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董仲舒的儒家礼乐思想
2018-05-14陈思璐吕明珠
陈思璐 吕明珠
【摘要】儒家把礼乐教化看成是社会文明以及人的行为准则标志,认为礼乐教化可以促使国家、社会以及家庭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实现有序发展和繁荣昌盛。本文对儒家的礼乐思想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儒家;礼乐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汉汉初奉行“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在汉武帝继位后不久,汉武帝在面见董仲舒等人的时候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天道、人世、治乱。董仲舒在回答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观念,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理念听起来好像是要以儒家为尊,对其他的学术流派统统进行碾压,其实,他的目的是想要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董仲舒认为,人文学术是离不开政治环境的,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支持政治。独尊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禁止其他思想和著述,而是在选拔人才以及统治思想的时候不取其他理论流派,建议在政治治理过程中要实现“明教化”,而且要正法度,主张实行“德主刑辅”的仁政,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可以广设学校,宣扬儒家的礼仪道德,维护儒家的地位以及君主专制政权。董仲舒的思想使得儒家思想从一种社会思想、一种地方性思想变成了官方思想,为儒家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儒家的“礼”与“乐”
礼乐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儒家思想中的礼对于乐就好像阴对于阳,是相辅相成的。《论语·泰伯》中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事情开始于诗,修身首先要学习诗歌,而且在修身的过程中礼乐都是不可或缺的,最终成功离不开礼乐。通过“礼”与“乐”的结合可以培养出具有道德修养的仁义之人,这些人的思想道德已经达到了一定层次,从而更容易实现仁政。在儒家思想中,狭义上的礼教指的是礼节,等同于现代的德育,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時候就十分重视“礼”,注重修身养性。另外,很注重维护和调节人的社会秩序;而狭义上的乐教指的是文艺、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用良好的审美来看待生活,丰富生活,经营生活。
儒家思想上承西周礼乐教化的传统,十分重视礼乐教化,尤其是礼乐的社会性教化功能,将礼乐作为政治的附属思想去教化群众,可以实现礼乐的相辅相成,也能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而达到政和目的。
三、董仲舒的儒家礼乐思想
先秦的儒家思想中重视“安上治民”“移风易俗”,从这个角度出发劝诫统治者要实施礼乐教化,董仲舒提出了“天意”的概念。整个汉代社会都弥漫着一种鬼神风气,汉武帝一生都热衷于成仙和封禅,在这种背景下董仲舒提出的学说无疑更有说服力。董仲舒在阐述礼乐思想的时候也提出了“功成作乐”的观点,他认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必须要改变陈旧的制度,表示他所承受的是天命,而不是承袭前王,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初,还是可以使用前朝的礼乐,所以,新王朝的统治者只有用新的制度成功治理社会之后,才能顺应民心,制作出新的音乐,表示统治者的成绩。“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是《楚王篇》的内容,在其中也论述了这个观点。可以明显看出,“功成作乐”这个观点是对王权进行限制的,目的是为了让王能够有所作为,做出一番成绩。董仲舒的观点中也充分肯定了一个王应该要作乐,但是作乐的前提是新王朝的统治者用新的制度去治理社会,并且取得成功,达到国泰民安的社会和谐场面。新朝代以王的功德为乐,新乐比先王之乐更能适应当前的王朝和时代,也更能教化民众。这个思想在董仲舒的礼乐思想中占重要地位,而且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督促新王要有所作为,这是对限制王权的一种有益探索。
至此,董仲舒的礼乐思想基本形成,他的礼乐思想其实是一整套完整的监督机制。第一,王必须施行礼乐,因为礼乐是天意,但是在自己还没有做出成果之前,还可以沿袭前朝的礼乐,只有自己产生功劳之后才可以产生新的礼乐;第二,衡量一个君王有没有功德的标准是有没有天降灾祸,董仲舒的理念其实是要求君王要勤政爱民的表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我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古代儒家的统治思想地位。董仲舒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礼乐思想进行了补充和拓展,使得儒家的礼乐思想在治理国家方面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侯璐璐.董仲舒的儒家礼乐思想[J].大众文艺:理论, 2009(20).
[2]葛士阳.董仲舒礼乐思想的“民主”色彩[J].青年文学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