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
2018-05-14贾岚
贾岚
【摘要】蒙古族舞蹈中不仅有传承数千年依旧保持原始风貌的,也有在征服其他民族过程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地域性以及宗教文化在多种多样的蒙古舞风格特点的形成和发展上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现代化生活方式使蒙古舞受到多元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蒙古舞传播和传承的关键在于要处理好创新和保留的关系。
【关键词】蒙古舞;地域;宗教;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蒙古舞的总体风格特点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生活在苍茫的大草原上,常常纵马扬鞭,他们心胸开阔,豪迈奔放。长期的游牧生活,让他们饱经风霜,时常要征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强劲敌人,养成了蒙古人强悍、勇猛,“天之骄子”般的性格。作为最能直抒胸臆、展现性格的艺术形式,蒙古族舞蹈也以粗犷、豪放著称。蒙古舞多以上身动作为主,其中又以肩部动作为主,体态较外放,多端庄挺拔,昂首挺胸,体现了他们广阔的胸怀和骨子里的骄傲。
蒙古族人民崇尚、敬畏自然,舞蹈语汇中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对动物的模仿。最常见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和忠实伙伴——马。“马步”就是用步伐模仿马的各种状态,有轻骑马步、刨吸马步等。蒙古族人民向往自由,钟爱飞翔的动物,常用双臂模拟翅膀,女性动作常模拟天鹅,展现柔美、圣洁、高贵,男性作品则多出现雄鹰和鸿雁,以表现搏击长空之志和春暖雁归巢的情怀。
另外一些生活场景也会出现在蒙古族舞蹈里,如挤奶、摔跤、剪羊毛等。
二、宗教影响下不同的蒙古舞
许多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都与宗教有直接关系,宗教是一种文化载体,往往在意识方面作用于社会形态,通过深层次的精神意念主宰人们的行为。最初人们在祭祀等仪式中通过肢体语言向神明表达崇敬和祈求,随后发展成为完整独特的舞蹈风格。
蒙古族的原始信仰是萨满教,早期蒙古族常进行萨满教祭神活动,如祭奠时、出征前巫师会在牛车上跳萨满的战神舞。另外,萨满教信奉“日升父”“月升父”等六神和许多“游娱神”,这些神都有代表其形象的不同舞蹈。在祭天地、求雨、医病等仪式中,舞蹈的形式也不同。
三、地域影响下不同的蒙古舞
我国蒙古族生活地域广阔,除内蒙古地区外,在东北、新疆、云南等地区都有蒙古族人们聚居。生活在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群体受到当地历史、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习俗艺术文化都演变出许多差异,即使同在内蒙古地区,东部蒙古族和西部蒙古族的文化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如位于蒙古高原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上,最具特色的“安代舞”,其以热烈奔放、雄健粗犷著称。
流行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和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普修尔乐舞”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起舞,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与“安代舞”风格和表现迥然不同。
再比如,发源于鄂尔多斯的“筷子舞”,在喜庆的宴会上,人们情绪高涨时,便拿起筷子舞蹈,绕肩动作运用较多,伴随筷子在身体各部位敲击,发出清脆的响声,来烘托热闹欢乐的气氛。
四、蒙古舞的发展与融合
蒙古舞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经久不衰,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吸纳融合其他文化的包容性,是蒙古民族乃至整个中国引以为傲的艺术瑰宝。然而,在现代化生活方式走进每一个角落,包括蒙古舞在内的传统文化,受到来自全世界多元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蒙古舞的传承和传播受到极大的挑战。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其原因。第一,蒙古族聚居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许多部族与外界交流甚少,沦为偏远落后地区。而这些部族又往往保留甚至独有一些最纯正、最具特色的蒙古舞种类。第二,由于近年来内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极度恶化,已不足以承载放牧生活,大部分牧民搬进城市,原有的草原文化渐渐淡化,没有天地广阔的舞台供人们起舞。第三,随着网络与流行文化的兴起,人们习惯了绚烂夺目的快餐式文化,无法沉静地去体会一段舞蹈背后隐含的情怀与历史。使蒙古舞一类的传统舞蹈显得沉闷而冗长。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今也是蒙古舞传播与发展的好时机,随着网络与交通技术的发展,地域限制被打破,在各大晚会、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蒙古舞的身影,全世界可以更容易欣赏到多种多样的蒙古舞表演。更多的人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实地了解感受蒙古族文化,学习蒙古族舞蹈,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又給了蒙古舞吸纳创新的素材。
那么,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传播和传承蒙古舞的关键就在于要处理好创新和保留的关系。蒙古舞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就必须顺应时代,进行一些现代化的融合和改编,比如蒙古舞和芭蕾、蒙古舞与现代舞进行融合,都取得了成功。但在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感的同时也要保留浓郁的民族风格,创新性作品要立足于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