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结构性失业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就业的研究①
2018-05-14董雪艳
董雪艳
[摘 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复杂严峻,通过分析研究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主要表现和结构性失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明确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所在,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寻求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对策,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促进充分就业的路径,以有效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充分就业的目的。
[关 键 词] 结构性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1-0064-02
一、引言
2017年12月6日,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纵观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14万到2018年的820万人,人数增长7倍之多,就业需求已然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据中国社科院2015年《社会蓝皮书》称,按照目前高校招生规模不变预测,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重将升至21.6%,到2030年将超过30%,高校毕业生占青年劳动力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既不是经济危机造成的,也不是周期性经济运行规律的结果,它属于结构性失业,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表现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分隔)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之间的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就业岗位空缺与大学生失业并存导致的,有的大学生找不到就业岗位,而有的岗位却招不到毕业生。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期望性结构失业
2015年以来,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劳动力需求明显上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已经有所变化,据调查,大多数毕业生可以调整现实和理想中就业薪金的期望,但是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医疗和教育条件、就业单位福利条件等方面的期望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出现非高福利、高待遇的企事业单位不就业或选择暂时性不愿意就业的现象。
(二)地域性结构失业
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尚不均衡,大学生在择业时,大多期望在大城市。而现实中,大量毕业生把就业地区选定成国内一线城市,三线城市则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西部就业和基层就业考虑甚少。在就业单位所在地级别中,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大城市是毕业生最向往的,而愿意到县及县以下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较少。地域性结构失业使“发达”地区出现人才高消费,人力资本严重浪费,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又人才匮乏的现象。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性结构失业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经济学家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工资福利高、就业有保障、晋升机会较多;二级劳动力市场工作条件艰苦、容易被解雇、工资福利少、晋升机会不多。现实中,毕业生大多期望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而这两级市场内的岗位或吸纳的就业量是由个人的能力、家庭条件、受教育水平、社会网络关系等一系列因素決定的。如果一定条件下一级劳动力市场达到饱和,那么想进入这一市场的毕业生就无法实现就业,就要转而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否则,游离于一、二级劳动力市场之间不就业而成为失业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存在。
三、结构性失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一)学习目的性过强,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学习目的性强最突出的表现是高中生,他们为了能考上理想大学对学习成绩非常重视,但是他们只学或被要求只学习与高考相关的内容,与高考无关的他们不得不避而远之或者暂时性搁置。这种现象在高中时期可以理解,但延伸到大学生活中,学习目的性过强,知识结构不合理,就略显狭隘和短见,部分高校在就业的指挥棒下,出现供给和社会需求不相对应的现象,片面地追求了高就业率而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限。
(二)盲目择业,自身专长难以发挥
面对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学专业和客观就业现状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在父母的指导或社会的舆论导向下放弃自己的特长和专业而急于择业,甚至盲目择业。在就业后,频繁遭遇兴趣和专业、专业和专长的冲突,出现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不喜欢或者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从而使自身的优势和专长难以得到发挥,在对随机抽取的2017届已就业的10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数据调查后,发现有60%的毕业生表示因盲目择业导致自身存在职业成就感低、工作稳定性差和职业满意度低的现象。
(三)消极就业,就业心理偏颇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毕业生不能真正地做到“知己知彼”,而出现了一些偏颇的就业心理。在调查中发现已就业的100名学生中“盲目攀比”的就业心理占30%,他们看见自己周围的同学找到了较好的工作,就一心认为自己不能找比这个差的;30%的学生盲目坚持“非某地区某单位不去”的择业心理;40%的学生存在“依赖和等待观念”,“95后”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靠家庭社会网络关系找份好工作的心理依赖度较高。
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充分就业的路径选择
(一)多角度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方式,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新兴媒介,需要教育者引起关注,并充分发挥其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就业需要将传统和现代的载体混合使用。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将就业需求、就业形势、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的特殊条件、各个岗位所需的不同的专业所长给大学生以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高校积极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注重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发挥信息载体的作用,加强就业政策宣传,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将就业信息“零距离”传递给学生,减少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实效性。
(二)多方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教育。这对大学生把握好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面对实际情况,认识自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思想引导,健全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好就业服务和后续升学等政策;巩固和拓展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机制,及时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尤其是薪酬和地域期望值,拓宽就业视野,拓展就业思路。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品格和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校应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从传统的就业观念中走出来,主动地、全方位地探寻和创造就业机会。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重视择业观教育。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职业目标,还能帮助大学生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明確事业发展方向,把成才意识纳入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轨道上,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并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大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学生自身才也要尽早在观念、心态、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准备。
(三)针对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重视系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开设丰富的、时间和内容上连续的,并采取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教育,顺应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和引导大学生在对自身主客观方面综合因素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建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并随着社会对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规划。
做好个性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服务提倡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要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心理特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运用适应个性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既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又要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达到入情、入理、入境,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大学生既要积极主动,重点突出,又要有的放矢,如实全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红永.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学与职业,2007(12).
[2]颜农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疏导[J].高校德育建设,2004(4).
[3]蒲建萍.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J].教育探索,2005(6).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