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传统之水浇教学之花
2018-05-14黄丽
黄丽
[摘 要] 随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推进,新形势下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是国人职责。尝试在建构语文新认知中,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坚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学生兴趣为依托,以动态生成为导向,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本土文化;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096-02
“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更是被写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实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应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位中职语文老师探索的教学命题,更是使命。
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中职语文教学中,使之成为丰富的拓展内容,本应在教学实践中大放异彩。但事实上却存在诸多问题:政治色彩强烈,一味强化德育目标的达成,没有语文味,不姓“语”可姓“德”;无视专业学情、学生喜好,不姓“生”可姓“师”;预设目标始终强化,缺乏资源整合,不姓“变”可姓“呆”等。这些错误教学思想和不当教学行为使教学实效大打折扣。
筆者任教的浙江省衢州地区,钟灵毓秀,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形态多样,虽时世更迭,至今还有一定数量的拥趸。笔者在任教中职语文的实践中,常常受益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常引传统之水,浇教学之花,有如下实践和思考,谨摘要摭谈,以期引玉。
一、引流地方语言,拓展语文视野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人的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修养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源头。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语言发展史。而在学习资源海量化、学习方式多元化的现今,如果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脱离了对语言的学习,那势必会让课堂沦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基地、图片音符图表等的海洋。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质何以体现?“一本语文书”的笔墨馨香究竟消散在何方?这些想必都是广大中职语文教师不愿耳闻、不忍目睹的。
中职语文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注式语言学习,只考虑教材书本逻辑和一般思维进程,学生情感、语言等方面备受压抑。在中职语文的教学空间里,可以大胆引流地方语言活水,启发学生汲取鲜活语言要素,自由创新,搭建、组合语言文字,拓宽语文视野,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衢州语言,历史上深受官话和杭州话的影响,文白异读丰富,语法也和普通话及其他汉语方言有一些差别。这些语言特质在衢州传统戏剧文化中更是桃红李白,各得其美。在已公布的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名单中,衢州市累计有5个剧种登榜,分别是龙游徽戏、衢江茶灯戏,江山婺剧、廿八都木偶戏、衢州摊簧。这些传统戏剧文化都是中职语文语言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在教学高教版《雷雨》一课时,由于是经典戏剧,语言内涵丰富值得咀嚼,因此鉴赏语言就成为笔者教学的重点。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结果唾沫横飞,口若悬河,学生厌倦被动,热情低下,一篇经典却被教得如此尴尬。为此笔者设计了“撷英人去后——‘周鲁重逢××版”教学环节,建议小组合作撷取当地代表性传统戏剧文化中的戏剧语言要素,进行改编再创作。一周后的分享展示活动,惊喜不断。学生通过寻访当地戏剧表演艺人,研读剧本语言,拓宽了语文视野,启发碰撞之下创作出了独具味道的戏剧语言。如,江山户籍小组的“‘周鲁重逢江山版”,巧妙加入了江山市碗窑当地俗语俚语,特别是民谣语言要素的加入,声情并茂地唱出了鲁侍萍欲言又止、矛盾痛苦的细腻心理,博得了满堂喝彩。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在接地气的中职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走下神坛,以质朴乡土腔调唤醒学习热情。学生积极参与,以地方语言文字凝聚学习自信、文化自信,拓宽语文视野。
二、凸显专业特色,增强文化底蕴
建构主义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知识。因此,需要关注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文化信息渠道已经多元拓宽,跳出书本和课堂的围墙,在接受和体验社会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从而增强文化底蕴实有必要。
中职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重头戏。长此以来,不同专业学生即使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也都打上较明显的专业烙印。以作文学习为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文偏好叙事性、抒情性表达,机械数控专业的学生作文偏好理性、议论性表达,而美术专业的学生常不乏结构新奇、叙述鬼马、主题多义的作文。教学在导不在堵,如何尊重专业差异,寻找语文和专业的契合点,实现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双赢,这应是成熟开放、立体丰盈中职语文课堂的必经考验。
由于衢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政府“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旅游市场人才需求旺盛,因此笔者任教的旅游专业学生基本为导游就业方向。在教学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时,笔者紧跟就业导向,弹性制定教学目标,加入了“导游解说词的应用文写作”这一授课内容。如,在布置衢州烂柯山景点解说词的写作时,要求学生通过资料检索、信息归类,了解烂柯山的地形地貌、人文典故、名家游踪等,深入挖掘衢州的“棋子、孔子两子文化”精神内涵,融入创作,从而提升导游解说词写作的品质。学生卢慧琴解说词中写道:“烂柯山,观弈烂柯一盘棋,洞天福地美名传。它是围棋仙地,更是儒雅衢州的金名片。在这里,仙山对弈,颐养身心;在这里,观棋不语,君子风度;在这里,儒道之气、智慧之技,‘两子文化濡养衢城。”该篇解说词兼具知识性、文学性,显示了较好的文化积淀,博得了旅游专业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依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创新教学内容后,既凸显了专业特色,又为培养专业技能奠基,助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职语文学习浓烈的文化意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一并凸显出来了。
三、借力地域资源,传承本土文明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生存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生活处处皆语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滋养乡土人居的本土文化真实可感地存在于身边,在时代精神生活实践中反复浸润洗礼,滋养着本土的精神家园。
要教会学生拥有大语文视野,中职语文教师更应懂得引领学生踏实且坚定地从本土优秀文化与民族进步文化中汲取养料,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方资源,利用地域特征鲜明的历史资源,精挑选题,致力于传承本土优秀文明。
衢州,江南文化名城,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独特的地域特质形成了“兩子文化”“针灸文化”“商帮文化”“古建筑文化”“曲艺文化”等璀璨的文化体系,鲜活见证了本土历史,蕴含着本土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在教完浙教版《胡同文化》一课后,笔者组织开展了“衢州民居文化”主题活动。作为传统风貌建筑最集中、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街区,水亭门街区吸引了不少学生关注的目光。有小组经过探究得出:“不识水亭门,枉为衢州人。庙宇、宗祠、会馆、城楼、古迹及成片的传统民居,水亭门街区遗留下的文化碎片,以儒学文化为背景,以社区文化为存在状态,彰显着无形却又重大的文化意义。作为衢州人,我们有义务保护好这片文化百花园。作为中职生,我们不止要留住历史记忆,更要继承和弘扬家乡优秀文明。”
在富含本土特色文化的语文教学中,整合本土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承担应尽的责任,濡养学生个体的人格、气质和精神。
笔者基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欣慰于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成果与价值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为此又得出了以下的思考:
1.渗透有度,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
让语文课堂充满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馥郁芳香,功在一课,利在千秋。但语文教育旨在培养语文化的社会人,因此,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
2.选题有方,以学生兴趣为依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巨大内在力量。有兴趣的情境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业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基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剖析学情,从学生兴趣出发,精选主题,以期达到身心愉悦、积极钻研的学习状态。
3.整合有门,以动态生成为导向
为建构学生新的语文认知,教师有目的性地投放、整合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以催生整体的教育合力。然而有“预设”就有“未设”,必须及时捕捉教学中学生未曾预约的精彩。以动态生成为导向,弹性留白,灵活伸缩教学目标,保护学生强烈的知识探求欲,激发探究活力。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中职语文根植于广袤的生活大地,汲取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养料,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整合,在整合中传承,在建构语文新认知中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深化文化评判,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新群.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
[3]任亚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与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国家课题实验[J].青海教育,201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