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音乐教育中唯理性与非理性的审美意识

2018-05-14汪奇

北方音乐 2018年6期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日趋强烈。在社会生活和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涵盖面还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音乐教育中唯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从而探求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唯理性;非唯理性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一、唯理性

进入新世纪以后,音乐形式在美的意识中沉淀了大量的理性内容,可以说,在当代音乐教育审美中,唯理性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20世纪后的音乐教育审美意识改变了以往“理”的认知构成,把重心转换到以“技”为主的认知模式。

音乐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大多都是将“技术基本功”和“技术程度”作为主要的侧重方向,这样情况很大程度削弱了非唯理性审美因素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教育中的唯理性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阻碍,这就导致了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相互封闭,让音乐教育功利化。老师和学生从师生情感交流转变成了上级与下属的隶属关系,音乐不再追求音乐艺术的审美内涵,对音乐听觉艺术进行盲目崇拜。有些时候,一些人为了提高音乐的专业水平用了许多不科学也不必要的手段,使音乐这种令人愉快美好的事物被物质化了。像这种情况不仅让音乐教育成为了一种商业模式,而且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等方面让我们的人性思维和情感蓄积在技术之下,单方面强调专业技巧,忽略了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与审美功能。

二、非唯理性

我们可以说唯理性审美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但非唯理性审美却是音乐教育的根本。非唯理性审美在音乐教育中更多的是强调人在进行音乐教育审美活動中的内在感觉,强调人们的自我意识形态存在。重视在自然状态下音乐形式的直接反映以及直观形式的感知和表象。

在这个音乐教育审美以唯理性为主导的环境下,非唯理性是现代人很少应用和理解的。特别在对音乐表演课的技能训练中,只要远离了传统关键的束缚反而会专注于心领神会的直观可感的交流,因为非唯理性的审美是抽象的,令人琢磨不透的,它把有型文化的理性抛弃了,从而去体验音乐表演那种自由的感觉。架起了自由性和非语义性教学的沟通桥梁。从音乐本质上看,非唯理性审美在音乐教育中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表达了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还突出了音乐的直观性、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特征,凸显了音乐艺术的创新精神。

在音乐创作实践中,老师和学生们都会对理性判断和严密逻辑谈而不用,只凭借潜意识的发挥有感而发。常常会心血来潮,这种心血来潮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创造能力,这种思想往往是以未加考虑和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方式突然出现。在这种状态下,人会表现得异常亢奋,思想却敏捷有序,浑身充满着大胆的想法和用不完的创作灵感,可以说这种灵感是“思如泉涌”,这种状态下的创作充分显现了音乐中非唯理性审美的魅力,而且这种状态下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的感性程度往往也是最高的。

像这种灵感的爆发在音乐的创作与教育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教师万不可轻易做出对与错的点评,只要是好的灵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不能批评反而要给予支持与鼓励,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激发出这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非唯理性审美的灵感,哪怕它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这种“思如泉涌”的灵感在音乐表演课上的二度创作中更要有所体现,要突出这种非唯理性审美。当表演唱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授课教师更要对学生进行“放手”,使他们短暂的离开音乐规范从而走向自己的灵感天堂,让此时的表演者达到非唯理性审美的高峰体验,让富有创作与感情的表演者,进行深度的二度创作,让学生此刻成为音乐表演中最美妙、最生动、最光彩、最动人的音符跳动。

三、结语

音乐教育的主要媒介是音乐,然后通过音乐对学生学到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思想情感、文化素养和价值观等进行教育授课;音乐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教育,也是让音乐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音乐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体系,所以对于音乐教育我只能从某一方面去进行浅析,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也比较少,所以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还处于探索前进中,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在音乐教育的审美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盛滋波.实践哲学范式下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J].当代音乐,2017(20).

作者简介:汪奇(1981—),男,桂林市穿山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审美音乐教育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