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构建有效音乐课堂、发展学生音乐素养
2018-05-14汪喜梅
汪喜梅
【摘要】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即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在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大流中,如何构建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素养为目标导向的有效音乐课堂,值得广大音乐教师深思和改进。本文就当前音乐课堂教学的不良现象进行剖析,并对如何构建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素养为目标导向的有效音乐课堂进行阐述,同时也阐明构建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素养为目标导向的有效音乐课堂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有效课堂;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音乐素养”一词的解读是这么说的:“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概括地说就是:“双基+四个基本能力”,即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包括相关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戴维·埃里奥特在他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对于音乐素养的表述中也说:“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和我们倡导的构建有效音乐课堂和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相去甚远。如从学生学习情境创设看,有些不能即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有些没有浓郁的音乐性;从问答质量看,设问时机不合适且没有针对性,设问表述没有指向性,设问没有跟进性等;从导学成效看,导学步骤设置不够简明清晰,导学过程不能扎实落实知识要点,不能凸显主客体学习特征,不具有创新性等。
一、把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作为音乐教育最直接的目标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認知。音乐教育应该成为审美教育。教学视导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在音乐课堂上使用的花样很多,课堂也很热闹,但好多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为演唱(欣赏)而演唱(欣赏),流于表面。课堂结束,歌没有唱会,欣赏主题没有留下多少印记。
如《瓦尔塔瓦河》一课中关于主题的学习。老师先是请同学聆听音乐并思考“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沃尔塔瓦河?”,给学生一个音乐整体形象,然后唱一唱音乐主题,同时关注主题拍子、力度、重音等熟悉音乐主题,为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做准备;接着再次聆听探究“有哪些乐器参与到音乐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沃尔塔瓦河》是采用弦乐组、木管乐和铜管乐组及打击乐组组成的管弦乐曲。三个导学过程紧紧围绕音乐审美,导学步骤设置简明清晰,分层次递增学习要求,环环相扣。
二、把音乐要素及其表现力的学习作为最基本的内容
无论歌唱教学还是欣赏教学,我们均需要从音乐要素及其表现力方面着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从历来的优质课评比中我们感受到了很多精彩的课例,如全国第七届优质课评比中展示的《沂蒙山小调》从音乐的风格入手,不让音乐具象化,注重音乐内涵。这节课中学生感受了变化拍子、起承转合的特点、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学生通过找骨干音还发现和《小白菜》的音调相似,体现了音乐的地方性。
三、把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作为最基本的音乐学习手段
无论是世界上三大体系还是中央音乐学院提出的“新体系”,都主张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与魅力。我们平时也经常对老师们说“先体验后概念”。新知和基本技能不是单纯的说教,也不是将一节歌唱课变成一节纯训练技巧的排练课。只有创设好的学习意境和氛围,通过音乐要素及其表现力的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让音乐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让音乐丰富学生的感觉体验。
明确了构建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素养为目标导向的有效音乐课堂的目标、基本内容和学习手段,那我们构建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素养为目标导向的有效音乐课堂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立足音乐本身,转变教学观念、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目标;重视音乐技能,凸显主体地位;拉近学习距离,培养学生兴趣 。
构建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素养为目标导向的有效音乐课堂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明白了如何引导老师们围绕着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的方向和注意事项,只要我们下决心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引导、监督音乐课堂教学,重视常态课上目标的落实,必然能呈现更多有效的音乐课堂,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