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传统文化满意度调查
2018-05-14张丽
张丽
[摘 要]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轻视传统文化的情况。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做了传统文化了解情况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1-0181-01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发展,经过不断积累和传承,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灵魂里面。现在国家很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主要的技术传承人员,未来给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中坚力量。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非常重要。作者对在职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做了有关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对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我们要想取得发展,就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提高凝聚力。尤其是青年一代,是未来祖国的希望,更要继承传统文化。
(一)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大家对国家的认识,增强凝聚力
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提高自信心,更有归属感,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是非常自豪的。现在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青年人的要求比较高,大家认识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共同奋斗和进步,实现中国梦。
(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中等职业学生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
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传统文化,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团结一致,保家卫国,这些坚忍和坚强的精神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三)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未来很多是要到基层中去锻炼的。所以国家需要他们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付出。要正直讲诚信,不能弄虚作假。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成为合格的人。
二、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传统文化认识方面的问题
(一)知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实际行动不足
现在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流失的严重性,从上到下都很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中华诗词大会》《中华汉字听写大会》《中華成语大会》等节目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带动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经过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知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情况并不理想。比如,在问及对中华优秀文化是否感兴趣和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时候,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表示非常和比较感兴趣,还有大概40%的学生表示一般。这些问题大家没有选择没兴趣的。但是这些仅仅是纸上谈兵,只能说明大家的认识程度很高。但是当问到对中华传统文化是否了解的时候,仅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所以,学生在行动上并没有与时俱进。在问及读过哪些传统文化典籍的时候,很多学生回答《论语》《唐诗三百首》《道德经》,这说明很多学生还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课本中,对课堂以外的传统文化典籍认识得不是很多,阅读不是很广泛,对《中庸》《大学》《礼记》等书了解得不多。
(二)现代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传统文化
在问到参加过哪些活动时,参加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或国学知识竞赛、传统文化讲座、社会关爱活动,当重大活动的志愿者,这些大有人在。但是仍然有人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多媒体时代,大家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学习传统文化。
(三)学校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开展了各种传统文化课程,可见学校也很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包括传统文化、论语导读等课程。在问到认为是否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也表示很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并且表示,在中职一年级就要开设,可见大家的认知还是很好的。
三、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建议
经过调查,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文章就传统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的传播提出几点建议。
(一)广大学生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并且要付诸实践活动中
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学习举办的活动中,广大学生要积极参加。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现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渠道,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展,比如利用游戏竞赛等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激发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能够取得很大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要清楚自己的责任,培育祖国的下一代任务艰巨。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是未来践行工匠精神的主要人员。所以学校要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的课程,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琳.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传承,2010(21):99-143.
[2]汤耀平.“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广东 10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