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协奏曲《山林》的艺术特征
2018-05-14孙昀璐
孙昀璐
【摘要】钢琴协奏曲《山林》由上海作曲家刘敦南创作于1979年,是我国七八十年代创作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它的出现和成长在中国钢琴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试图研究作品中作曲家运用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作出这首细腻而又大气磅礴民族性的钢琴协奏曲。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山林》;结构;创作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
一、《山林的春天》
第一乐章名为《山林的春天》,曲式结构为协奏性奏鸣曲式,作为作品的起始部分,乐曲使用的是快板乐章。乐章刚开始描写的是春天的色彩,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特点,所以,刚开始的旋律由充满号召力的铜管吹奏,渐渐带入到一种情绪当中。随后,随着钢琴的引入和主旋律的开始,作品的主题被表达出来。开始先使用管弦乐器进行演奏,营造氛围,接着钢琴进行重复的演奏与记忆,增强了氛围的多彩性。在这一乐章当中加入其他乐器进行快节奏的演奏,重复变换的快节奏的乐器进行形成了一股潮流涌来,使得第一章变得更加活泼欢快,从而更加突出了这首协奏曲的主题。
第一乐章的展开部较短较快,但整体上符合协奏曲的特点,它不同于奏鸣曲需要去烘托大的气氛,运用交响乐团来演奏,这里要表达的是一个乐队和钢琴的完美配合,既有跳动的节奏又有优美的旋律,二者巧妙而动听的结合使人身临其境、意犹未尽。声音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再现单二部曲式的运用使得前后两个大小调的感觉迥然不同,更加突出了主题的鲜明性。
二、《山林的夜话》
钢琴协奏曲《山林》第二乐章是《山林的夜话》,夜话不言而喻讲到的是夜晚的景色,像著名的唐代诗人的诗句一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雨水交加的夜晚正是海外游子聆听雨声心系祖国的情怀的时刻。夜晚的神秘和诡异,以及对夜晚美丽景色的赞美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色彩。第二乐章不同与第一乐章的是,它是复三部曲式,旋律材料在不断交替和变化的同时,将夜的静谧慢慢地渲染开来,刚开始的时候由远及近就像远处山林里树叶掉落的的声音一样,极具色彩,为全曲的基本气氛打下基础。随后带有浓厚色彩的单簧管开始吹奏,变得更加浪漫和富有幻想性,有苗族特有的韵味,它的特点是柔美、温和、悠静、昂扬。在这里,钢琴和乐队同样进行了非常完美的呼应,就像“山”与“林”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遥相呼应一样,温暖而又神秘。紧接着小号的进入使得夜色渐渐离去拂晓时刻的到来,就像大自然的美丽开始渐渐地展现,一切都开始了苏醒,沉睡的大自然慢慢地睁开了惺忪的双眼,开始蠢蠢欲动。节奏越来越快,顿挫有致,越来越激烈,充满着生活的氣息。生活还在继续而且会愈演愈烈,最后再次进入到乐章的单二部曲式,重复出现,旋律的不断变换,声音越来大,越来明显,钢琴和乐队的完美演绎就像大自然里阳光下的欢呼雀跃和山水相映。
第一大部分是一个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且均为扩充乐句。第一部分的旋律材料无论是从节奏性还是旋律性都有很大的特点,比如我们常说的卡农手法在这里有很深的体现,再一次印证了我国作曲家优秀的专业技能与中西结合的创造性。
全曲在38 小节之后开始进入到乐章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我们说的复三部曲式。第二大部分由C、D、E三部分组成,C和D部分与B端息息相关,有着上一部分的色彩和感觉,E段是一个连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渐渐地双簧管的演奏如续到来。
三、《山林的节日》
《山林的节日》是钢琴协奏曲《山林》的第三乐章,这首曲子整体显示没一个常见的单三部曲式结构,而且属于奏鸣曲中回旋奏鸣曲的范畴,是一个由行板和快板组成的欢快大曲子的主要表达内容和描写的情景,通过对节日喜悦场景的赞美,烘托出一种欢快酣畅淋漓的节日欢歌的场景,节奏鲜明,气氛活跃。在这里西洋管弦乐器和中国民乐完美结合,共同合奏出一首节日欢唱的曲子。总之,各种乐器的演奏和充满着舞蹈,戏曲性民族风俗的情感使得整个篇章异彩纷呈,不由使人想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节日里载歌载舞酣畅淋漓的场面,这首作品在第三章中以欢快的节奏开始以美丽的笑声做结尾,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场景。当然,钢琴协奏曲在《山林》中第三章中运用得最为形象生动,快节奏的跳板和行板,以及顿挫有致时快时慢的节奏旋律,使得第三章在钢琴的衬托下变得更加激烈,顺势把节日的气氛以及乐曲旋律的高潮送到了极点。
四、结语
总体来看,《山林》钢琴协奏曲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具有民族方面的特征,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在创作技法和意义上,更在于作者心理那无穷无尽的对民族情感的抒发,使人找到了情感的依托和归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滋润万物成长和发展的沃土。
参考文献
[1]康一品.论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民族化表现[J].当代音乐,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