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的策略研究

2018-05-14黄惠玲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7期
关键词:校企校企合作实训

黄惠玲

[摘 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普遍接受且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教学效果和策略反思看,“校企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及广度。结合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从纵向挖掘校企合作的深度、横向发展校企合作的广度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为“校企合作”良性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纵向挖掘;横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215-03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和重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更是肩负时代重任,不仅要顺应时代需求,在工业4.0大背景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制造2025计划添砖加瓦,还要寻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更好、更合适的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前中职教育形势的发展与需求。近年来,结合企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开设专业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国内走俏,打破了中职教育设施落后、知识陈旧、与行业脱轨等弊端,打开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渗透、互相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自200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08〕8号),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之后又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开始在中职学校走俏。这是中职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在中职教育中的积极意义表现为:

(一)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利用企业设备资源、知识技术、企业文化,有针对性设置专业,有目标培养人才,解决实训投入经费不足、实训设备运行成本高而利用率低、设备更迭周期长、知识技能与社会发展脱轨、学生就业率不高、就业专业不对口、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企业技术人员进校教学,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线实践,通过“人才互动”方式,形成由教师和企业技术员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有效提升学校专业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要素,现如今,人才培养成本占企业运作成本比例越来越高,而且人才流失率也居高不下,导致企业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人才却流失到其他同类型企业,落了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果。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精准培养岗位技术人才,通过职业素养课程设置,渗透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认可,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人才流失率。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场地,企业在教学之余,正常生产订单产品,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校企合作”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途径。

(三)提高中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闭门造车,技能落后,知识陈旧,跟企业需求脱轨,达不到技术工人的要求,往往被企业当普工招了去用,社会对中职毕业生认可度低。“校企合作”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成就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增加软实力,同时,学生可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及岗位晋升条件,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前做好规划,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一个具备岗位技术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必定更受企业青睐,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每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也证实了这点。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及状态

(一)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取得较好效果。典型的并被认可的成功模式有“以能力为本位”的德国“双元制”模式、“循序渐进”的澳大利亚“TAFE”模式、“注重水平能力”的北美“CBE”模式等。

(二)国内“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目前,国内常见的几种“校企合作”模式有: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办学模式,校企双方的互动模式,学校、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

从人才培养方式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中职学校常用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委托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式培养、工学交替式培养、顶岗实习式培养、专业共建式合作模式、校企融合互动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集团化合作模式。每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特點鲜明,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专业建设框架、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精准培养技能型人才。经过多年实践,效果显著。

据统计,以上九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单一存在于学校之间,很多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同时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校企合作”为例,同时采用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以SMT技术为载体的“校企合作”项目采用了校企融合互动模式;“慧讯专班”“威杰专班”“鸿翰专班”“昌和盛专班”“新华三专班”“展力高专班”等采用了“冠名班”培养模式和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相结合;“汽车电子专班”“电梯维保专班”“电商运营专班”等采用了工学交替式培养和顶岗实习式培养相结合。

三、校企合作在中职学校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果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因此,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是衡量一个中职学校办学效果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学校和企业互相支持、互补优势、资源共享下,学校教学质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有效改善实训场所、实训基地及實训设备,提升实训内涵建设。

2.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化人才培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质量。

3.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互动模式,邀请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进校授课,拓宽师资来源,壮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教师下企业实践,与行业先进的、实用的技术对接,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重要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校企合作”在摸索中前行,但合作仍停留在浅层的、狭隘的层面,原因有多方面。

1.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参与度不高。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注重生产效益和生产流程的稳定性,因此,企业与学校没有找到一致的契合点。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期望企业能在校内外加大实训设备、实训环境、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投入,使技术深层化、生产多样性、更新周期缩减。但由于企业资源有限,从长远的经济效益考虑,企业不看好“校企合作”收益,很难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在深层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生产要为教学让步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滑,学生想参与企业核心技术学习导致企业机密泄露;企业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参与度不高,只能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被动参与教学环节,或者仅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度不够,完成任务即可,不求质量。

2.学校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企业期望值过高,管理机制跟不上。“校企合作”为当前的职业教育打开一扇大门,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认识度不够,对企业的期望值过高,服务企业的意识跟不上,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不重视企业参与,不符合企业需求;师资能力有限,“双师型”内涵不足,在学校和企业双重工作中难以适应;中职学校受自身条件限制,普遍没有建立“产、教、研”三位一体实训基地,或者“产、教、研”内涵建设不足,仅停留在表面,对企业吸引力不足,校企合作成果不能有效积累,没有形成长期合作机制。

3.学生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起点低,心智不成熟,个人素养、职业素养相对薄弱。中职学生中大部分是被普通高中挡在门外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不高,目标性不强,个人素养较低,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岗位的认知。以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为例,以“校企合作”为项目的专班,近三年人才培养成功率仅为19.23%,即仅有19.23%的学生通过企业考核,并成功留岗,一年内回访发现,这19.23%留岗的学生跳槽率达21.7%。因此,人才培养的难度大,人才层次定位不高,人才效益不好,流失率高,对企业吸引力不大。

四、提高“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的策略研究

(一)纵向挖掘“校企合作”深度

1.引入合适的企业

学校引入企业进校的办学模式,做形象工程,任务式地完成,随意招揽企业进校,可能会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影响校园管理秩序和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无实质内涵,对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品牌建设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引进合作企业,不能随意。随着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6年颁发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加上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校企合作”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因此,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类型是否符合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向;(2)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先进生产设备、技术水平;(3)是否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机制(企业内涵);(4)是否提供足够的教学实践岗位;(5)学校、企业双方在思想、认识、理念和期望值是否达成一致,构成利益共同体。

