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地互联网论坛下的高职课程研究①
2018-05-14佘昉
佘昉
[摘 要] 利用本地论坛资源融入高职课程,以弥补高校自建课程论坛的不足。借用APP等信息化手段,高职学生在本地网站的激励下,找到专业发展的出路。而本地论坛因学生参与度提高而良性发展,让学生和本地论坛达到互惠双赢。
[关 键 词] 本地论坛;高职;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1-0011-01
“互联网+教育”如何“+”,是目前每所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高职课程研究及改革方向应该体现时代性、社会性和多样性。课程的思想、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都需要重新融合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方法[1]。当下,地方性论坛满足于本土人群对本地综合性事务的讨论[2],涉及本地的有关民生民计、生产生活。因此,本地论坛成为本土网络社交的重要場所。学生群体生活学习于本土,势必要融入本地化的社交网络中。
高职课程融入本地论坛中有两个基本因素:(1)大学生群体是论坛中最活跃的网民群体之一,在线时间长,浏览板块多,参与度高。66.8%单日在线最长的群体为学生群体(数据来源:www.jydy.net)。(2)本地论坛需要大学生群体参与地方性论坛的建设与发展。在江阴论坛数据库中,36.3%注册为学生群体且年龄超过18岁(数据来源:www.jydy.net)。地方性论坛为高职学生提供社交需要和生活需求,而高职学生的参与网络论坛,提高在线热度和受众参与度,两者相辅相成。成熟的本地论坛,也为本地企业发展和大众创业提供平台,为高职学生就业及创业提供资源条件。而课程在线模式也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受众了解学情,寻找人才资源储备提供了条件。综上,地方性论坛和高职大学生是共需关系。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网络就可以连接所有的教学资源。专家在线、项目练习、教师回复、学习资源共享等信息化功能正是目前高职院校在建或建成的本校教学论坛的重要内容。但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有以下弊端:(1)高职学生学习欲不高。(2)院校网站乏味。(3)激励措施不足。(4)优秀学生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和企业指导[3]。而自建网站同样给教师带来诸多不便。如:(1)无法向学生展示专业远景和企业所需。(2)教师理论充足而实践性不足。(3)众多小微企业无法及时参与。
基于本地论坛的课程网站建设,融入学生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社会面及知识面,新奇、有趣、内容丰富的本地论坛为学生的兴趣提升提供了平台。因此,课程网站可以作为子板块融入本地论坛的专业板块。从院校层面来看,本地论坛作为课程资源补充到课程资源库中,经过规范引导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双向融合后,优秀学生能够在本地论坛中寻找到商机和职位,利用网络在线展示,让众多企业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技能,并对培养学生技能指明方向。本地论坛中会有企业的优秀员工、技术骨干针对学生作品提出专业建议与意见,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大众参与教育度。学生会信服于专业一线人员的建议,两者相融共同提高。其次,本地论坛为了吸引受众的流量,会推出实物奖励和资金,为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作出贡献。以家居空间课程为例,在试验的两个班118人中,共26人在本地论坛中找到了合适的岗位,6人在本地自主创业且积极参与本地论坛涉及社会性、专业性的话题讨论中,并从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其次,本地论坛——江阴论坛提供本课程需要的一些物质奖励,为课程活动及课程竞赛提供奖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相比传统的课程教学,利用本地论坛补充课程系统后,学生完成课程作业度由原来的95.4%提高到100%。最后,基于本地论坛的课程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对评判标准的革新。作业提交方式由传统的学生交予老师评判,改为发帖形式上传网络,作业的周期率由原来的一周缩短为即做即交。把教师一人评判升级到大众评判,教师只是作为管理者进行优化总结,突出评判标准的革新。
论坛APP作为APP种类中重要一环,为当下高职学生使用手机APP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优化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基于本地论坛建立学院课程子板块的教学新模式,可以给学生、教师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4]。近几年,手机APP的利用和普及,本地论坛APP化,让论坛资源使用更加便捷。把本地论坛资源融入教学APP中,特别是当下流行的课程教学APP,如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既让学生在教学时离不开手机,又让学生在本地论坛的大众社交化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和亲近感。
参考文献:
[1]刘孟良.从高职课程改革现状谈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4):86-87.
[2]邱宗国.广西地方性网络论坛的发展现况与建设就路径[J].创新,2014,51(3):117-120.
[3]张维,赵亮.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与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63-66.
[4]赵艳.高职院校移动APP的设计与开发[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17(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