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民间音乐的新型传承
2018-05-14孙月红
孙月红
【摘要】山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多方面对山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探索出新型传承的方案,以期能促进山西民间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民间音乐;新型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山西国家级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山西省各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综合来说山西省的民间音乐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民间音乐来源于生活,人们用音乐诉说着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是当地人民的生活写照。第二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历史渊源。许多民间音乐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威风锣鼓始于尧、舜时代;上党八音会起始于夏商,形成于春秋,到了汉唐时期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形式;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有闻声十里之誉;文水鈲子是老百姓与大自然抗争的表现形式,祭神祈雨的仪式;太原锣鼓盛行于清代的社火活动中。第三音乐形式多样性。五台山佛乐既有佛教音乐特色,又有民间音乐韵味,由打击乐和吹奏乐组成,演奏乐器多样。恒山道乐有声乐和器乐组成,是道教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历史产物。
二、山西民间音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传承
(一)與高校音乐教育相结合
将山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大纲中,既能丰富课堂教学,表现地域特色,教师又可以在此基础上编写山西音乐类“非遗”教材,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索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校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导游综合技能实训课,课程中有安排学唱山西民歌,了解山西民间音乐。学生在导游的工作岗位中结合山西民间音乐的讲解和演唱,曾得到了游客的好评。
但是,在山西民间音乐进课堂的实践运用中也有一些问题。地方民间音乐的教材很少,音乐院校教师应尽快创编本地方的民间音乐教材,使这些独特的地方民间音乐成为音乐院校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需要成立“非遗”民间音乐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教学研讨。把一些民间音乐的传承人请进学校,开展讲座、表演、交流等活动,建立良好的民间音乐学习教学机制。
(二)与旅游资源相结合
在对山西省内的一些主要文化旅游景点的调查中了解到,山西省内一些文化旅游景点中传统民间音乐的表演并不是十分的兴盛,演出形式也多有改变。根据调查的现状,发现民间音乐在旅游景点内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
山西的锣鼓乐被称为中国第一鼓,许多游客在看到现场锣鼓演出后都赞叹不已,根据游客的需要,可以增开“锣鼓乐体验游”“山西民歌专线”等旅游线路,为山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开辟一条新出路。另外,可以借助山西大剧院这一平台,组织优秀的山西民间音乐演出或讲座,使游客在领略山西美景的同时,欣赏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实现真正的音乐文化旅游,把民间音乐规划到旅游景点中。以五台山为例,五台山是山西省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佛乐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五台山佛教音乐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打造山西民间音乐品牌。可以将各种山西民间乐器做纪念品,制作成精美的迷你版配饰或者工艺摆件。还可在景点宣传民间音乐,推出光盘、图书等产品,既吸引了游客,又保护了民间音乐。建立山西民间音乐博物馆,把山西优秀的民间音乐汇集到一起,聘请民间艺人现场教授游客,使游客真正参与到民间音乐中,游客演唱或演奏一段民间音乐,穿上演出服,配上音乐在舞台上表演,并录下来制作成光盘。这种体验山西民间音乐的新景点,使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与社区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社区音乐活动中,社区音乐活动多以合唱、舞蹈、器乐演奏这种形式组成。由于参加社区活动的以老年人为主,歌曲的选择多是革命歌曲、大众歌曲。
三、结论
山西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帮助,不能仅靠传承人和音乐教师,需要整合其他资源,政府参与支持,创建民间音乐传承新机制,在保持原有音乐不变的情况下,探索音乐产业化的路子。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间音乐的多样性,要根据其生存环境,选择适合的模式保护和传承,使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才是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章建刚,王亮.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