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融合的职业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①
2018-05-14彭瑶
彭瑶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曾经面临着较为困难的局面,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极为有限,并且由于学历的限制会使学生难以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同时由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年龄较小,其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因此多数学生不愿进入职业院校学习。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应用,通过校企融合,学生可以掌握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就业渠道得以拓展。简要阐述校企融合的优势,并分析项目化教学的操作模式。
[关 键 词] 校企融合;职业院校;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1-0012-01
一、校企融合的优势
(一)提升教学质量
我国教育部门借鉴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模式,建立了我国的职业院校。但我国的职业院校发展时间较短,同时具备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教师相对较少。我国职业院校的技术专业教师通常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再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其传授的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或者职业院校中少量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往往不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不足。但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可通过人才交流的模式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并邀请学生进入生产一线进行参观,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促进学生就业
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工业生产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因此我国对产业工人的需求量较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意识到了社会的需求,通过进入职业院校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普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并未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使其在择业的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同时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目标逐渐下沉,给职业院校的学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但校企融合的办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就业,因此获得企业支持的职业院校往往会在招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三)企业获得收益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就业环境大为改善,部分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的困境,为企业的稳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校企融合的方式,企业可在职业院校中建立员工储备,使企业获得更加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持。同时企业可以向院校开放实习通道,使学生获得为期一年的实习锻炼。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详细观察,使企业可以寻找到更具潜力的培养对象。
二、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化教学的研究
(一)选择合适的项目
项目化教学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好项目化教学可以为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带来诸多好处。但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在选择过程中,教师应对项目难度有充分的把握,使项目可以在预计的期限中顺利完成。项目教学应以教学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项目时应以教学进度为出发点,使学生可以通过该项目巩固教学知识。同时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企业的需求,确保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协商。
(二)选择合适的学生
项目化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首先部分项目的规模较小,不需要过多的参与者,这样的要求应获得学校的尊重。再有在项目教學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感,并在挑选学生的过程中体现出公平原则。同时参加项目教学的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能力。在具体的挑选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分层教学法,依据学生的性格与能力进行分组,并根据项目的特点合理选拔学生。在完成项目教学后,教师应邀请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并对即将进行项目教学的学生传授相关的经验。学生的分享会起到榜样作用,并确定学校内正确的价值观,以带动整体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校企互动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转向实践技术的应用,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互动。首先在项目开展前,教师应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内部参观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有效转化学生的应试思维,使学生理解到生产应用的理论。另外,教师可将企业内的技术骨干介绍给学生并建立必要的联系,使学生可以在遇到技术困难时随时请教,同时这样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最后在项目结束后,学校应组织学生进入企业以详细了解检验流程,这样的过程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首先通过相互交流,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得到提升。其次企业的参与可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企业可获得更加稳定优质的员工。校企合作中,项目教学的开展极为重要,但项目教学的开展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项目,使学生可以获得恰到好处的锻炼。最后学校应利用项目合作的机会与企业增强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先进的生产观念。
参考文献:
[1]何卫星.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生学习动力提升探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6):9-12.
[2]董云菊.基于“校中厂”的材料类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块的开发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6):22-23.
[3]徐承亮,曾文英,钟京,等.高职信息工程专业多途径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5(9):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