2.重视企业在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企业在专业建设上的指导作用认识不够,在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需求调研,造成企业资源浪费。利用企业对行业岗位需求的了解,发挥企业所在行业的指导作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层次,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契合合作企业生产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

3.共同开发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校、企双方的个体特征,“校企合作”的内容也因学校条件、企业生产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因此,学校与企业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设置的课程体系也具有狭隘性。“校企合作”项目没有具体的形成文字的教学内容及现成教材,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教学内容,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

以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SMT”技术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为例,“SMT”技术项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SMT”生产技术员(师傅),让每一个学生能熟练操作整个“SMT”生产技术从编程、生产、检测、检修四大区的每一个环节,共5个工作岗位,以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生产标准、技术要求等作为教学开发的内容,发挥企业技术员与专业教师的各自优势,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4.引入第三方监督,制订人才考核标准

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企业打着“校企合作”的幌子钻国家空子,被动完成教学任务,不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因此,引入第三方监督很有必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企业、学校、行业协会三方共同制订人才考核标准,由行业协会制订考核内容,并执行校企合作成果考核。在第三方的监督和人才考核标准的制约下,“校企合作”效果得以保障,“校企合作”不至于流于形式。

5.加强职业素养培训,引入企业文化

中职学生起点低、心智不成熟、缺乏素养是普遍现象。在工作中表现为眼高手低、吃苦耐劳差、盲目跳槽、关系处理不当等,这是很多企业拒绝聘用中职学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传输企业文化素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提高了学生软实力,提高学生竞争力;渗透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认可,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愿意长期服务于企业,人才流失率降低。

6.为企业提供科研基地,参与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里积极开展并顺利推广,但在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里却鲜有成效,这与中职学校的自身条件限制有关。中职学校实训场地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达不到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很难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中职学校不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但可以提供科研场地:学校引入企业研发项目,为企业提供科研基地,组成以企业为主体,教师参与的研发团队,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实力。

7.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明确学校、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尚未建立起与校企合作相匹配的管理机制,以至于校企合作不能深层次发展,停留在表面。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分割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途径,导致校企合作监管不到位,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很难沟通解决,“校企合作”缺乏长期发展机制。因此,学校应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明确学校、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解决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规范双方的行为。例如,成立由校领导和企业管理层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发挥沟通和协调职能。

8.政策支持,做到企业学校互利互赢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生产要为教学让步,必然影响企业生产效益,因此,制定和细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激励政策是“校企合作”长期进行的保障。如,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进行信誉资质评估,授予“教育企业”的荣誉;通过减税、补贴、减免等措施,用于企业对职业教育做出支持和贡献的补助和奖励;通过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对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企业招收职业学校学生可免一年社保费等,国家政策应给予大力支持。

(二)横向发展“校企合作”广度

1.打破“校企合作”空间限制,“校中厂”延伸至“厂中校”

在“校企合作”中,“校中厂”是把合作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学校,而“厂中校”是指学校分批派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学习,不同于学生顶岗实习,或者學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企业工人, “厂中校”是“校中厂”的延伸。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受学校场地限制,企业不可能把整个生产链或所有的生产线搬到学校,能应用于教学的岗位大大减少,不能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训;另一方面,如果学校参与企业在岗工人培训,既能发挥学校功能,也能提高企业吸引力。从“校中厂”延伸至“厂中校”,打破校企合作的空间限制,更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

2.向“产业链”方向发展

在这个业务日渐丰富,竞争日趋激烈的移动互联大环境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纵深发展的所有资源,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与其他企业展开合作,形成产业链。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在其所属产业链中,仅属于众多环节中的一环,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行业敏锐度和视觉高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学生适合该环节提供的工作岗位,但不一定适合该行业其他工作岗位。因此,学校以“厂中校”为合作模式,以行业项目为载体,以产业链为方向,同一个项目吸收多个企业加盟,实现“校企合作”纵向发展。

3.联合企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把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学校师资结合起来,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部门,对学生、企业岗位员工、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拓宽“校企合作”的内容。如,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把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置在校企合作基地旁边,学生经过技能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获得行业认可的技能鉴定,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实质性的好处。

4.“引进来,走出去”,人才融合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融合政策,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引进优秀的企业技术员(师傅)到学校担任实训指导老师,提高实训能力;让更多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把“双师型”落到实处,实现人才互动、人才融合。

5.借助企业品牌延伸,打造品牌学校

学校品牌是指具有一定知名度、赞誉度的学校综合内涵的概括,它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品质、教育特色以及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硬件资源和软性资源,而品牌建设,是学校核心竞争力软性资源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企业方在行业、市场及社会上的影响力,推动学校品牌建设,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通过品牌概念增加竞争能力、实现同类学校差异的突破成为名校,品牌就又会反过来扩张学校影响力,促进学校在良性循环的状态中不断优化。在这种品牌效应下,办学效应、师生生命成长效应、服务家庭效应以及一切社会综合效应,都会明显地凸显出来。

五、结束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东莞市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例,分析了“校企合作”在当前中职教育中的意义、合作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校企合作”的纵向深度及横向广度提供了一些策略建议。但由于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及“校企合作”存个体的多样性,“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因此,本文提及的策略建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史晓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简艳.“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李俊俊.校企合作模式及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5]胡洁.基于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丛刊,2017(11).

猜你喜欢

校企校企合作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