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
2018-05-14杨臻
【摘要】21世纪,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将教育与信息化资源密切关联起来,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将有利于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本文通过阐述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特点,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水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文化传播与延续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在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建设过程中,将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紧密结合,实现教育资源与信息化资源的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而且有利于我国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
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概述
关于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含义概述,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认为,可以分为具体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信息化技术,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技术、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二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活动密切关联起来,在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设备,改进和完善教育体系,突出教学成效。教育信息化不仅具备教育的特点,而且具有技术性特点[1]。就技术方面来讲,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信息整理、资源管理与共享等,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配置,最终实现教育与信息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问题
(一)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数量相对较多,初步形成了信息化资源体系。2011年,国家教育部面向全国进行中小学信息化资源征集,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然而,通过对征集到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审计评价,发现只有不到20%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达到预定标准,绝大多数教育信息化资源基本上无法满足中小学教育所需。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科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较少,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科教育信息化资源数量较多,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重复开发和教育信息化资源浪费的问题。我国学者黄宝玉等人通过对现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展开研究,发现有20%左右的精品课程尽管资源量较为充足,但是质量并不高,与教育实际不符。同时,生产效率及水平低下,市场行业竞争无序等问题,都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的关键因素,严重阻碍到教育信息化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2]。研究表明,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信息化平台普及不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应用,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教育行业同样重视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利用。研究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小学均采购了信息化技术设备,并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部分课程已经实现了全程信息化教学,但是与预期目标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学校仅仅认为使用了信息化设备就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其实不然,教育信息化资源不仅要使用信息化设备,而且要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来改变传统单一结构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信息化平台普及不到位,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三)资源交换共享不到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管理混乱、重复建设、低效运用、难以共享等问题,20世纪末,我国学者黎加厚通过研究提出小课件、小素材组合重用的设想,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至今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严重受阻。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源交换共享不到位,各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开发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设置了技术壁垒,平台与平台之间不能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直接降低了信息数据的检索效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信息孤岛、平台分离等问题十分突出[3]。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
(一)提高质量,普及应用
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模式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是其重要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做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在增加教育信息化资源数量的基础上,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的核心目的是推广和应用,让学习者能够学懂、学会,并熟练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推广普及教育信息化资源,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丰富资源,确保人人都有资源可用,而并非必须达到某种级别或水平[4]。
技术层面而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对象范围要得到进一步扩大,为各类学习者、运用者创设良好的学习运用环境,通过电子移动等信息化设备,制作和上传各类学科知识课件,针对不同学习对象,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并且确保每一位学习者能够轻而易举地使用到资源。同时,要讲求个性化,从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职业类型、知识需求等层面出发,做好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分类,能够精准预测和快速传递,确保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情况的跟踪、记录和评价,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帮助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在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学习者自身实际,制定出针对性、个性化、差异化学习计划和需求服务,以此来突出教育资源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二)大力建设和普及信息化平台
尽管通过教育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但是在文化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教育同样面临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庞大的资源规模需要占用很多的时间、空间,而通过信息化平台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能够起到快速传播知识、传递消息、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作用[5]。针对当前我国教育机构忽视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的问题,笔者认为,各级高校、中小学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广泛开展有意义的网络教学活动,大力建设和开发信息化教育平台,实现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另外,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来实现数据交换,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实现资源高度共享,构建科学评价机制
如前文内容所述,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化程度较低,部分信息化平台之间信息、数据不能进行有效对接和交换共享,从而给使用者形成一定困扰。因此,要构建一套科学可行、互联互通的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融合共享,体现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运用优势[6]。与此同时,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就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评价情况来看,主要以质性评价为主,忽视了量性评价,第三方评价机制严重缺失。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信息应变和处理能力,从中发现不足和问题,通过课堂或在线交流的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改进措施。另外,要认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学习记录,动态化监测课程内容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说,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能够改变传统单一的专家评价模式,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完全实现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四、结语
总之,在信息化、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我国教育行业离不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有力支撑,通过教育信息化资源,一方面实现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另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环境,更加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的制定,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參考文献:
[1]吴金炎.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23):64-65.
[2]韩维柱,汪建中.我国中初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均衡性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0):68-71.
[3]王海丽,王慧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资源有效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5(7):33-34.
[4]冯策.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5]武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陈蓓蕾.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估模型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杨臻(1981-),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