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流变及其新音响创作特征
2018-05-14周子棋毛宛钰王宇鑫李尹晨李欣玥
周子棋 毛宛钰 王宇鑫 李尹晨 李欣玥
【摘要】武侠电影作为最具中国代表性的电影类型,从最早汲取借鉴中国传统戏曲打戏,到一比一划拳拳到肉;从初始的无声电影,到如今音画关系的高度统一,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探索、巅峰、衰落、再度崛起等历史时期。作者通过整理1983年至今近1400篇文献,将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分成五个时期,尝试从历时性的视角探索并展望中国武侠电影这独一无二的类型电影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关键词】武侠电影;电影音乐;新音响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武侠一词最早源于日本。 所谓武侠,正是指武与侠的相结合。而武侠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及表现手法立足于电影市场,其中所蕴含的电影音乐,作为影像的有声载体,呐喊出电影所要表达的本质内涵。本文也将致力于武侠电影的创作导向以及文化导向进行深度分析,对于当前电影市场存在的滞后现状,风格特征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首次武侠浪潮
二十世纪初,第一部武侠电影《车中盗》问世。
从1928年到1931年,227部武侠电影诞生。这可谓是中国武侠电影打响的第一炮。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把”武侠”与”神怪”结合在一起,引领武侠神怪片潮流。传统价值观上有所突破的将女权地位提升,迎合了辛亥革命,体现文化对于政治的服从与传播。
以《火烧红莲寺》为例,叙事模式简单明了。电影中加入了大量武林高手以“异技”来斗法,还有许多半人半魔的神怪,成为“武侠神怪片”的开创者。《火烧》系列的武侠电影出现,使中国电影崭露头角,与上映的欧美电影分庭抗衡,使得中国电影有了自主权。对欧美影片在华扩张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十年间的武侠电影发展指引着我们,电影的题材须努力与时代时政相结合。
二、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港台武侠电影的崛起
五十年代初,国民党政权逃逸到台湾,全国百废待兴。武侠电影的中心移至了香港。
1949年,胡鹏导演拍摄的《黄飞鸿传》问世,这堪称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或象征。此时武侠电影中的武打动作较多源自于古典戏曲中的武打形式,加上了许多亦真亦幻的特效,充满了一种奇幻的气息。
到了五十年代后,渐渐实现了武术指导与导演的分离,《黄飞鸿》系列影片的武打场面一改过去的花拳绣腿,加入了真实的武术动作,令观众耳目一新。于语言方面,黄飞鸿系列的电影采用粤语,更具亲切感。在《黄飞鸿》这一系列电影中,“武”与“侠”做到了完美的合璧。真功夫的运用,让观众大开眼界;树立了侠客精神,传颂儒家传统美德并发扬了传统武术与武德,因而影响巨大。
60年代初期,邵氏所推崇的“黃梅戏”气势如虹。而到了60年代中期,武侠电影通过对戏曲、武术以及舞蹈等的融合,开创了一个“世纪神话”。1964年张彻导演了《虎侠歼仇》,投掷出可贵的试金石。于是这一年被公认为香港武侠电影“新纪元年”。此后,胡金铨和张彻分别拍出开创港台武侠片新纪元的《大醉侠》和《独臂刀》。同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所不同的是,武打方面,采用的是介于真打实打与怪力乱神之间的武打动作。
说是张彻、胡金铨创造了新武侠时代,不如说是新武侠时代造就了两人。张彻与胡金铨风格迥异,却同时屹立。张彻阳刚。他所强调的是男性的主演地位,性格强猛。胡金铨则强调儒家的仁爱与深深的禅意。他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不同画面的拼接,达到人体所不可能完成的一些造型。但是,胡金铨的意义不仅于此,他所塑造的女侠形象,使得女性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电影配乐的概念,出于资金不够的现状,配乐人采用直接录入的方式。显得呆板,重复率高。
三十年间的发展,启示诸多。首先,电影依托于其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市场所或缺的往往是与时代相应和的作品,但其不变的宗旨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时局也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其次,电影的发展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大势所趋。
三、20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武侠电影的苏醒
80年代,港台武侠电影逐渐减少,却逐渐在大陆苏醒。从1983年《神秘的大佛》开始,《神鞭》《黄河大侠》《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武侠电影上映,最后《少林寺》将武侠电影推上了空前的高度。这部风靡全球的《少林寺》告别了怪力乱神的拍摄风格,开始了真打实打,展现“硬桥硬马”的真功夫。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还采取了商业化模式下诙谐,幽默,风趣的世俗文化,使得民众的共鸣更为强烈。
较之于二三十年代的武侠形象,此时的“侠”在男女的感情范畴上,“发乎情,止乎礼”。而在内在的性格方面,坚韧不拔。这是一种蕴含在儒家仁爱思想下的百折不挠,也在战乱后的人们心中埋下一种伟人的形象。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剪辑技术的运用和专业的武术运动使得武侠效果更为震撼。这一时期,李连杰、赵长军等武术运动员也相继跳进人们眼球。
