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典型意义的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现状及分析
2018-05-14邱智铖张清倩李臻王春燕徐慧
邱智铖 张清倩 李臻 王春燕 徐慧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是近年来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点和热点。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之间数字校园建设的程度和水平均不尽相同,中西部地区许多基层院校还处于数字校园建设的初级水平。从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历程、地区性特征出发,并调研选取了河南省南阳市十三所重点样本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的发展水平基础模型,针对模型的重要特征点予以分析评价,并给出了改进意见,以求对各中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关 键 词] 中职;数字校园;典型意义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053-03
一、中职数字校园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校园最早可以追溯至197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E-campus计划。而“数字校园”概念则源于时任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詹姆斯·欧文基金会学术技术中心(The James Irvine Foundation Center for Scholarly Technology)高级研究助理的凯尼斯·格林(KENNETH C. GREEN)博士发起并研究至今的“校园计算项目”(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1998年1月31日,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AL GORE)在加州科学中心发表了“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第一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由此衍生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众多与“数字”有关的新名词。
我国的数字校园研究实践,是从高校起步的发展而来的。经过了多年探索,数字校园也逐渐走出大学校门,走入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当中。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行業的信息化工作制定了规划。在中等职业教育层面上,充分肯定了将信息化融入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信息化建设在提高我国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研究机构与教育部门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和研究,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建设数字校园的积极实践。数字校园逐步形成一些通行的认识:即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通过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交换、统一数据标准等手段,把学校中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安全、文化等有关的所有信息整合成一体化数字资源,服务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地区性数字校园建设评价
当今的数字校园,已经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迭。但由于我国教育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阶段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内,限于各地市、各学校的发展水平与认识程度,学校与学校间的建设水平也存在着很大不同。起步较早的东南沿海中职学校,已普遍建成了符合当地标准的数字校园,部分学校早已开展智慧校园的更迭演进。而中西部地区的中职学校,在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进展,但大多数学校还处于数字校园建设的初级阶段,距离建成标准数字校园还有不小的差距。为了准确评价一个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本校的整体建设情况,本文引入了一套指标体系——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指标体系标准,并以校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十四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数据来源: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特色校信息化建设评估2017年3月~4月),加以分析,以求得出对地区发展情况的整体评价。
指标体系如下: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
二级指标:1.学校互联网服务接入运营商网络;2.学校网络接入总带宽;3.学校统一部署的无线覆盖情况;4.学校拥有的服务器及存储情况;5.学校拥有的基础网络情况。
三级指标:(1)有线网络覆盖情况;(2)校园网主干带宽;(3)桌面带宽。
6.教师拥有教学用信息化终端设备及分布情况:
三级指标:(1)教师拥有教学用信息化终端设备数量;(2)台式机占比;(3)笔记本占比;(4)平板电脑占比;(5)其他终端占比。
7.贵校教师采用电子备课的开展情况。
8.教室总数,多媒体教室数,多媒体教室平均使用率。
三级指标:(1)多媒体教室形态;(2)录播教室建设情况。
9.校园广播建设情况。
三级指标:(1)覆盖情况;(2)广播类型。
10.计算机教室数量、计算机台数、每间计算机教室平均排课量;11.最近一年所有实验实训课程数量,其中利用在线技术支持学生开展校外实习课程的占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校企合作的课程占比;12.学校部署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数量,应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专业占比;13.信息化设备维护工作情况。
一级指标:数字化资源与应用
二级指标:14.校本数字资源库建设情况。
三级指标:(1)数字资源的来源;(2)数字资源建设模式;(3)数字资源涵盖并应用于实际教学的学科数量;(4)学校拥有自主版权资源的占比。
15.教师最常用的数字教学资源类型及频率;16.最近一年学校开设的课程总数、网络课程数、使用网络考试的课程数、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的课程数;17.是否接入省级职业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各级学校资源;18.学校最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系统;19.教师最常使用的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哪些环节;20.学校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情况。
三级指标:(1)网络空间常用功能;(2)教师开通空间的占比和常用功能;(3)学生开通空间的占比和常用功能。
21.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服务于教学的情况
一级指标:应用服务。
二级指标:22.学校开通了哪些信息发布平台及更新频率;23.学校开通校园一卡通的情况;24.学校开通了哪些应用服务系统、是否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共享;25.学校网络安全系统建设情况;26.校园安防监控覆盖范围。
一级指标:师生发展。
二级指标:27.教师中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教学的人员占比;28.为教职工提供信息化培训的情况;29.最受教师欢迎的信息化培训内容;30.学生使用信息化系统服务于自身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和意愿。
