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思考
2018-05-14于红彬
于红彬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几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困境;转变
农业现代化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我国一直致力于寻求传统农业改造的路径,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条件约束和制度障碍。笔者以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农业要素的投入,又要重视农业中引入能使生产要素实现有效配置和提高其生产效率的制度。以下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过程中的困境谈起。
1 困境分析
1.1 农村劳动力缺失
农村劳动力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农村务农的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1.1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是出于人们的驱利动机。由于我国农业利益长期以来十分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此同时,农民的支出却在迅速增加。在这种生存方式下,农民很少有钱,也很少愿意将钱投入到生产上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1.1.2 制度性因素。我国历来把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国家给了农民一份土地就等于给了他们的一切保障,不管农民外出务工多少年,他都视土地为退路,所以不愿放弃土地,造成土地难以流动。加之我国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造成土地使用的细碎化,因而给土地的规模化經营带来困难,从而出现了农村人口流动而土地不流动的局面。
1.1.3 职业观的改变。目前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特别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他们没有务农的经历,在现有农业生产及生活环境较差的条件下,更不愿意从事相对繁重而辛苦的农业劳动。
1.2 土地产权制度的羁绊
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规模经营是必由之路。而目前我国土地产权设计表现出如下不足:
1.2.1 产权不明晰。国家、集体、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权责分解不清,国家作为最终所有者,又是正式产权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无疑会使得国家在合约的分享中处于特殊地位。
1.2.2 农民不愿投入。集体作为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法定所有者,对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会使农民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不足。作为理性的判断者,农民不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1.2.3 主体地位不对等。农地集体产权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现的是农民与集体、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其主体地位不对等,国家和集体可以利用其所有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双重地位,随意处置土地。
2 治理对策及措施
综上所述,要实现对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2.1 治理农村劳动力缺失问题
毫无疑问,现代农业建设有赖于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转移,但是这种转移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农业的机械化、电器化的生产工具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畜力、工具的情况下,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反而会给现代农业建设带来严重隐患。
2.2 土地永久使用权制度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最佳路径选择
一种产权制度的设计首先应当考虑它的激励作用,使产权得到明确的界定。所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产权的分享应该通过明确的合约来分配,而不是一定要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大动干戈。根据我国的国情,建议在保持农村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下实行土地永久使用制度。
在土地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各种土地的流通形式都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来解决,土地因为其流通必然会体现出价值,而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也因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得以扩大,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有了更好的实现条件。
2.3 合理确定农业投资的重点与主体
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所需的投资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包括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灌溉设施、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田间道路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平整土地和土地改良等;②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贮运、加工以及经营管理所需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扩大;农业机械设备的购置;林场、草场、渔场、农副产品加工厂、仓库、晒场、冷藏设备以及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引进和推广、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信息化建设等。
要想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提高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从而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首先必须要明确农业投资的重点,并根据各类投资的性质,确定不同的主体。目前,竞争性农业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上。因为加大对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投资力度是当务之急。竞争性农业投资的主体应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因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深化加工、带动农户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的综合功能,是商业性农业投资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