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2018-05-14刘亚东
刘亚东
[摘 要] 当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体育课程形式化较为严重和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等。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途径和策略进行了相应分析,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和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等。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高校体育改革;实践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1-0144-01
近年来,教育部将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作为重要依据,提出了相关改革策略。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综合素质低和教育不公平等。对高校体育教育来说,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形式化、教学内容单一和缺乏创新理念等[1]。通过相关调查,从中发现,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应用教材,并且仍旧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与此同时,在当下的学校运动会中经常发生学生受伤的现象,学生的体质逐年减弱。在此条件下,对核心素养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因地制宜
在教育体系改革中,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必须对体育课程的实效性足够重视。(1)对教学内容和计划以及课外活动等進行整体规划,充分应用早操和课间操等,由此得到全面实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2)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全面掌握两三项运动技能,进一步实现乐学目标,学校还需要配备较强专业能力的教师,使其为学生提高运动能力提供重要帮助,奠定坚实的体育基础。(3)同地域特征进行充分结合与联系,并且借鉴他国文明,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实现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塑造[2]。
二、师生互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育学领域中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并且教师和品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3]。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一方面需要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足够关注和重视,实现教师品德和能力较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团结的学习氛围,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从而为教学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三、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在此时代中,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构建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应用优势资源,由此实现政策制定和监督评估等信息平台的构建,从而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应用网络平台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获取世界范围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精品课网络版和网络优质课等,学生也可以获取到多种有效资源和信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严格遵守健康第一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化[4]。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构建,可以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以及实施的合理性等。在全社会范围中,高校学生的体质问题形势是比较严峻的,要实现核心素养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构建网络信息平台,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四、政策支持
教育部对高校体育有明确的规定,对各方面的内容都有详细要求。要实现高效体育教育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必须将政策支持作为重要依靠。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估体系进行有效构建和健全,对学生多方面的内容与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发展潜能和健康行为等。除此之外,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构建,这对评估体系开展目标管理是非常有利的。组成司法、新闻媒体联合评估组,将学生健康状态等的分析向全社会公示,在全社会的关注之下,进行制度实施,高校教育和体育教育改革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五、结束语
通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途径和策略的研究,从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和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来说也是一样的,必须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强化,全面探索改革途径和策略,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寻求政策支持、师生互动和因地制宜等。通过这样策略的应用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教育“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以重庆科技学院体育健康课教学改革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0):173-176.
[2]洪圣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5):170-175.
[3]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105-109.
[4]舒刚民.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2):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