、新动力亟待寻找、实现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从供给侧角度考虑,传统、低端产业的快速衰退留下的产业空间,新兴产业难以及时填补,造成了经济增长的“空心区”。产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中低端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供过于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供给面临明显的供给短缺。因此,要解决传统产业改造滞后、新兴产业成长缓慢的矛盾关键在于改革,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内在矛盾出发,论述了新动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 [7 ]391,进而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旧产业部门的价值由于为新产业部门创造了基金而保存了下来,而在新产业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又以新的形式确立起来” [7 ]392。由此可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结构调整和创新,进而加速新旧动能的转换。
构建现代化的动力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创新能否实现突破,进而形成重塑经济发展新动力的体制机制,进而释放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需潜力。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思路,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1 ]。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首先,要加强提高工业基础能力。能力是决定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要通过平台支撑、重点突破和应用牵引来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要推动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提高重点行业的质量可靠性。其次,应加强制造业的质量品牌能力建设。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制造行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来进行技术改造,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进而塑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还要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这是培育新动力的重要方向。积极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引导聚焦社会各类资源,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瓶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首先,要创造利于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环境。要不断优化服务改革,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准入范围,并通过财税政策来支持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创新金融服务等,促进“互联网+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大政府对基础网络建设的支持。完善互联网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理能力的建设。围绕汽车、电子、能源、航空航天等重点制造领域建设网络与平台技术体系。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前沿技术对重点领域的实际应用。还要依托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的开放融通发展。推动实体经济的不同产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跨界融通,支撑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构建多层次的公共发展平台。三是培育新业态的增长点。首先,要创造和激发消费需求,要以优质的产品、丰富的新业态、便利的服务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大力支持信息、绿色、旅游等领域新消费发展。其次,要构建支持业态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人才、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使知识和智力资源实现经济价值,努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的融合发展。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91-392.
[责任编辑:李君安]
Abstract: For some time to come, China will seek and build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of "Quality First, Efficiency Foremost", which requires penetrat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to economic development. Deepen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the key to reform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system, the support for reforming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riving force for transforming economic system. The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presents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endows new direction to it. To be specifically, the focu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should be the real economy, the main task should ai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ply side and the purpose should meet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better life. Deepen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 the new era should diffuse contradiction via optimizing structure and take reform as the approach and modernization as the core. The three changes of quality, efficiency and driving force upgrade the supply system and growth driver system so as to achieve steady and upwar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efficiency and to settle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problems.
Key words: New Era;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Deepen the 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