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处理音乐课本中“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2018-05-14魏靖雯

北方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流行音乐

【摘要】 “经典”和“通俗”是一组相对的、一致的概念。在音乐领域,人们赋予了“经典”和“通俗”的特殊内涵。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处理“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地位,调节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要如何优化中小学音乐教育。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小学音乐教学;音乐审美;经典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经典音乐”常常成为“高雅音乐”和“严肃音乐”的代名词。流行音乐指的是音乐在一定时期内的广泛普及。在许多情况下,它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内容通俗、形式生动、感情真挚。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音乐形式。与经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的歌词更加让人容易理解,流行音乐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用歌词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具有普遍性、流行性、新颖性、娱乐性、商业性以及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一、中小学音乐课的现状

我曾从事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宗旨和任务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教科书知识普遍枯燥乏味,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师作为对小学、初中中学音乐教材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人,小学和初中、高中音乐教育做为专业音乐学院的备份传输,对音乐专业发展水平较高,中小学音乐教育,很容易移植到音乐教育目标,尤其是现在大家都说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主要是中小学特殊教育和意识符号。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当前比较突出专业化、成人化趋势。总的来说,在教学大纲和小学和初中音乐教材的编写原则及音乐教育现状、内容和要求的影响下,大学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及音乐能力的发展存在难度。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显示:音乐这门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综合,它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根本上来说,音乐这门学科具有整体性和包容性文化现象,这些特征为音乐在中小学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各类艺术门类之间和各种音乐方式之间的融合与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某种同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现象,这一心理现象使得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或各种各样音乐形式之间相互融合。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音乐为本,这里所谓的音乐指的是课本音乐。以音乐教材为主,中间融入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为辅,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既然中小学生如此喜爱流行音乐,与其说将其放着不管,倒不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准确地将流行音乐运用于课堂中,让流行音乐服务于传统音乐。那么,经典音乐走进音乐课堂中,我相信一定会有崭新的一个局面。

二、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巧借流行音乐,促进师生和谐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音乐教学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符合教学,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与教学所学的歌曲不相同,但也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如今,在高强度的应试教育下,流行音乐便成为学生们减轻压力的方式。因此,平时除了仔细选择教材上的内容,我们也应该关注流行音乐的最新趋势,主要是学习流行音乐的创作。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

(二)巧借流行音乐,提高音乐审美观

在过去,中小学音乐或多或少会受到学院派专业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于音乐课程标准已经给定好了教学目标、教学的宗旨、教学的内容等,造成教师设计教学内容都在这给定的范围内进行。由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背道而驰,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会把音乐课上成单纯的技能和知识传授课。偏向于专业音乐课的上课方式,不停地去要求学生掌握发声技巧以及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从而忽略了课标中提到的目前当下中小学音乐课的总目标,即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长久性兴趣,涵养与美感,和諧的身心,陶冶情操以及健全人格。

客观地说,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音乐教学是“情”与“美”的结合,那么就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方式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其前提条件就是学生要对音乐感兴趣。流行音乐尤其是优秀的流行音乐同样具有课本上传统歌曲的美育功能。音乐本身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和追求。音乐课是灵活的,不是教条的,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及音乐水平。如学生们很喜欢迈克·杰克逊,我们可以介绍关于倡导世界和平,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这类的歌曲<> <> <>等歌。 深刻的内容,励志的歌曲,令人深省的画面,会给同学们以一种不一样的种震撼,加深对生命的保护,珍惜生命和审美的目标。如《看不见的翅膀》告诉我,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灰心,要顽强地面对。总之,我们应该学习音乐课中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并将其与古典音乐作品相结合,为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和经典音乐的学习搭建桥梁,引导学生进入学校音乐教材的经典音乐殿堂。

(三)巧借流行音乐,提高民族文化意识

中国最早的骨笛吹出完整的七度,超过八,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民间音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如民间音乐、宫廷音乐、人文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大类。民间音乐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习和欣赏中国民乐美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音乐的美;于此同时,可以有效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国传统音乐应作为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对民间音乐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和热爱祖國的音乐文化,提升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所以,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宏扬民族音乐文明势在必行。我们不否定异国音乐有其崇高的一面,也不否认流行音乐有其美好的一面,但我们决不能忘记我们本民族的经典音乐。为了使下一代接受“美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弘扬民族文化。

三、优化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

(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风”的流行音乐

歌手们借鉴风行于世的R&B、hip-pop的音乐模式,创作出具有现代韵律感的戏曲唱腔,配器则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尤其是京剧中的文武大件。这种新颖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学关心和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民族乐器

通过现代的民族器乐组合,例如:“女子十二乐坊”等流行民族器乐组合演奏的音乐,扩大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理解,以及不同形式的民族乐器的演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民间流行的儿童歌谣

与其他形式的音乐相比,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生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已学会了一些歌曲,虽然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不够准确,但学生更感兴趣。因此,在儿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音乐的氛围。

传统音乐嫁接流行音乐元素,不但使传统音乐具有浓郁的古典韵味,而且又不失现代感,不但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而且带给学生们亲切熟悉的感觉。流行音乐贴近大众生活,深受中小学生的推崇和喜爱。中国风歌曲让中学生享受音乐,放松心情,接触到古代戏曲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关注,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并享受到了生活的情趣和方向。中小学生可以通过中国歌曲认识许多民族传统乐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并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相关的知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可抗拒的,采用拒绝或不理会的方式去对待新鲜事物,违反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规模。虽然流行音乐是多种多样的,但能成为经典的很少,其中大部分是相对薄弱的,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经典音乐、民族音乐和异国古典音乐历经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它们的艺术内涵很丰富,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因此,流行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不仅是长期的,而且还不长。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握流行音乐在课堂上的规模,即不要放弃流行音乐,又不能把音乐课堂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把流行音乐课当成课堂的主角,使音乐课偏离音乐教学内容,又提高音乐基本要素。

作者简介:魏靖雯(1993—)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硕士,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流行音乐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简析高中音乐的审美教学
论音乐教学品德培育的渗透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流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