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2018-05-14米申

北方音乐 2018年14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米申

【摘要】音乐欣赏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中的一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以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美育与文明进步的关系介绍为代表。但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束缚,音乐欣赏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观念还普遍需要提高进步。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观念性问题,力图从音乐美学、听觉感官及聆听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音乐欣赏;听觉感官;教学方法

【文献标识码】J603 【中图分类号】A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音乐学学科成果的不断丰富,对于音乐欣赏教育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方法。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就谈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其中明确地解释了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基础知识与技能与音乐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也为音乐欣赏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及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落实这一理念,始终将审美放在第一位,把有关音乐知识与技能有机地与审美体验相结合,根据欣赏音乐的个人体会以及教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对音乐欣赏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不当之处,还望同仁给予批评指教。

一、音乐欣赏教育应遵循音乐美学及听觉感官的一般规律来进行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其构成的基本材料的,这种材料的属性也决定了音乐艺术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音乐不具有文字的语义性,不能像文字一样表述明确的概念;2.音乐是听觉艺术,受到听觉的限制,不可能刻画具体事物的外在形象;3.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必须在时间过程中展开;4.音乐的美即是声音的美等。以上这些特征显示出音乐这门艺术明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抓住音乐的特征,不以理解文学、绘画、雕塑、舞蹈等视觉艺术的方式去理解音乐艺术,解读音乐作品。把音乐完全看作是听的艺术,是声音作用于听觉感官的美的体验,是教师要把握好的一个基本前提。例如,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展开部有一段描写楼台会的主题音乐,许多欣赏教材对这段音乐有诸如此类的描述:“楼台会,大小提琴对话,如泣如诉的音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梁祝楼台会的心境。”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听出在什么样的楼台,梁祝分别是什么面容,有过怎样的对话等这些视觉性和文字性的内容,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不能像语言文字、图画雕刻那样描绘出十分具体的内容,但它十分擅长表现当时的情感,即使是如此的情感,对于听者来说,往往也会隐射自身,把自身独特的情感经历与音乐的情感表达裹挟在一起。教材中文字的提示也仅仅是帮助听者充分调动联觉反应,与音乐建立其相互关联的语境(context),并卷入自身的人生体验,得到美的体验。因此,音乐欣赏的教学要紧紧抓住“听”的实质,切勿本末倒置,把音乐的图解、形象的刻画作为教学重点。

此外,既然音乐艺术是感官性的艺术,那么把握学生当下的听觉感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由浅入深的音乐感官培养,就成为音乐欣赏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内容。教育心理学提出,人的视、听、味、嗅、触的各种感官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经历的不断丰富,各种感官都会随之呈现出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各种感官能力假若通过恰当的训练,相应方面就可以得到巨大的提高。好比文学家对文字的敏感,画家对色彩的敏感,音乐家对声音的敏感等,都是通过长期的积累而获得感官上的某种敏锐性。以此为基础,笔者认为,人类至今留存下的众多音乐作品是存在着明显感官差异的,这种差异一方面主要表现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例如中国音乐与日本音乐),另一方面表现于历史阶段的不同(例如巴洛克音乐与印象派音乐)。一个是地域特性,一个是历史特性。而人的听觉感官受到当下环境的影响,会在不自觉中接受和认可当地及当代的主流音乐语言表达形式,而对其他地域及历史阶段的音乐语言表达存在陌生感和不适应感。那么教学中欣赏不同地域及不同时间阶段的音乐作品时,对于相关地域文化的介绍、历史文化的介绍,以及这一文化与音乐的关联和文化在音乐上的表现的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情理上得到认可,在感官上也更容易接纳陌生的声音组织,从而帮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的学习对音乐文化产生较高的兴趣和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中有机地结合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一)音乐审美与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关系

首先应该承认,音乐这门艺术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知识性与技能性,这些知识与技能不仅仅体现在书本文字上,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它直接就体现在音乐的审美过程当中,例如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中对于复调技法与主题变奏手法的运用,帕格尼尼小提琴《二十四首随想曲》中对小提琴演奏技能的高超展现,都是聆听者获得美感的重要来源。从中可以看出,在音乐审美内容上除了感观性的审美体验,还必然包含着知识的审美和技能的审美。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对于知识与技能的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欣赏者的审美质量。因此,在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针对于音乐作品中所涉及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穿插讲解,其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获得更高音乐审美体验而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音乐审美体验成为一种包含着知识审美与技能审美的综合性审美过程。

(二)音乐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技能结合的理念方法

所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上文提到音乐欣赏教育虽以审美为核心,但知识与技能本身也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编排、音乐曲目的顺序选择上应该进行综合性的考量,既要照顾到欣赏曲目由浅入深的同时,也要照顾到曲目中与审美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内容的循序渐进过程,尽量做到曲目与曲目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技能与技能之间都能够有效衔接,让课程的进行更富有条理性与逻辑性,从而不至于导致作品欣赏与知识技能讲解上比重失调、顾此失彼。

三、紧紧抓住音乐欣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对从教者应有较高的要求

学習音乐欣赏,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这种修养不仅仅存在于听觉感官上的愉悦,而且在背后还蕴含着地域及时代精神、文化、艺术流派的变迁和起伏。通过有效的教学,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面对一部音乐作品时,不仅能够沉浸于对它的欣赏和感官快乐中,而且还能对这一作品所带来的愉悦进行判断和反思,从而与全人类通过音乐所记录下的感受进行沟通和共鸣。

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从教者而言,就必须要有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一定的“耳”力,同时还必须对音乐的历史、音乐的时代风貌以及音乐中所富含的文化信息、历史信息、民族信息,甚至于哲学宗教信息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养分。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有音乐知识,还要具备音乐之外的知识。毕竟音乐是一种在实践中展开的听觉艺术,它具有高度的形式化,聆听音乐是怎样表达,如何表达的,与聆听音乐作品表达了什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音乐欣赏是感性的审美,教师抓住了“听”就抓住了欣赏的要害。音乐欣赏课的目的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中人们用声音记录下的美的理想与思想情怀,从而打开视野,提高美的素养,重视生活中对美的关照,激发出新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2).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