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8-05-14郭莉

北方音乐 2018年8期
关键词:腔体咬字民族声乐

【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国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凭借个性化的美学标准、细致的表现、复杂的技巧、绚丽的风格、丰富的曲目而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基于民族声乐的个性特点,教学方法也应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高校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了解其稳定、积极、松弛的歌唱状态,从而使得学生都能用清晰、精准的歌唱语言将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生动、传神地展示出来。本文将以《长相知》为例,从气息、腔体、咬字、情感四个方面就民族声乐教学的方法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民族声乐;课堂教学;气息;腔体;咬字;情感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有的悠扬欢快,有的忧伤悲戚、有的尤其亢劲、有的旖旎温婉,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生动,吸引了大批热衷此门艺术的学生。但是,要想显著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能力,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在多练与多思中从量变达到质变。本文在研究中发现,一些高校学生自身具有优越的民族声乐学习条件,但是,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最终还是放弃了研修与学习这门艺术,非常可惜。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成为教师需要细致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气息

在民族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从第一节课开始就频繁提起气息的运用方法,由此可见气息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气息把握能力的时候,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正确呼吸习惯,使得学生可自如把握气息

正确的呼吸习惯,指的是安静、自然的呼吸状态。呼吸是我们的一种生理机能,不会随意被人为支配。同样的,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正确的呼吸理应是有规律的、自然的呼吸。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准备演唱饱含真情的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都会深吸一口气,行为十分夸张,给人“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感觉。而这种夸张的强吸气与猛吸气的动作是错误的,有悖于生理正常规律。另一方面,强吸气、猛吸气的做法,可能会造成气息在胸腔积聚而无法下沉,这就会使得喉部肌肉过于紧张,出现气息僵硬、音色暗色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演唱效果会使得原本柔美的失去了色彩,还会让听众感受到压迫感。同时,由于演唱者没有做到气息的自然、流畅,演唱中会疲惫不堪、面红耳赤,久而久之还会损坏声带。气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是气息的根,缺乏气息支持的唱腔就会显得散、飘、虚,但支点不正确的气息也会造成声音的干、挤、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运用气息的技巧,而不是用蛮力。比如在演唱《长相知》这一首经典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学生就应保持放松、自然的呼吸,用鼻腔深呼吸,当气息下沉到腹部的时候,借助腰部支撑把气息聚集到腰部与腹部四周,以实现“气沉丹田”的呼吸效果。要想让学生体会“气沉丹田”的效果,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呼吸习惯,激励学生利用“嗅花”的姿态体会下沉的气息。当然,也可借助“往远处呐喊”“扎马步”的方法感知腿部、腰部、腹部的力量,从而对下沉的气息有更生动的感知。

(二)培养气息控制能力,确保学生演唱中气息自然流动

学生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应确保气息的流动与音乐流动相符合,而对气息的精准控制需要构建在练习与人为控制的基础上。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有效的肢体动作指导学生如何“随乐而动”,借助形体动作感知作品的律动,将把握歌曲时值、节拍、节奏,从而较好地迎合循环流动的气息。比如在演唱《长相知》的时候,为了将其意义更加精准地表达出来,就需要学生正确把握气息。在演唱第三小节中“上邪”的“邪”字之后换气,接着唱接下来的拖腔,从而可将作品的戏剧意蕴充分展现出来。

二、腔体

声音是声带和气息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气息是不能发声的,而声带自身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微弱、干涩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形成通透、明亮的音色,就需要声带和腔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共鸣,从而丰富声音色彩、扩大音量、提升音质。什么是腔体?从某个角度来讲,腔体是由腹部、胸腔、口咽腔、鼻咽腔共同构成,从上到下构建的一条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的管道。在腔体中,关键的共鸣腔体是鼻咽腔,从鼻腔进入“起音”,音乐会非常圆润、明亮;口烟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确保声音充实、完满及腔体通畅;腹部与胸腔在腔体中发挥着“支柱”作用,支持气息,确保了整个演唱环节可顺利完成。统一的腔体是音色统一与声音通畅的基本保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演唱中出现音色频繁变化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打开高音区的话,“起音”对应的音色就会显得“挤”“扁”。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出微笑的表情,将笑肌充分打开,体会“打哈欠”的感觉,从而找到鼻咽腔。当学生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在声音进到中音区的过程中,如果口咽腔没有得到恰当控制,就会使得音色变得僵硬、偏白,弹性不足,从而会让学生的咬字显得含混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较好地控制口腔肌肉,所以口腔肌肉就显得非常松散。这就需要教师在民主声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腔肌肉进行训练,使得学生在吐字与咬字的时候,能较好地找准口腔中的着力点。

