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摄影摄像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8-05-14黄珺
黄珺
[摘 要] 摄影摄像作为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摄影摄像史论、构图技巧、拍摄方式等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难以调动中职学生对摄影摄像的兴趣,更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加中职学生实践的机会。课上专题摄影任务的拍摄以及课下作品的点评,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重视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教学模式等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摄影摄像;教学模式;创新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052-02
中职院校的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模式日趋成熟,但是难以迎合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摄影摄像教学如何创新改革才能立住脚跟是中职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摄影摄像艺术素养为最终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促使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拍摄出有一定深度的摄影摄像作品,形成自己独立和特别的审美方式,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性人才。
一、创新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中职摄影摄像教育现状
传统的摄影教学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但是学生作品劣迹斑斑,学生思维固化停滞,作品缺乏美感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学生更缺乏创造美的能力,摄影摄像教学缺乏信息手段的支持,摄影摄像器材陈旧老化,不能满足数码相机时代精确性的拍摄标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摄影摄像的教学内容无非是陈述性的、记忆性的教学,而不是策略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无非是婚纱摄影、摄影记者等特定性的人才,而不是具有创造力和人文情怀的复合型摄影人才,因此必须创新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摄影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创作思维,改善中职摄影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二)摄影摄像教学变革的意义
摄影摄像改革必须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摄影摄像课程的改革才能适应超媒体时代的变革,才能培育一专多能的摄影人才,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作思维。摄影摄像课程的改革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加深对摄像创作本质的理解,加强对摄影技能的娴熟运用,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能够激发学生沉淀的生活感受和藝术梦想,学生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升华,真正感受到摄影摄像带来的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二、摄影摄像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一)理论和实践教学遵循市场化的教学模式
摄影摄像类课程设置不仅仅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置理论和实践课程,更要以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角度为基准,开设更多和市场有密切接触的实用性课程,如营销、工作室的管理等,从理论上先入市场一步。还要依据专业和师资的情况,调整理论所占实践,方便中职学生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可设置符合“中职学生”专业特征的“模块式”教学,实施“工学结合”制度,依据最新的行业发展现状和岗位能力需求,创新课程设计体系和教学环节。
摄影摄像的实践教学主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技能的基础上尝试市场化运作,实现摄影摄像课程的市场接轨,真实的学习和锻炼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度,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首先,学校可为学生建立合理的实训平台,配备完备的设备,提供相应的教资和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岗位,形成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互补,置身于现代企业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摄影摄像人才。
(二)迎合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代脱节,当代学生已对传统课堂产生倦怠感,难以迎合学生的活跃思维。数字时代摄影摄像的教学重心应该由操作技巧转向为对图片内涵的理解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深刻剖析现实的能力。数字时代、媒介融合,需要的是全能型媒介通才,精通一项摄影技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想让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必须注重学生多种媒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静态、动态的摄影摄像技术、动态视频的表达、文字媒介的写作、多种后期软件的操作等,培养“复合型”媒介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摄影艺术素养,因此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对优秀的摄影摄像作品进行搜集,建立优秀作品文本库,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丰富学生的创作视野,利用多媒体为摄影摄像课堂教学准备数字化素材,采用数学化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实验教学,促使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模式的全新化,丰富的教学资源、超时空化的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教学内容的深化,使教学模式由“教”为转化为“学”为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多组织摄影大师的讲座、作品欣赏、摄影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摄影水平。还要加强对摄影摄像的开拓创新,技能训练与设计创新一体化,结合时代特征对视觉思维和摄影表达方面作探索创新,将影像做精做专,学习和解读当代优秀影像,明确当下影像发展趋势,创作符合时代需求的影像作品。
(三)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创设社会、校外摄影摄像实习基地和实验中心,为学生设计开发切合实际的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设备等前沿性资源,购置中、高档次的摄影器材,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提供为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提供机会。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中职摄影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与摄影企业、文化公司、广告公司、媒体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亲历一线市场,在顶岗实习时实现预就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学生的出口问题,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美育素养的教学模式
摄影摄像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学修养,才能实现摄影的艺术目标和美学目标,将艺术教育和美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从摄影的点、线、面、色彩、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节奏感、韵律感;通过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洞察到本质,感受艺术情景,进行艺术情感的体验,挖掘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创作背景、人文内涵;通过摄影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创作能力,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创作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摄影摄像的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在大千世界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行动。
三、摄影摄像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启发式教学
教学模式应采取创造力的特殊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潜质,采取概念摄影、想象摄影、自由观念三步走的模式。首先让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形象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发挥想象力赋予物质新的社会意义,最后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产生深入的思考,进一步提炼事物所隐含的意念和哲理,启发学生艺术思维和社会思维,在完成摄影任务的同时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心智,开掘学生的思维品质。或者在课堂中进行作品的技巧性和引导性讨论,老师和学生共同推动作品的发展,引导学生将摄影技术和摄影美学融会贯通,真正实现创造力教育。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主要是指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以任务为主线,让学生带着拍摄任务去实践探究,教学内容与拍摄任务一体化,课堂与影楼、传媒公司一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潜能,锻炼学生前期拍摄创新、内容创新和后期制作创新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在任务实施中,扮演主导性角色,为学生制定合理目的拍摄目标,纠正学生在拍摄和构思中出现的纰漏,对各组的作品提出中肯的点评。
(三)混合学习模式的加入
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指综合传统面授课堂和网络在线学习,大致分为在线+课堂+在线模式,在线+课堂+课堂模式,课堂+课堂+在线模式学习设计,混合学习模式能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师生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共同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促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混合学习模式的加入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又能够接触网络上的最新知识,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的欲望,行之有效地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主要指在摄影摄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师提出明确的任务,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制作,目的明确,将抽象、难以表达的摄影语言转化成直观的影像,教师利用不同技术、多种想法、丰富资源的熏陶,刺激學生灵感的最大限度迸发,指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创作风格,指导学生作品的不断成熟,在提升摄影摄像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和师生评价,分析作品的亮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作品出现的问题,同时提升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教师依据每位学生的表现力,采用鼓舞和批评并存化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
摄影摄像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范围的创新与变革,迎合时代发展的脚步,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传播前沿性的摄影摄像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明晰目标,让学生获得对摄影媒介和摄影领域的激情,实现摄影技术、摄影美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灵感和艺术感知力,培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高级摄影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培养艺术素养和艺术底蕴丰厚的高素质摄影人才,不断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参考文献:
[1]付春苗.《广告摄影与摄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1):124-125.
[2]解义刚.摄影摄像课程数字化教学探究[J].戏剧之家,2016(17):235.
[3]孟凡涛.职业教育摄影基础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
[4]郎五田,张迪.浅谈摄像教学模式的改进思路[J].大舞台,2010(1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