一级指标:保障机制。
二级指标:31.学校建立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情况;32.学校承担信息化工作的具体部门;33.学校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规模和计划情况;34.学校信息化建设专业团队人员组成;35.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或顶层设计情况。
通过5项一级指标和35项二级指标以及19项三级指标,对十三所样本校进行数据综合,采用平均值模型和加权模型两种方式,得到如下两组数据:
■
■
■
■
這两组数据分别对应了所调查学校的平均模型和加权模型,我们将两个模型进一步按平均值原则综合后,可得到该地区中职学校数字校园整体建设指标:
办学规模为3300名在校生,180名在职教师,10个专业,60门课程,50个教室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拥有40个多媒体教室(采用投影或触摸一体机),其中一个录播教室,七个计算机教室,教学用计算机350台。通过运营商(多为中国联通)对外接入互联网,平均出口带宽达到130Mb/S,有线网络主干多为千兆级线路,百兆级线路用于接入桌面,无线网络小范围设置,绝大多数学校未统一部署。视频安防监控(部分更新为网络制式)全覆盖,校园广播系统多为模拟制式,未统一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独立建有校本资源库,数字教学资源涵盖约一半学科,资源多采用PPT和授课视频形式。采用网络考试的课程有3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数量有2套。拥有防火墙等基础网络安全设备和3台服务器,建有门户网站和OA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由副校长负责信息化建设领导工作,信息化机构人员组成均有教师兼任,信息化设备维护由第三方实施。没有信息化发展整体规划,不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地区性发展差异以及各学校专业的特色型、行业性特征,来源于地区性数据所形成的抽样模型不能完全展示中职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情况,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一个地区中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水平。
三、对抽样模型的分析
从硬件建设层面上看,大多数中职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投入,在硬件设备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表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建有一间录播教室用于微课和教学视频的制作;原有的教室大部分被改造为多媒体教室,新建的教室多采用新型教学触摸一体机。有线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部分学校试点建设小区域的无线网络。信息终端设备如计算机、平板电脑、图书借阅机等逐渐普及至每名教职工。学生IT相关专业实训条件大为改善,计算机教室数量较之前有不小的增量。
从软件应用层面上看,整体建设进度较缓慢,应用尚不充分。重点表现在限于学校规模普遍较小和教职工信息化意识和水平较低,应用服务种类相对较少。各学校部署的业务系统,主要集中在对OA系统的使用上,而服务于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务、学工、迎新、财务、资产等系统应用几乎为零,各种数据的报送、传递仍然依靠电子数据表格,甚至是纸质表格;针对学生提供的一卡通、成绩查询、就业信息服务、在线学习等服务内容全面缺失,学生对信数字校园建设带来的便利感触不深;部分学校虽整体上线了一批应用系统,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真正开展应用或数据更新不及时,造成“应用服务不出中心机房”的尴尬局面,大量投资被浪费。
从教学资源建设层面上看,各学校普遍建立了统一的教学资源库,也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补充库内资源。但资源类型较为单调、内容重复、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资源类型主要是PPT课件,其他类型资源如电子教材、图片、音频资料、动画、微课、慕课、网络题库等数量非常有限;资源与课程、专业衔接性不强,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资源体系;资源的来源单一,除了学校统一购买一部分校外资源外,大多靠教师自建,资源精品率低,教师制作资源的热情不高;资源平台设计不友好,不便于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整体利用率不高。
从信息化领导力层面看,近些年各学校对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强。学校班子与教职工对信息化的关注程度不够,内部信息化支持力度不足;各部门对业务信息化需求不清、态度不积极。建设的效果并没有让决策层感受到变革的优越性,特别是在项目经费紧张的前提下,带来的成效不如基础设施建设或实训设备采购那么明显。不过,可喜的是,随着教育信息化思想自上而下的贯彻与实践,以及新技术特别是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对教育教学的渗透,使教育管理者开始关注采用“互联网+“思维处理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瓶颈。比如,许多学校都建成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采用了桌面云来进行网络教学和考试。通过抽取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校情实时监控,对决策提供支持。
四、一些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不能完全照搬照抄高校的建设经验,应该根据自身现状和需求,首先解决最根本、最显著的问题。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多是由自身业务需求发展而来,经历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涉及几乎全校所有业务。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多数非内发式的建设,行政命令式的标准建设并不能带来教职工对变革所产生的好感。学校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团队,对建设方向和节奏的把控,一定要遵循亮点和适度原则:不求全,而求出亮点;不求高,而求接地气。一点点地让领导和教职工感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而发自内心地愿意使用,继而激发出更多的需求,开展下一步建设。最近,河南省各地市均提出在一定时间节点内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其实,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标准化不代表同质化,每个学校应聚焦自身的优势,大力发挥;关注自身的短板,重点补强。在资源建设有所长的学校,可以引导建设共享资源中心,推举精品资源。在软件应用有所长的学校,可以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全方位服务于各项管理中,使应用更便捷。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探索式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的发展过程。对学校的决策者和建设者而言,立足本校、深入调研、服务基础业务需求、适度把控建设进程,持续投入、高度关注,才能够达到建设成效、建出特色。
参考文献:
[1]Barry,W.Berkowitz ,S.D. Social structures: Anetwork approach[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30.
[2]陈丽.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信息时代大学的必然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
[3]林页.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研究:以福州第一技师学院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