80年代的电影音乐新音响对民族器乐的探索表现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中西方音乐开始融合,采用了现代乐或管弦乐。原创的电影配乐,也激发了一批电影音乐人的兴致,他们开始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启示我们,吸收借鉴尤为重要。大陆空白了30年的武侠,在吸收了香港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了空前的发展。
四、20世纪九十年代以徐克为代表的“新武侠”浪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武侠电影代表以徐克最为突出。以全新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 、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化的主题切入,将“新武侠”推向了新浪潮。
徐克擅于打造一个想象中的画面感,如梦如醉。同时,贯通了舞蹈、书法、绘画以及戏剧等诸多方面,使得观众感受一个具有混合感的视觉美感与心灵冲击。更深层次的是指徐克电影中蕴含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以及对于人性意识的觉醒。采用对人物多方面多层次的剖析,不固定好人与恶人之间的界限达到人最真实的,内在的发展。
90年代的音乐最大的特色就是民乐的大量运用。在电影《蝶变》中黄霑采用中国传统的乐器音色以及音乐调式调性,设计了诸多诡异,阴暗的段落。
五、面向国际化与商业化的新世纪武侠电影
新世纪的武侠市场充满着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武侠电影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范畴中不断的突破自己。2001年,李安的第一部武侠作品《卧虎藏龙》在美国电影市场大闹天宫,接连获奖。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对于“侠”这一范畴的主题逐渐淡化。通过多方式的手段讲述超脱于武侠之外更深层次的内涵,包括情怀大义以及世俗情爱。表现手法也更加的隐晦文艺。新世纪的武侠境界构成了一种新的意境。用美学的舞蹈代替暴力的武学,用多元的人物链条设计更复杂的江湖环境。以《卧虎藏龙》《英雄》以及《十月围城》为例。
《英雄》这部电影里运用的色彩和构图与背景音乐完美结合。描写了不同的人物性格。音乐制作也十分出彩,西方的弦乐与中国的民乐相结合,哀伤婉转的小提琴,厚重而悲壮的大提琴,加上中国传统的古琴、二胡、编钟、马头琴等,“在打斗的场景中,还加上了京剧元素,形成了奇妙的视听效果。让人沉浸在辽阔、苍茫的电影场景中。
作为中国首部获得奥斯卡奖项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无疑是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经典。在主题选材上,《卧虎藏龙》在传统的正邪之争中加入了女权主义的成分,即是碧眼狐狸和玉娇龙两个角色。《卧虎藏龙》的主题曲“月光爱人”在大提琴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乐器二胡与西方管乐完美地配合。无论是《南行》还是《荒漠奇情》都在琵琶、竹笛、热瓦甫等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了西方乐。在此基础上,卧虎藏龙还使用了相当多的近现代新音响为背景音。
陈德森导演的《十月围城》是新世紀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不同于当时一般电影切入式的高潮方式,《十月围城》层层推进的情节令场景中的暴力与杀戮有了足够的铺垫,更完好的保留了动作美学本身。影片中对于小角色不吝笔墨的描写,让观众以小见大,从中体会到历史中蕴藏的属于所有国人的革命精神,突显了电影主题。在电影《十月围城》的音乐背景里,运用了圆润亮透的吉他音色为主题旋律,贯穿了整部影片。并且采用了沉重的大提琴音色作为影片音乐的铺垫,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在各种敲击乐、管弦乐的融合中为武打动作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场面。从新音响的角度看,《十月围城》的背景音乐在传统的中国音乐中加入了现代电子音乐,让人耳目一新。这是新世纪电影中的创新,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新走向。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故事传达了正义的力量,百姓都心怀爱国之心,为了革命胜利付出了一份力量。
六、新世纪电影音乐
新世纪的电影音乐选择融合西方的近现代风格与中国的传统元素。将其称之为新音响。指的是新时期以来的电影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从音画关系的整体性涵括与把握入手,将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复合音响,其主题性写作、节奏语言特征、多声音乐形态和曲式结构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融合性的特征。作曲家运用一些不和谐的音程来营造烘托一种紧张、惊恐的氛围。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激起观众的共鸣。这一时期的音乐可谓是一个新的局面。中西方的碰撞,在清新悠扬之中,不乏一份宁静美好。这一时期,谭盾的作品独领风骚。他将电影配乐蕴含于电影之中,又超脱于电影之外,形成电影音乐。横跨中西方,纵跨古今,以多元文化丰富电影内涵。
七、结语
无论是武侠抑或是音乐。都随着时代的轨迹在不断的创新。用一种更新颖,更能钻进观众内心的方式来叙说历历往事抑或人文情怀。沿着这条轨迹,引导着市场采用脱离世俗,不乏浅显的方式去用心的讲武侠梦。同时加入更适合当下的新音响来达到音画关系的进一步统一。
作者简介:周子棋,宁波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
指导老师:杨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