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 引领海岛职教新发展
2018-05-14黄丽燕
黄丽燕
[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支撑我国人力资源优化、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其与产业、行业、企业互动中形成的“共生性”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成败。产教深度融合的目的就在于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真实教学和实训情境,并结合学生特点和行业标准,对接企业的岗位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关 键 词] 职教;产教融合;现代学徒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210-02
一、我区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现状调查
(一)我区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初步探索
目前我区唯一的職业教育基本依靠的是洞头职教中心这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自2014年学校完成整体搬迁以来,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修文化环境育人之功,外拓校院校企合作之道。在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双师共导——建立具有“现代学徒”性质的学习模式。近年来,该校旅游专业在原有的实习见习模式基础上,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与开元旅业等企业尝试建立“合作育人”机制,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模式。学校旨在把身边工匠请进专业课堂,让学生接触身边工匠的真人真事真技术,进而产生欢喜之心、效仿之意,以激发学生立志成为“后备工匠”的热情和决心。
2.训学融合——建立具有“职业体验”的实习模式。该校改革原有第三学年顶岗实习的单一实习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建立由体验实习、教学实习、学徒见习、顶岗实习等组成的实习机制。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体验感知专业,第二、三学期安排实施教学实习、“学徒见习”,加深专业体验,第五、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强化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岗位。各专业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将每学年分成3~4个长短学期。长学期教学以校内教学为主,短学期教学主要由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实训或校内外实训相结合。
3.理实一体——建立“技理融通”的课程改革模式。学校根据课改要求,在各个专业课课程中积极鼓励采取“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谋划在电子专业课程中采取“积力融通+分层”教学模式,将专业课课堂植入实训室。
(1)改变传统的一个教师教一门课程的模式,采取模块化教学原有的专业授课模式,建立课堂即实训室,进行一体化教学。
(2)改变原有的行政班级观念,文化课采用传统的行政班教学管理,将电子专业根据学生专业水平分成A、B、C三个专业实训班,不同层级的班级专业课教学目标、方法均不同,每个课时段进行专业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重新分层,建立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的习惯。
(3)改变原有的课时安排观念,根据电子专业产品制作所需时间,将文化课和专业课按照课时段形式进行安排,每个电子班一周中需要有两天半的时间集中进行专业技训,学习完一个模块技能后马上进行实训成果的验收,可以保证电子产品制作的延续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既适应专业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我区职业教育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方面的瓶颈
笔者发现我区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要走出一条教育、产业、企业共赢之路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瓶颈:
1.民众参与程度低。我区中小学职业技能体验课程甚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需要进行的职业体验和职业生涯意识培养的欠缺造成初三、高三学生“职业迷茫”现象屡见不鲜;高等职业教育欠缺,也制约了中职学校学生从“人力”到“人才”的个人发展之路。我区中职教育依然是我区大多数初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或次优选择,而非最佳选择,这种尴尬境况在近几年有所好转,但仍不可忽视。
2.传统职教课程滞后。职教中心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如,选择性课程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由课程模块”组成,这样的组合大大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和适用性,但目前而言学生是需要通过学测考试才能取得毕业证书的,怎样才能变“鱼和熊掌”为“面包和牛奶”,仍需相关学校、部门不断沟通,做大量工作。
3.校企融合匹配难。当前职业教育与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中,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结构较为松散,校内企业实体平台无法形成。一方面,我区企业人才需求的规模都较小,产业集聚度低,管理和技术较为先进的可与学校共同研发课程培养的企业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觉得学校提供的学生并不能马上为企业经济效益作贡献,企业也没有能力和精力抛开生产和学校研发培养课程。
4.政策创新保障少。对企业而言,只谈情怀不讲收益是不现实的。在多年寻求“校企合作”的道路中,企业不愿意进行校企合作的原因大体有三:(1)企业的生产与学生顶岗之间存在矛盾,学生不合格产品的耗材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2)企业生产与学生上机操作时间之间存在矛盾,企业有“刚教会又要走”和面临频繁招工的无奈。(3)企业设备数量和学生人数之间的矛盾,我区绝大多数企业难以一次性接纳一个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消化实习生的能力有限。
二、对我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议
(一)中职学校深入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化设置
1.谋划基于纵向融通的校际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增加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教育,为今后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继续学习能力做好铺垫;同时,建立与省内外优质中职学校的常态沟通,推进与省内外同质中职学校间的合作交流,求同存异的同时获取省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宝贵经验;推进与省内外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打破升学“天花板”,建立一套体现职业特点的中职、高职教育及继续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
2.深化基于资源整合的课程改革。建立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机制;在已有基础上建设具有海岛优势的专业群形成龙头示范性专业,突出传统优势专业、跟进新兴专业,并在各个专业的课程中主动打破以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应与企业、行业积极合作,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双师化、一体化、企业化多专业融合化教学。
3.强化基于服务学生的课改保障。学校要站在“打造核心职业素养、助力学生职业成长”的高度,建立“学生成长服务中心”,并下设“学生心灵导师工作室”“职业生涯发展导师工作室”“课改保障服务工作室”三个工作室,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生涯规划,培养专业选择、升学与就业选择、择业创业等方面的选择能力。
(二)校企间相互借力,提升校企合作理念
1.校企合作,探索“企中校”引渡教学。学校可通过项目化产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引渡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直接进企业进行全真操作,采用“工学交替”或“游学制”教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让教师学到技术,让学生加入生产,让生产产生效益,校企双赢。如旅游专业,可以在我区高星级酒店设立“企业教室”,开展“忙时实习、闲时学习”的分段式教学。酒店的厨房、大堂、会客厅都可以成为学生固定的教学场所。学生在酒店较忙的7月至10月进入“企业教室”学习,忙时进行生产实训,闲时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2.校企合作,打造“校中企”实训平台。鉴于我区内符合产教融合的企业匮乏,我区职业教育可另辟蹊径,积极引入区外管理和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吸引其加盟校企合作,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集教学、实训、生产和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实训生产基地,基地应依据专业的不同吸引社会企业、行业协会,将车间、工作室、服务部等实体和经营管理理念等虚体进驻,基地应建立学生创业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网商平台等,整合所有专业资源,为学生实习培训、产教结合以及企业社会培训提供一个新平台。新平台可以校企合作共享,提供有偿的社会服务,为企业和我区建设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供应格局。
(三)政府部门创新机制,提供保障政策经济保障
我区相关部门应结合我区产教融合的现实,依托地域特色,制订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明确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建设经费和事业费给予减免等,让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免受原料损耗、机器折旧及其他经济损失,对学校在产教融合项目上的投入经费问题进行支持,尝试进行项目化实施,构建经费投入机制。职业学校应加强与我区各个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积极拓宽渠道联合办学,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为行业名师入驻职业学校、企业巧匠兼职中职学校牵线搭桥。支持学校与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创业中心。支持职业学校和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通过土地、校舍、设备等要素低租金或零租金的方式将职业学校的某些专业交由行业、企业举办。
随着高校招生体制改革为中职生升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经济转型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区的职业教育正迎来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我区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汲取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围绕区域经济走特色专业之路,借力政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密切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共生关系,为支撑我区人力资源优化、推动产业升级添力。
参考文献:
[1]成倩.贵州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D].贵州师范大学,2017.
[2]刘祥莲.中职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考与實践:以云南省红河民族师范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