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中的运用
2018-05-14黄娅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的目标、规律及现状,充分考虑学生的群体特征,论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更新民间舞教学理念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完善和改进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
【关键词】 建构主义;民间舞教学;教学方法;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流行的学习理论之一,它给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将建构主义理论与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为未来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指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观念对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理论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实际上是一种教论。知识化和学习化并重是二十一世纪的显著时代特征,但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仍以单向传授技艺的模式为主,学生就像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局外者,只需要专心等待老师发出指令,记住老师指出的问题、强调的重点,通过多次练习将问题解决。此外,传统的民间舞课堂偏重于对技能的传授,通过让学生反复练习实现风格的把握和技能的提高。这其实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结果,认为“人的一切反应都是刺激的产物。”学生缺乏机会进行自主探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民间舞课程需要创设情境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并口口相传,代代相授,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原生的田野乡村是民间舞得以传承的天然舞台,这也是民间舞作为一门学科进入课堂的困难所在,因为课堂长期缺乏民间村寨那种自然传承的田野环境,学生难以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在民俗活动中那种自娱自乐、热烈欢腾的场面,更难以凭想象去感悟该族群人民特有的动态语汇。这种“去情境化”的教法,使得学生虽然对课堂上老师教的内容非常熟悉,却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其他课程、其他领域,也不能很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舞蹈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使学生在實践中领悟舞蹈所体现的意境,促使其运用具象思维产生审美期待,帮助学生形成对民族情感内容的体认,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对民间舞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的特征
(一)课堂教学双主体化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由主导控制转变为引导促进,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进度的把握,还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都有着较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中教师绝不可对学生放任自流。运动训练有惯性,在错误的动作上多次重复,会导致极难改正的坏毛病。民间舞作为一门特殊技能课,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大阵营,在充分肯定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解放身体的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指导者,他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积极作用不能被抑制。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教师”双主体化的课堂,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两者都应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过程对话化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艺术院校民间舞课堂,“多对多”的对话形式将取代传统的“一对多”的形式,即由教师对全体学生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多方向、多形式的互动。民间舞课作为一门实践技能课,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不可能将大把的时间用来对话、讨论。该如何处理这一矛盾?无论多么困难,都不应该忽略“对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因为练得再多,可能比不上一句及时的妙言妙语。有时候学生埋头苦练就是不得要领,教师可能发现不了问题出在哪,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虑和困惑,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教学过程情境化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民间舞教师在课堂上开始关注情境,并积极地创设民间舞教学所需的各种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一种真实的、与学习内容相切合的、能够自由畅想的学习情境中,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被激发,学习本身变得更具趣味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当然,情境化教学要以深厚的知识为基础,掌握一些前人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在民间舞学习中同样举足轻重。教师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迷信情境教学,而应该有选择、有策略地采取“情境化”与“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1.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吃透、消化并准确掌握,充实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积极投入到创新应用中。可以事先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计划进度和预期目标等向学生作简要说明,使学生清晰知晓自己将重点学习什么,了解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然后,简要介绍对该民族民间舞蹈息息相关的历史起源、人文风貌、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让学生全面理解该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诉求。接下来分析该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道具、传统服饰的特色及其对舞蹈形成的影响,并介绍本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最后分析动律风格、舞姿韵律及训练要求,这其中包含许多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的知识量需要时间来消化,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会感觉无可学,学习兴趣被激发,甚至在课后不断思考总结。
2.拓展教学方法
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取决于民间舞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教师要以启发性为原则,积极探索传统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路子,如“音乐激发灵感”“肢体表达情感”“情境角色体验”“民间文化渗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敢于反思“口传身授”这种常规教学方法,实践探索多维度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3.避免单一重復练习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在学习某个动作或组合时,即便“苦练”,总是达不到预期训练目标,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嘉奖,有时候还可能被老师责备,这势必会打消学生练舞、学舞的积极性。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应该区别练习的质量与数量,提倡主观意识指导下的训练,认清机械练习的危害,要求学生在练习时对新的舞蹈动作进行提炼,建立新的反应机能,并与以前的训练动作相联系,以便不仅能迅速掌握新的动作,又能理解该动作的风格特性,进而使得原本应发挥积极作用的“苦练”变得有意义,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出本次练习的目标和方法,在策略中学习。
(二)创设良好的民间舞学习情境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背景为前提
教师要尊重和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把它作为传授新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来源主要是中等艺术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技能素养有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民间舞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创设良好的民间舞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系列民间舞问题情境、探究情境,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对民间舞感兴趣并乐于独立思考民间舞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潜移。此外,教师有时候很难用语言将民间舞的风格韵律、情感表达等深层次内涵向学生解释清楚,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本人得以从亲自示范中解放出来,能够更好地关注、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教材上单调的动作通过富有意境的图像或音像表现出来,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多重感官刺激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民间舞。
四、结语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同的理论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弊端,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同样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批判性地吸收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辩证地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艺术院校民间舞教学之中,根据实际需要予以合理取舍,使之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建构主义理论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之我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5).
[3]张淼.“学院派”民间舞教学与教学法的革新构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4).
作者简介:黄娅(1988-),女,湖南湘潭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表演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