三、咬字

语言在民主声乐作品中发挥着骨骼的作用,是幻化作品灵魂的工具。民族音乐与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成员的关键元素。从某个层面来讲,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借助民族语言这一载体在民族音乐适合的强调中进行说话的一个过程,如果不能恰当地咬字与发音,那么就不能将音乐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音韵悠扬、行腔婉转是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最大魅力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研究“咬字行腔”的方法与技巧。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中的“字正”指的是在确保字尾、字腹、字头完整、清晰、准确的同时,还可恰当地进入行腔中;“腔圆”指的是饱满的音色,清亮的元音。比如,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长相知》的时候,教师就应指导学生精准拿捏作品中的声腔美。在演唱“山无棱,江水为竭”中“山”字的时候,就应做到“齐、开”,突出“an”这一韵母的收声与归韵,把“山”的后鼻音归韵和一般的“ang”区别开;在演唱“江”字的时候,应十分小心,不可发成归韵的前鼻音“jian”。因此,在收聲、归韵、行腔、吐音、咬字上,应切实做好腔体的把握,做到字尾收声与归韵、字腹的引长、字头的咬字,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的韵味与风格体现出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要想有效预防学生步入咬字误区,在演唱之前,教师就应重点引导学生揣摩歌词,借助朗读训练,开展“清、稳、慢”的咬字训练,确保演唱中所有字都能达到“圆、正、准”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咬字能力的时候,教师应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差异化的情况采用各不相同的训练方式。针对“开口音”把握较好的学生,在发声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以开头音为首的训练方案,让他们在开口音腔体的引导下较为容易地进入闭口音。比如,对能较为正确发出“ma”这个音的学生,教师应针对其特点将“ma”当成咬字训练切入点,然后转向对“mi”音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闭口音”与“开口音”都能找出正确的共鸣腔体,并且可恰当应用到演唱过程中,使得学生体会到“依字行腔”的演唱感觉。

四、情感

在学习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重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即便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音乐演唱技巧,却不能将情感渗透到演唱中,就会使得作品缺乏生命力,难以实现感染听众的目的。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传授音乐技能之前,应引导学生先扎实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探究与训练演唱方法与技法。简单来讲,当前一些学生的演唱技能很高,却唱不出音乐作品的情感与韵味,是因为他们片面追求声音之外的一些东西,而不重视对音乐作品内涵与本质的掌握。音是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人员的灵魂发出的声音。白居易的诗中有这样一句“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种特色语言。沁人心脾的音乐,仅仅凭借良好的嗓音条件是难以获得的,还需要建立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前提下。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借助情感体验的途径获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美,从而使得学生对音乐语言有生动体会,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而淋漓尽致地表现美,最终可声情并茂地演绎美。比如,《长相知》描述的是一个具有坚贞爱情观念的女人,她表达情感的语气与语言具有个性特点,歌曲首句“上邪”就奠定了作品的风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上邪”这一句的时候,应先让学生细致分析其中的意蕴,只有这样才能将女主人公执著、坚定的爱情精神展示出来。

五、總结

总之,民族声乐演唱是一种复杂性与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只有让学生精确把握对演唱效果产生影响的气息、腔体、咬字、情感的应用技巧,以便更加专业、轻松、传神的方式完成演唱活动,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意蕴,才能给听众送去更丰富的音乐盛宴。

参考文献

[1]刘明星.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借鉴[J].福建茶叶,2017,39(12):147-148.

[2]黄春媛.做心灵的歌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音乐创作,2017(12):161-163.

[3]刘国峰.美声唱法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4):171-172.

[4]赖月娟.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6(07):183-184.

[5]张伟.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写在2015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之后[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03):20-26.

[6]王颖.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03):105-108.

作者简介:郭莉,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教学。

猜你喜欢

腔体咬字民族声乐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大功率连续波磁控管腔体一体化的研究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教学体会之歌唱的共鸣
镇巴民歌的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浅谈民族唱法中共鸣腔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